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论文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论文

6

2025-04-24 17:00:06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在进行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过程中,联合采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与凝血功能,值得退广。

  摘要:目的分析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联合采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低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对照组,二磷酸腺苷(ADP)最大聚集时间、最大聚集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进行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过程中,联合采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与凝血功能,值得退广。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0引言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一种起病迅速、病死率高的常见心血管病。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在逐年升高,且呈现年轻化趋势[1]。AMI发病和血栓、血凝密切相关,因此,AMI的临床治疗主要采用阿司匹林和氯吡等抗血小板药物[2]。阿司匹林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抗AMI药物,如果病人对阿司匹林不敏感的话,就可以用氯吡格雷来代替。虽然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作用机制不同,但两者都能实现对血小板的激活抑制[3-4]。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综合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为56~80岁,均值为(65.98±2.65)岁;最长患病6年,最短1年,均值为(3.26±0.52)年;下壁梗死2例,前间壁梗死21例,复合壁梗死19例,广泛性梗死8例。观察组:男29例,21女例;年龄为55~80岁,均值为(65.85±2.71)岁;最长患病6.5年,最短1年,均值为(3.41±0.56)年;下壁梗死3例,前间壁梗死22例,复合壁梗死18例,广泛性梗死7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经临床综合诊断,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②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内容知晓,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先天性疾病的患者;②存在智力异常的患者;③近期有治疗史的患者。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口服阿司匹林,单次用药剂量为100mg,每日1次,连续治疗3个月。


  1.2.2观察组


  观察组联合采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进行治疗。阿司匹林用法用量同对照组;氯吡格雷也采取口服的方式,单次用药剂量为75mg,每日1次,连续治疗3个月。


  1.3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的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显效:症状均消失或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心电图正常;有效:症状改善明显,发作次数减少50%~80%,心电图趋于正常值;无效:不符合上述标准。


  (2)心功能指标: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


  (3)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二磷酸腺苷(ADP)最大聚集时间/最大聚集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的心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心功能指标值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LVDD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LVEF、FS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数据见表2。


  2.3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ADP最大聚集时间、ADP最大聚集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ADP最大聚集时间、ADP最大聚集率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3。

  3讨论


  临床上,AMI又被称之为“心肌坏死”,是一种以心脏缺血和低氧为主的疾病,通常表现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以急性居多,病情进展迅速,往往伴随着胸口的剧痛,严重的话会危及患者生命[5]。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些不良习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AMI的发病率[6]。AMI最常用的两种治疗手段是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不管是手术,还是药物维持稳定,其最终目标都是打通动脉,减少心肌梗塞的体积。就拿药物治疗来说,最常用的药物就是阿司匹林,但是临床研究发现,单独使用阿司匹林,尽管可以达到一定的疗效,但仍有部分患者会发生病情加重的情况[7]。AMI患者面临的死亡及残疾风险极大,患病后还会出现心前区、胸骨后方的严重疼痛感,在疼痛加剧的情况下,还会引发心衰和心律不齐。AMI主要表现为冠脉粥样硬化、冠脉狭窄等[8]。在AMI患者之中,室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这种疾病的发生,会使患者面临较大的生命和健康风险。在发病期间,患者会伴有房颤、心房扑动等现象,从而影响其血流动力学的平稳。如果患者的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就会影响病人的心脏供血,从而降低病人的心脏功能。心肌是人类最主要的器官,心肌功能受损将会对病人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在AMI患者中,尽早进行溶栓是提高病人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血小板聚集是导致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所以在选择药物时,需要使用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进行治疗。


  阿司匹林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心脏内科的药物,对环氧合酶(COX)的活性起到抑制效果,进而起到抗血小板的效果。目前,阿司匹林对AMI病人的远期预后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已经得到了临床专家的共识。同时,阿司匹林也会对纤维蛋白原(FIB)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从而使其渗透作用得以强化,使血液凝块得以溶解,进而防止血栓形成。尽管阿司匹林可以提高AMI的疗效,但其耐药机制仍不明确,且有文献提到了阿司匹林的抵抗现象。已有研究显示,极少部分人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后仍然会出现冠状动脉狭窄现象,但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大,又会出现诸多的副作用,如胃肠道出血、哮喘等。该现象就被称作阿司匹林抵抗,所以单独使用阿司匹林并不能有效减少AMI的发病风险[9]。氯吡格雷是一种ADP受体抑制剂,可以通过与ADP受体发生不可逆的相互作用,阻止血小板与ADP受体的相互作用,防止其他激动剂引起的血小板凝聚。同时,氯吡格雷还可以通过与ADP受体的相互作用,阻止ADP的结合,可达到抑制血小板凝聚的目的。不过,上述药物的单独使用疗效均具有局限性,为提升临床疗效,可尝试将药物进行组合,以联合用药的方式来改善疾病症状,获得更好的预后。本研究中,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更高,各心功能指标更佳,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更低,ADP最大聚集时间、最大聚集率更高。由此可见,联合采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可显著提升治疗有效率,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与凝血功能。


  综上,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的联合治疗疗效更佳,可大大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与凝血指标,利于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房阳,金雷.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1,28(10):89-91,95.


  [2]李朝平.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J].当代医学,2021,27(19):52-54.


  [3]安有杰.分析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J].甘肃科技,2021,37(15):156-158.


  [4]史艳玲.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21,16(1):144-145.


  [5]李志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J].中国民康医学,2021,33(22):31-33.


  [6]朱宏涛.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5):147-149.


  [7]肖瑞,董万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7):37-39.


  [8]焦天锐,舒娜,陈慧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及对患者康复效果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21,34(4):588-589.


  [9]黎浩光.硫酸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21,19(16):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