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去氢骆驼蓬碱抗骨肉瘤作用机制研究论文

去氢骆驼蓬碱抗骨肉瘤作用机制研究论文

10

2025-04-21 14:45:46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目的探讨去氢骆驼蓬碱抗骨肉瘤的作用机制。方法本实验分为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体外实验中,设置不同浓度的去氢骆驼蓬碱组及空白对照组,测定去氢骆驼蓬碱对处于生长期的人骨肉瘤细胞的影响:借助细胞活力测定(MTS)法对细胞增殖的影响进行探讨;通过划痕实验分析去氢骆驼蓬碱的侵袭能力,通过Transwell实验分析去氢骆驼蓬碱的迁移能力;应用流式细胞仪(FCM)分析去氢骆驼蓬碱对骨肉瘤细胞周期的影响,并观察其中的诱导凋亡效应及相关分子机制。体内实验开展裸鼠荷瘤实验,实验完毕后,比较肿瘤的重量、裸鼠的重量,并进行免疫组化

  摘要:目的探讨去氢骆驼蓬碱抗骨肉瘤的作用机制。方法本实验分为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体外实验中,设置不同浓度的去氢骆驼蓬碱组及空白对照组,测定去氢骆驼蓬碱对处于生长期的人骨肉瘤细胞的影响:借助细胞活力测定(MTS)法对细胞增殖的影响进行探讨;通过划痕实验分析去氢骆驼蓬碱的侵袭能力,通过Transwell实验分析去氢骆驼蓬碱的迁移能力;应用流式细胞仪(FCM)分析去氢骆驼蓬碱对骨肉瘤细胞周期的影响,并观察其中的诱导凋亡效应及相关分子机制。体内实验开展裸鼠荷瘤实验,实验完毕后,比较肿瘤的重量、裸鼠的重量,并进行免疫组化切片对肝、肺、脾进行HE染色,观察其中的抗肿瘤效果。结果体外实验表明,去氢骆驼蓬碱对细胞增殖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P<0.05),且去氢骆驼蓬碱组的抗凋亡基因相对表达量、相对迁移能力以及侵袭能力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FCM分析显示,随着去氢骆驼蓬碱浓度的增加,凋亡率也明显增加(P<0.05)。体内实验表明,去氢骆驼蓬碱能够明显抑制Saos-2移植瘤。结论去氢骆驼蓬碱对骨肉瘤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去氢骆驼蓬碱;抗骨肉瘤;作用机制;细胞迁移;细胞凋亡

  0引言

  骨肉瘤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高发于儿童与青少年。就目前而言,复发、转移及耐药性是骨肉瘤治疗的三大重点,在患者围术期进行化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去氢骆驼蓬碱是近几年来出现的抗癌药物,作为一种天然的β-咔啵啉类生物碱,有着较为广泛的药理作用,会对心血管、中枢神经、肌肉等通道产生作用,但对于骨肉瘤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去氢骆驼蓬碱广泛存在于植物、昆虫、哺乳动物、人体组织当中,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抗氧化、抗细菌作用。可是,有关去氢骆驼蓬碱的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多是从一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基于此,本研究从多个方面探讨去氢骆驼蓬碱的抗骨肉瘤作用机制,具体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
       1.1.1细胞系

  本研究选择的细胞系为骨肉瘤细胞系Saos-2(武汉大学培养物中心),并在实验室中保存备用。

  1.1.2试剂与耗材

  实验药物及设备:①去氢骆驼蓬碱购自上海源叶生物有限公司,使用二甲亚砜(DMSO)将浓度控制在200mmol/L,在零下温度避光保存[1];②DMEM(细胞培养基)、胎牛血清购自郑州九龙生物制品有限公司;③PCR引物(上海英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逆转录试剂盒(Thermo公司)、RNA提取试剂盒(Invitrogen公司)、Real-time PCR反应试剂(北京TaKaRa公司)[2];④一抗、二抗均购自CST公司;⑤电泳液(北京索莱宝生物有限公司)、培养板、Transwell系统(康宁公司)、基质胶(BD公司);⑥显微镜(Olymlpus公司)、HFsafe1200超净工作台(力申科学仪器公司)、培养箱(Heraeus公司)、精密电子天平(上海精密科学仪器公司)、微型离心机(Heraeus公司)、凝胶自动成像仪(Bio-Rad公司)、全自动超纯水机(Millipore公司)、电泳仪(Bio-Rad公司)、PCR仪(ABI公司)[3]。

  1.2方法

  1.2.1细胞的活力测定

  首先,进行细胞复苏、细胞培养以及细胞冻存。细胞活力测定(MTS)法是检测细胞存活、生长的常见方法,原理为活细胞会还原四唑盐,并在细胞内形成蓝紫色的沉淀,而已经死亡的细胞是无法进行还原的,溶液颜色与蓝紫色产物的量成正比。

  随后,使用酶标仪测量其中的光密度(OD)值,将其与MTS沉淀量比例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取对数生长期细胞,用胰酶消化收集,调整单细胞悬液,将浓度调整到5000/孔,于恒温下进行过夜培养;从96孔培养箱中取出,随后将不同浓度的去氢骆驼蓬碱接种于各孔,于CO2培养箱中再次进行培养,计算细胞存活率[4]。

  1.2.2 Real-time PCR实验

  将骨肉瘤细胞Saos-2于6孔板中接种,在恒温箱中培养,以探讨去氢骆驼蓬碱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机制;基于不同浓度的去氢骆驼蓬碱(0μmol/L、5μmol/L、10μmol/L、20μmol/L),每天换1次培养液,到48h后使用Trizol试剂对细胞液进行裂解,提取总RNA;使用0.5μg总RNA于逆转录合成dDNA;使用Real-time PCR仪器对基因扩增情况进行检测;将GAPDH当作内参基因,比较基因表达情况[5]。

  1.2.3细胞凋亡试验

  接种Saos-2细胞于96孔板当中,放于恒温培养箱中进行过夜培养;分别对浓度不同的去氢骆驼蓬碱(0μmol/L、5μmol/L、10μmol/L、20μmol/L)进行干预,使用浓度为70%的冷乙醇进行培养,使用PBS无菌液洗涤;在浓度为1mg/mL、温度为37℃的条件下,使用胰蛋白酶消化30min,固定并染色20min,计算细胞凋亡率[6]。

  1.2.4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

  Transwell实验也称为Transwell迁移或侵袭测定实验,是一种用于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实验室技术,用于研究细胞通过多孔膜的运动。取对数生长期Saos-2骨肉瘤细胞,使用PBS无菌液对其进行冲洗,去除残留的培养基,并用含有EDTA且浓度为0.25%的胰蛋白酶进行消化,使用微型离心机开展细胞离心处理,随后对细胞进行二次悬浮计数[7];将细胞接种于24孔板中,密度为100000/孔,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可在一夜后进行黏附;24孔板细胞密度到80%后,于黄色尖端处进行标记,并通过PBS无菌液对角质细胞进行清洗;每12h对不同浓度的去氢骆驼蓬碱(0μmol/L、5μmol/L、10μmol/L、20μmol/L)治疗下的划痕宽度进行观察[8]。当对照组的划痕愈合之后,结束实验,并抽取3个点进行观察,分析划痕宽度的变化,计算迁移率。迁移率=[(平均初始宽度-平均最终宽度)/平均最终宽度]×100%[9]。

  1.2.5裸鼠荷瘤实验

  首先,使用Saos-2细胞于裸鼠的肩部与脾脏部位分别接种浓度为25mg/kg及50mg/kg的去氢骆驼蓬碱,观察细胞增殖率;随后进行TUNEL免疫染色,观察两组细胞凋零水平。

  研究结果表明,空白对照组的细胞增殖率明显低于25mg/kg及50mg/kg浓度组。进行TUNEL免疫染色后发现,凋亡水平有明显的增加。

  1.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涉及的统计学数据资料均利用SPSS 21.00软件进行处理计算,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n(%)]表示;以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0]。

  2结果

  2.1去氢骆驼蓬碱对骨肉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去氢骆驼蓬碱组的Saos-2细胞增殖明显(P<0.05);且随着浓度的增加,Saos-2细胞增殖明显降低(P<0.05),如图1所示。

image.png

  2.2去氢骆驼蓬碱对骨肉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空白对照组,去氢骆驼蓬碱组的Saos-2凋亡率更高,且随着去氢骆驼蓬碱浓度的升高,Saos-2凋亡率也随之增高(P<0.05),当浓度达到20μmol/L后,凋亡率接近100%,如图2所示。

image.png

  实验结果显示,OD值随着去氢骆驼蓬碱浓度的升高在不断增加(P<0.05),见表1。

image.png

  其次,通过流式细胞仪(FCM)对不同浓度的去氢骆驼蓬碱进行分析,在培养48h时,G0-G1周期中,随着去氢骆驼蓬碱浓度的增加,细胞明显增加;G2-M周期中,随着浓度的增加,细胞明显降低;S周期呈不规律变化。凋亡率随着去氢骆驼蓬碱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去氢骆驼蓬碱对细胞凋亡有促进作用,见表2。

image.png

  2.3去氢骆驼蓬碱对骨肉瘤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相较于空白对照组,去氢骆驼蓬碱组的Saos-2迁移距离明显降低(P<0.05)。在Transwell实验中发现,Matrigel基质胶具有生物学功能,在不同浓度的去氢骆驼蓬碱下,细胞穿透Matrigel基质胶的能力都出现下降趋势,如图3所示。

image.png

  2.4裸鼠荷瘤实验结果探究

  荷瘤成功后,通过比较肿瘤重量、裸鼠重量、免疫组化切片以及裸鼠肝、肺、脾部HE染色,探究去氢骆驼蓬碱应用于小动物后的抗肿瘤效果[11]。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到,随着去氢骆驼蓬碱浓度的增加,Saos-2细胞增殖明显降低,Saos-2凋亡率也随之增高,同时其迁移逐步下降。

  3讨论

  骨肉瘤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高发人群为青少年,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该疾病临床表现为关节持续性隐痛、肿块等。另外,发热、咳血、呼吸困难、贫血等症状也是骨肉瘤的常见并发症,大部分患者的病灶部位是膝关节周围,且可以通过手术治疗、化疗等方式痊愈。近年来,抗肿瘤药物的出现为骨肉瘤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许多研究都表明,骨肉瘤的治疗率明显提高,但是骨肉瘤作为原发性恶性肿瘤,会出现转移的情况。因此,骨肉瘤的治疗仍是一个较大的难题,且控制骨肉瘤细胞增殖依然是治疗的主要目标,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新型有效的治疗骨肉瘤的药物。

  近年来,国内外的许多研究逐渐重视植物源性药物对该疾病的医用价值,如红豆杉的代谢产物紫杉醇就对恶性肿瘤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在临床上也有着广泛应用。因植物源性药物的来源较为广泛,成本较低,产生的副作用较小,可能会在日后成为潜在的重要研究靶点。当前,大部分关于去氢骆驼蓬碱药物的研究都局限于体外研究,虽然能够产生较高的疗效,在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同时促进细胞凋亡,但是其中的分子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本文基于此选择去氢骆驼蓬碱作为治疗药物,分析了去氢骆驼蓬碱在骨肉瘤治疗中的作用机制。首先,在细胞增殖中发现,随着去氢骆驼蓬碱浓度的增加,骨肉瘤细胞Saos-2增殖率明显降低,两者呈负相关。在细胞凋亡实验中发现,随着去氢骆驼蓬碱浓度的增加,骨肉瘤细胞Saos-2的凋亡率明显增加,两者呈正相关。FCM分析中,G0-G1周期中随着去氢骆驼蓬碱浓度增加,细胞明显增加;S周期中随着去氢骆驼蓬碱浓度增加,细胞呈不规律变化;G2-M周期中随着去氢骆驼蓬碱浓度增加,细胞明显减少且凋亡率明显增加。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表明,相较于空白对照组,去氢骆驼蓬碱组的Saos-2迁移距离明显降低(P<0.05)。在裸鼠荷瘤实验中,随着去氢骆驼蓬碱接种浓度的增加,细胞增殖率降低;且在TUNEL免疫染色后发现,随着去氢骆驼蓬碱接种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水平明显增加。

  4结论

  综上所述,去氢骆驼蓬碱对骨肉瘤的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可促进细胞凋亡,因此可作为骨肉瘤治疗的潜在靶点。

  [1]郭亮,曹日晖,范文玺,等.1,2,7,9-四取代去氢骆驼蓬碱衍生物的合成及体外抗肿瘤活性[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4(3):518-523.

  [2]顾帆,顾月清.去氢骆驼蓬碱通过诱导凋亡发挥抗肿瘤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成药,2014,36(6):1277-1280.

  [3]Dongyan H,Guangtian H,Huazhong R,et al.Synthesis,biological evaluation and preliminary mechanisms of 6-amino substituted harmine derivatives as potential antitumor agents.[J].Fitoterapia,2022,163.

  [4]伊力亚斯·艾萨,阿米娜·苏建和.去氢骆驼蓬碱蛋白靶点虚拟筛选及其潜在药理作用机制初探[J].广东化工,2023,50(13):46-49.

  [5]Ji o n g x i L,S h u an g c h e n C,M a o y u an S,e t al.Combination of doxor ubicin with harmine-loaded liposomes exerting synergistic antitumor efficacy.[J].Drug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pharmacy,2018,44(4).

  [6]伊帕尔古丽·阿皮孜,贺宏吉,王昭志,等.Legumain酶和线粒体双级靶向去氢骆驼蓬碱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体外特性评价[J].中国药房,2022,33(13):1565-1572.

  [7]ShuR,FengJ,JianboLPotentialAntitumorEffectofHar mineintheTreatmentofThyroidCancer.[J].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alternative medicine:eCAM,2017,2017.

  [8]马芹,陈伟,陈文.去氢骆驼蓬碱衍生物B-9-3与5种传统抗肿瘤药联用的体外抑瘤作用[J].药物评价研究,2018,41(1):61-66.

  [9]郭亮,孙洁,范文玺,等.去氢骆驼蓬碱衍生物的合成和抗肿瘤活性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2,29(5):385-388.

  [10]刘媛媛.Box-Behnken优化去氢骆驼蓬碱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处方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2019,34(4):337-342.

  [11]杨宇虹.二苯乙烯苷上调HO-1表达负向调控H2O2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的研究[J].智慧健康,2017,3(18):18-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