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集束化护理在新生儿致痛性操作中的应用效果论文

集束化护理在新生儿致痛性操作中的应用效果论文

2

2025-04-15 11:28:47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目的分析在对新生儿进行致痛性操作的过程中应用集束化护理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本院接生的108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分组的形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4例。观察组采用集束化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的新生儿疼痛量表(NIPS)评分及临床指标,并对新生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估,以此判定护理干预效果。结果护理结束后,观察组在致痛性操作刺激后的各阶段NIPS评分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持续时间、哭闹时间及重症监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摘要:目的分析在对新生儿进行致痛性操作的过程中应用集束化护理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本院接生的108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分组的形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4例。观察组采用集束化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的新生儿疼痛量表(NIPS)评分及临床指标,并对新生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估,以此判定护理干预效果。结果护理结束后,观察组在致痛性操作刺激后的各阶段NIPS评分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lt;0.05);观察组疼痛持续时间、哭闹时间及重症监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lt;0.05);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lt;0.05)。结论在新生儿致痛性操作中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致痛性操作过程中新生儿的疼痛感,缩短疼痛持续时间及哭闹时间,对于提升新生儿的预后有着良好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致痛性操作;集束化护理;NIPS评分;护理满意度

  0引言

  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刺激时,机体会感受到伤害性刺激,会对身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疼痛护理是临床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新生儿的机体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尤其是神经组织内缺乏神经髓鞘,导致他们对疼痛的感知能力并不完全,从而在进行静脉穿刺、疫苗接种等致痛性操作时无法感知疼痛[1-2]。随着后期生长发育完全,相关神经组织逐渐完善,新生儿才可感知到疼痛,这些疼痛不仅会对他们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而且药物镇静会对他们产生较大刺激性,因此非药物镇痛是对新生儿致痛性操作的主要干预手段。集束化护理经过临床研究被证实是具有良好效果的护理手段,将集束化护理应用于新生儿致痛性操作中,有望降低新生儿的疼痛指数,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本院接生的108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分组的形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4例。对照组:男34例,女20例;日龄1~28d,平均日龄(14.37±3.12)d;出生时体重1.6~2.7kg,平均出生体重(2.02±0.23)kg。观察组:男35例,女19例;日龄在2~28d,平均日龄(15.01±3.11)d;出生体重1.8~2.8kg,平均出生体重(2.07±2.31)kg。对比两组新生儿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两组新生儿的5min Apgar[肤色(appearance)、心率(pulse)、对刺激的反应(grimace)、肌张力(activity)和呼吸(respiration)五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组合]评分在7分及以上;②新生儿出生后没有进行任何手术治疗;③新生儿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

  排除标准:①在干预前服用过镇痛药物的新生儿;②伴有先天性器质性病变的新生儿。

  本研究获得了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许可。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在住院期间对新生儿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控,包括体温、呼吸、心跳等;注重操作过程中的无菌性,对新生儿采取必要的保温措施,避免温度过低引起新生儿身体机能变化;在进行致痛性操作的过程中观察新生儿的反应,保持输注的稳定性和缓慢性,一旦出现异常要立刻停止操作;保障新生儿通气功能正常。

  1.2.2观察组

  观察组采取集束化护理干预。

  (1)集束化护理干预前,病区护士长要积极组建集束化护理干预小组,结合医院实际医疗情况和护理质量,打造高质量的护理小组。针对小组人员对于集束化护理的掌握情况来制定护理干预方案,护士长负责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确保每位小组成员都对集束化护理有明确的认知,能够掌握对应的集束化护理干预手段。在培训结束后,对小组成员的护理水平进行考核,只有满足执行标准后才能正式参与护理。在护理培训结束后,护士长指导小组成员搜集对应的护理资料和文献,分析在新生儿致痛性操作过程中的危险因素,评估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制定护理方案,在致痛性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护理方案执行,确保集束化护理的专业性。

  (2)在集束化护理中,首先,要注重环境护理,确保新生儿病房内环境的干净整洁,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处理,减少细菌滋生。同时对病房的湿度、温度等进行调节,将其保持在适宜新生儿生存的范围内。人员走动过程中尽量保持安静,减少机械的使用,避免使用过程中出现噪声影响新生儿休息。其次,注重对新生儿的体位护理。合适的体位在致痛性操作的护理中能够切实减少新生儿的疼痛感,因此护理人员要在操作前对新生儿的体位进行调整,屈曲体位能够缓解新生儿的肢体压力,提升新生儿的舒适感。操作过程中要关注新生儿的反应,采取抚触的形式安抚新生儿的情绪,通过拥抱提升新生儿的安全感。在抚触护理过程中分析新生儿的实际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可让母亲进入到重症监护室参与护理。将新生儿以俯卧位置于母亲胸前,通过贴近心脏的形式让其感受到来自母亲的呼吸频率,能够对新生儿的身体感官进行刺激,产生类似于母体的舒适感受,从而减少对于疼痛的感知,提升疼痛阈值。母亲可在护理人员指导下对新生儿的背部、四肢以及胸腹等部位进行抚摸或轻拍,也能起到一定的抚慰作用。此外,必要时可指导新生儿吮吸母乳,引导母亲呼唤新生儿乳名等,促进新生儿身心放松。最后,可将音乐疗法和非营养吮吸联合起来,通过为新生儿播放母音心跳声或者轻柔的女性音乐,对新生儿的情绪进行较好的抚慰,帮助新生儿保持心态平和。而非营养性吮吸需要通过给予新生儿奶嘴,以吮吸的形式对新生儿口腔内部的触觉感受器进行刺激,从而实现感觉转移,有助于提升新生儿对于疼痛的承受能力,从而降低疼痛对新生儿的影响。

  1.3观察指标

  (1)采用新生儿疼痛量表(NIPS)对新生儿致痛性操作后1min、5min及10min后的疼痛状况进行评估,要求护理人员对新生儿的面部表情、哭闹程度、呼吸形态、上下肢动作和觉醒状态进行综合评估,分数在0~7分,得分越高表明新生儿的致痛性操作后疼痛越明显。

  (2)比较新生儿致痛性操作后的疼痛持续时间(min)、哭闹时间(min)及重症监护时间(d)。

  (3)比较两组新生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3类。总满意度=[(一般满意+满意)/总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版本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lt;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NIPS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在致痛性操作刺激后各阶段的NIPS评分都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具体见表1。

image.png

  2.2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的疼痛持续时间、哭闹时间及重症监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具体见表2。

image.png

  2.3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家属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具体见表3。

image.png

  3讨论

  新生儿在出生后会经历一系列致痛性操作,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护理干预,不仅会对新生儿的当前生长发育造成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今后的生活,所以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新生儿本身对疼痛的感知能力较弱,在出现疼痛时无法通过对应的肢体动作表现出来,这就致使护理人员容易忽视对新生儿的疼痛护理,严重时可能导致新生儿的中枢神经受到损害,对于新生儿的成长发育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3-4]。

  静脉穿刺、眼底筛查等作为新生儿常见的致痛性操作,操作过程中涉及多种因素,因此使用常规护理对新生儿的干预效果有限。而集束化护理作为一种经过临床检验的护理方法,基于了询证护理理念,主张在护理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和病情进展将多种护理措施进行整合,从而提升临床护理效果[5]。通过将集束化护理理念应用于新生儿致痛性操作中,能够从多方面对新生儿的疼痛来源进行分析,判断护理中的可控因素并采取对应措施进行干预,可以起到良好的疼痛干预效果,并不断降低新生儿过程中的疼痛感[6-8]。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各阶段的NIPS评分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lt;0.05),这表明集束化护理对改善新生儿的疼痛程度有着良好效果,主要是因为集束化护理将音乐疗法、抚触护理、非营养吮吸等结合起来,可从多方面对新生儿进行疼痛干预,进而使得新生儿的疼痛感得到转移,有效降低了致痛性操作对新生儿的影响。其次,观察组的疼痛持续时间、哭闹时间及重症监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lt;0.05),这是因为集束化护理注重对新生儿病房的环境护理,通过减少外界噪声对新生儿的影响,并对室内湿度和温度进行调节,为新生儿创造出良好的生存环境。除此之外,观察组家属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lt;0.05),说明家属对集束化护理的认可度更高。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致痛性操作中采用集束化护理进行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的疼痛感,缩短疼痛持续时间及哭闹时间,对于提升新生儿的预后有着良好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1]丁静,廖卫华,张俊亮,等.葡萄糖水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缓解新生儿医疗操作性疼痛干预的效果[J].吉林医学,2022,43(6):1714-1715.

  [2]庄天恺.不同声音干预对缓解新生儿操作性疼痛的效果观察[D].郑州:郑州大学,2021.

  [3]练森勤,李秋红.袋鼠式护理对足月新生儿操作性疼痛应用效果分析[J].智慧健康,2020,6(21):164-165,191.

  [4]林紫.兰氏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的编制及其在急性操作性疼痛临床情境中的检验[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20.

  [5]庞玮.集束化护理对早产儿反复操作性疼痛干预效果的研究[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2019.

  [6]许婧.口服葡萄糖溶液对缓解新生儿操作性疼痛的作用及疼痛对神经发育的远期影响[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22.

  [7]袁海英,赵梅峰,陈珠清.肌肤接触安抚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在新生儿操作性疼痛干预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21,19(8):1021-1024.

  [8]连冬梅,张东颖,孙静,等.母亲声音对减轻新生儿操作性疼痛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21,21(3):380-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