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论文

2025-04-28 10:27:31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目的: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198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统计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预后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198例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预后不良24例,发生率为12.12%,设为预后不良组,其余设为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年龄≥60岁、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为Ⅲ~Ⅳ级、主动脉阻断时间≥120 min、体外循环时间≥150 min、术后发生感染等占比均
【摘要】目的: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198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统计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预后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198例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预后不良24例,发生率为12.12%,设为预后不良组,其余设为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年龄≥60岁、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为Ⅲ~Ⅳ级、主动脉阻断时间≥120 min、体外循环时间≥150 min、术后发生感染等占比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NYHA心功能分级为Ⅲ~Ⅳ级、主动脉阻断时间≥120 min、体外循环时间≥150 min、术后发生感染等均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年龄≥60岁、NYHA心功能分级为Ⅲ~Ⅳ级、主动脉阻断时间≥120 min、体外循环时间≥150 min、术后发生感染等均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心脏瓣膜病;心脏瓣膜置换术;预后不良;影响因素
心脏瓣膜病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心脏瓣膜狭窄或瓣膜关闭不全而引起的心脏病,典型临床表现为气促、胸闷、水肿、乏力、呼吸困难等[1-2]。心脏瓣膜置换术是治疗该病的常用方式,通过人工瓣膜的置入替换病变的瓣膜组织,以达到治疗的效果[3-4]。但心脏瓣膜置换术复杂程度高,且个体差异性大,以致患者术后预后效果具有一定差异[5]。本文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198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纳入标准:经心脏彩超检查确诊,符合重症心脏瓣膜病相关诊断标准[6];具有手术适应证,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排除标准:伴有其他类型的心血管疾病,如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未完成调查研究而中途退出。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内容了解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其中男105例,女93例;年龄40~80岁,平均(62.98±8.93)岁;病程6~12年,平均(8.69±2.28)年。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完善术前各项检查,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名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完成。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病程、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病史、原发疾病类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心脏手术史、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后是否发生感染等。
1.3观察指标
(1)统计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预后情况。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门诊随访,观察记录患者的预后情况,统计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率,将术后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患者纳入预后不良组。(2)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预后不良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3)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预后不良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预后情况
198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预后不良24例,发生率为12.12%(24/198),设为预后不良组,其余设为预后良好组。
2.2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预后不良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两组性别、BMI、病程、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原发疾病类型、ASA分级、心脏手术史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年龄≥60岁、NYHA心功能分级为Ⅲ~Ⅳ级、主动脉阻断时间≥120 min、体外循环时间≥150 min、术后发生感染等占比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预后不良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患者预后情况为因变量,将表1中P<0.05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赋值见表2;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NYHA心功能分级为Ⅲ~Ⅳ级、主动脉阻断时间≥120 min、体外循环时间≥150 min、术后发生感染等均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1,P<0.05)。见表3。
3讨论
心脏瓣膜病是先天或后天其他病变引起的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的一种心脏疾病[7]。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常采取瓣膜置换术治疗,通过人工瓣膜的置入恢复患者的正常心脏结构和功能。但心脏瓣膜置换术作为心血管外科大型手术,具有复杂程度高、手术风险高、预后效果差等缺点[8]。本研究结果显示,198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预后不良24例,发生率为12.12%。提示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风险较高,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关注。
本研究经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NYHA心功能分级为Ⅲ~Ⅳ级、主动脉阻断时间≥120 min、体外循环时间≥150 min、术后发生感染等均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原因:(1)年龄≥60岁。患者年龄越高,其身体机能减退越严重,易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影响手术治疗效果,导致预后效果较差[9]。建议应对高龄患者制订完善的手术治疗方案,术后加强康复指导和对各种基础疾病的干预治疗,以改善预后。(2)NYHA心功能分级为Ⅲ~Ⅳ级。心功能较差的患者术后更易发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肺动脉高压等心血管不良事件,加重术后心功能状态的恶化,导致预后不良[10]。建议在患者术前应做好心功能状态的评估,对于基础心功能较差的患者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以提高基础心功能状态。(3)主动脉阻断时间≥120 min、体外循环时间≥150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越长对患者的心肌细胞损伤程度越严重,患者缺血再灌注损伤也越重,且长时间的体外循环也会增加外周血炎性因子的释放,导致患者出现全身性炎症反应,加剧全身脏器组织损伤,导致患者术后预后不良[11-12]。建议在患者术前应制订科学完善的手术治疗方案和针对性的应急预案,以缩短患者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4)术后发生感染。术后感染患者身体多个脏器组织的损伤程度加重,导致器官功能衰退,影响预后效果[13-14]。建议对重症心脏瓣膜病置换术患者术后做好抗感染干预,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
综上所述,年龄≥60岁、NYHA心功能分级为Ⅲ~Ⅳ级、主动脉阻断时间≥120 min、体外循环时间≥150 min、术后发生感染等均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1]韦柳炎,焦国庆,李明秋.双房双极及单房单极射频消融术在心脏瓣膜病并发心房颤动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对比观察[J].山东医药,2021,61(27):74-76.
[2]蔡珍,刘思捷,艾婷婷.老年心脏瓣膜病伴心力衰竭病人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21(13):2427-2430.
[3]张帅,陆文远,唐汉玮,等.中国合并心力衰竭的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外科治疗现状[J].中国循环杂志,2023,38(5):520-525.
[4]张杨,赵巧燕,翟继卫,等.生物瓣膜二尖瓣置换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2,26(10):511-515.
[5]石宇,刘戈,孟金金,等.经心外膜左心耳闭合术对高危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早期预后的影响[J].承德医学院学报,2023,40(4):285-289.
[6]孟旭,张海波.对比解读2017欧美瓣膜性心脏病管理指南[J].中国循环杂志,2017,32(增刊2):80-83.
[7]柴晓利,张臣,丰庆春.老年重症心脏瓣膜疾病患者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危险因素分析[J].心血管病学进展,2022,43(11):1043-1049.
[8]解璐,安婧旻.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后重症监护室护理要点[J].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2019,17(4):42-43.
[9]马恩,王宗社,舒端朝,等.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术后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26):64-67.
[10]刘晓君,张涛,王刚,等.心脏瓣膜置换术合并冠脉搭桥术的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外科杂志,2019,23(9):680-682.
[11]谢朝云,陈应强,熊芸,等.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肺部感染与预后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8,20(5):413-415.
[12]王杰.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8(17):53-54.
[13]欧阳春,黄磊,叶小强,等.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风险模型的建立[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22,28(6):502-507.
[14]刘旭东,马富珍,李艳婷,等.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急性肾损伤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策略[J].宁夏医学杂志,2023,45(7):604-6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