胸痛中心标准化流程持续优化护理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

2025-04-28 10:56:29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目的:观察胸痛中心标准化流程持续优化护理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该院收治的39例采取常规胸痛中心救治流程护理的STEMI患者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该院收治的39例采取胸痛中心标准化流程持续优化护理的STEMI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救治效率指标(首次接触医疗至心电图完成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入门至球囊扩张时间、首次接触医疗至球囊扩张时间)水平,护理前后心功能指标[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左心室射血分数(L
【摘要】目的:观察胸痛中心标准化流程持续优化护理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该院收治的39例采取常规胸痛中心救治流程护理的STEMI患者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该院收治的39例采取胸痛中心标准化流程持续优化护理的STEMI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救治效率指标(首次接触医疗至心电图完成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入门至球囊扩张时间、首次接触医疗至球囊扩张时间)水平,护理前后心功能指标[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水平、生命质量[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首次接触医疗至心电图完成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入门至球囊扩张时间、首次接触医疗至球囊扩张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VEF、FS水平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LVEDD、LVESD水平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情感职能、躯体疼痛、生理职能、躯体功能、精神健康、精力、社会功能、一般健康状况等SF-36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健康指导、服务态度、安全管理、护理形式等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痛中心标准化流程持续优化护理可提高急性STEMI患者生命质量和护理满意度评分,改善心功能指标、救治效率指标水平的效果优于常规胸痛中心救治流程护理。
【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胸痛中心标准化流程持续优化护理;生命质量;救治效率;护理满意度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多种原因导致的冠状动脉血管急性闭塞,若未能得到及时救治,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治疗STEMI的首选方法,但PCI治疗效果与血管开通时间窗具有完全时间依赖性,及早开通血管是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键[3-4]。胸痛中心可为胸痛患者提供高效快速的绿色诊疗通道,但胸痛中心运行过程中常存在诊治不规范、就诊延误等问题,导致患者无法在第一时间获得规范有效的救治,救治效果不理想[5]。胸痛中心标准化流程持续优化护理通过不断优化流程,可为患者提供优质化、高效化护理服务[6]。本文观察胸痛中心标准化流程持续优化护理在STE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本院收治的39例采取常规胸痛中心救治流程护理的STEMI患者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本院收治的39例采取胸痛中心标准化流程持续优化护理的STEMI患者作为观察组。纳入标准: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相关诊断标准[7];发病至就诊时间<6 h;均行PCI治疗。排除标准: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严重智力低下致无法顺畅交流;病历资料不齐全。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批准文号:K202018)。对照组男20例,女19例;年龄49~78岁,平均(63.54±3.21)岁;体质量指数18.1~25.9 kg/m2,平均(22.26±1.03)kg/m2;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16例,Ⅲ级15例,Ⅳ级8例;合并症:高血压16例,糖尿病13例,高脂血症10例。观察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48~79岁,平均(63.59±3.24)岁;体质量指数18.3~26.2 kg/m2,平均(22.35±1.04)kg/m2;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15例,Ⅲ级14例,Ⅳ级10例;合并症:高血压17例,糖尿病14例,高脂血症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胸痛中心救治流程护理,接诊后,对患者生命体征、心电图报告等进行快速评估,之后邀请心内科会诊,确诊为STEMI后立即入导管室完成PCI手术。
观察组实施胸痛中心标准化流程持续优化护理。(1)组建胸痛小组。由护士长1名、急诊科医师2名、责任护士5名组成,经小组成员集思广益、头脑风暴后,最终确定优化目标为提升医护人员综合素质,缩短抢救时间,提升救治效率。(2)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每月开展1次STEMI相关知识和流程图培训,邀请心内科专家详细讲解STEMI救治、护理相关知识,并重点介绍胸痛中心工作流程,每月进行1次胸痛相关知识考核。(3)建立胸痛诊疗群。建立钉钉群,成员包括急诊科医师、心内科医师、急诊护理人员、导管室医护人员、120急救医师等,120急救医师到达现场后,立即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将可疑STEMI患者的病历资料及心电图及时上传至群内,并通知急诊科、心血管内科病房及手术室做好接诊和手术准备;对于诊断明确且同意急诊PCI手术治疗者,立即开启绿色通道,直接送到医院导管室行急诊手术,导丝通过后,球囊扩张,置入支架,期间由佩戴胸痛绿色标识袖专门护士全程陪护。(4)丰富胸痛知识宣传。每月举办一场胸痛知识健康讲座,由心内科主任主讲,并制作图文并茂的胸痛知识宣传手册,建立微信公众号并指导患者关注,定期推送胸痛科普文章、视频等,于患者所在社区开展义诊活动,现场教育患者戒烟、戒酒,保持规律作息,指导患者依据身体情况开展适当低强度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和体力劳动。(5)质量控制。每月组织1次质量分析会,分析流程优化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下一步改进措施,在下一阶段中持续优化胸痛中心流程。
两组均护理至出院。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救治效率指标水平。记录首次接触医疗至心电图完成时间、入门至球囊扩张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首次接触医疗至球囊扩张时间。(2)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心功能指标水平。采用心脏彩超检查测定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3)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生命质量评分。采用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估,包括躯体疼痛、躯体功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精力、社会功能、一般健康状况8个维度,各维度总分均为0~100分,分数越高则生命质量越好。(4)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行编制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从服务态度、护理形式、安全管理、健康指导4个维度,调查患者满意度,各维度总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救治效率指标水平比较
观察组首次接触医疗至心电图完成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入门至球囊扩张时间、首次接触医疗至球囊扩张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护理前后心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护理前,两组LVEF、FS、LVESD、LVED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LVEF、FS水平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LVEDD、LVESD水平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护理前后生命质量比较
护理前,两组情感职能、躯体疼痛、生理职能、躯体功能、精神健康、精力、社会功能、一般健康状况等SF-36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情感职能、躯体疼痛、生理职能、躯体功能、精神健康、精力、社会功能、一般健康状况等SF-36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健康指导、服务态度、安全管理、护理形式等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PCI治疗是挽救STEMI患者生命的关键,但救治过程中常因诊疗不规范,导致患者未能在第一时间内获得救治。因此,对STEMI患者诊治流程和措施进行优化十分重要[8-9]。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首次接触医疗至心电图完成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入门至球囊扩张时间、首次接触医疗至球囊扩张时间均短于对照组,LVEF、FS水平、SF-36评分、健康指导、服务态度、安全管理、护理形式等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LVEDD、LVES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胸痛中心标准化流程持续优化护理中组建专业的胸痛中心小组,并制订相关目标,可有效实现流程改进的规范化和全面化[10-11]。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考核,能够提高其对胸痛的诊断能力;建立胸痛诊疗群,由多学科人员组成,及时在诊疗群中上传患者病历相关资料,并对患者病情进行讨论,可充分发挥多学科的力量,缩短STEMI患者救治时间,进而改善患者心功能[12-13]。此外,胸痛中心标准化流程持续优化护理还注重胸痛知识宣教,通过健康讲座的开展、微信公众号等方式,为患者提供胸痛相关知识教育,提高患者对急性胸痛的认知和急救意识,促使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利于改善患者的患者生命质量,从而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14]。
综上所述,胸痛中心标准化流程持续优化护理可提高STEMI患者生命质量和护理满意度评分,改善心功能指标、救治效率指标水平的效果优于常规胸痛中心救治流程护理。
[1]张景昌,韦炜,梁艺,等.胸痛中心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疗效及预后分析[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1,13(8):983-985.
[2]马郡雄,金音子,张琳,等.胸痛中心建设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服务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20,40(10):58-61.
[3]胡娜妞,尤炎丽,虎银凤,等.区域性协同胸痛中心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时间及近期预后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21):3516-3519.
[4]张能,羊镇宇,王强,等.胸痛中心持续改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院内救治效率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21,29(4):194-200.
[5]时侠君,周跟东,汪永生,等.胸痛中心持续改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综合临床,2020,36(3):207-212.
[6]靳妮娜,孙炎华,林如明,等.胸痛中心建设持续改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救治效率及心血管事件的作用[J].广东医学,2021,42(6):706-710.
[7]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9,47(10):766-783.
[8]胡晓曼,许艳,沈霖.胸痛中心模式下诊疗过程再优化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2,17(9):1130-1134.
[9]彭倬,杨丽霞.胸痛中心建设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的分析[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21,48(3):141-144.
[10]娄明,王培安,陶子奇,等.构建胸痛救治中心联盟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院内诊疗及短期预后的影响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0,28(10):37-42.
[11]林海云,吴咏豪,李利群.基层胸痛中心建设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救治效果的临床观察[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21,23(1):98-100.
[12]谢上才,韩炳江,张建勤,等.基于专科医联体的标准版-基层版胸痛中心体系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21,29(12):666-669.
[13]代敏,李东泽,陈晓莉,等.优化就诊流程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停留时间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20,29(1):29-33.
[14]范建华,董海琪,徐海祥,等.区域协同救治胸痛微信群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PCI救治时效性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0(7):1273-12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