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地特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及并发症的影响论文

地特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及并发症的影响论文

4

2025-04-11 15:58:38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采用地特胰岛素治疗法,全天血糖和空腹血糖的控制效果显著。门冬胰岛素控制患者餐后血糖效果显著,但临床中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科学用药,才能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改善母婴结局。

  摘要:目的探究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实施地特胰岛素、门冬胰岛素治疗法,对其血糖控制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88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双盲法等比例地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皮下注射地特胰岛素注射液,观察组给予门冬胰岛素,对比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全天血糖、糖脂代谢指标、不良反应、母婴结局。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PG、2hPG、HbA1c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FPG低于观察组,2hPG、HbA1c均高于观察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糖高峰值与低谷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全天内血糖平均值低于观察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LDL-C、HDL-C、TC、TG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LDL-C、HDL-C、TC均高于对照组,TG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压异常、恶心呕吐、皮肤过敏反应、营养障碍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整体不良母婴结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采用地特胰岛素治疗法,全天血糖和空腹血糖的控制效果显著。门冬胰岛素控制患者餐后血糖效果显著,但临床中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科学用药,才能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改善母婴结局。


  关键词:地特胰岛素;门冬胰岛素;妊娠期糖尿病;血糖


  0引言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主要指妊娠期间由于不同程度糖耐量异常而引发的高血糖,如果不及时加以控制,将导致母体和胎儿近期、远期的并发症(心、肾、眼等全身器官并发症)[1]。对此,临床中首选胰岛素药物疗法,以抑制糖原分解进而控制血糖,但不同类型胰岛素的临床药效多有不同,血糖管控效果不一,为进一步提升胰岛素药效,患者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药物类型,科学服药,才能进一步满足机体对胰岛素的需求,改善临床指标。大量临床研究显示,地特胰岛素和门冬胰岛素疗法是当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最常用的两种药物,单一用药均能发挥良好降糖作用,并增强机体摄取葡萄糖能力,可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但药效具有一定差异性[2]。基于此,本文旨在探究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实施以上用药法的临床效果和对并发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1月—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88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双盲法等比例地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年龄24~37岁,平均(年龄31.30±3.25)岁;体质指数20~24kg/m2,平均体质指数(22.60±1.24)kg/m2;孕周为23~37周,平均孕周(30.26±3.52)周;其中初产妇24例,经产妇20例。观察组:年龄24~36岁,平均年龄(30.82±2.56)岁;体质指数20~25kg/m2,平均体质指数(22.37±2.05)kg/m2;孕周22~37周,平均孕周(30.45±4.01)周;其中初产妇23例,经产妇21例。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经血糖、尿液等检查,患者符合妊娠期糖尿病相关诊断标准;②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③未合并妊娠期其他疾病;④病例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肝、肾功能严重异常者;②近30d服用降脂、降糖药物者;③对本次试验药物过敏或存在药物禁忌者;④精神障碍无法配合治疗者。


  本研究获得了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地特胰岛素(诺和诺德制药;国药准字J20140106;100IU/mL)治疗。皮下注射,晚22:00注射,1次/d,8IU/次。


  观察组:采用门冬胰岛素(Novo Nordisk A/S生产;国药准字J20140140;100IU/mL)治疗,皮下注射,三餐前使用,3次/d,3mL/次。


  均连续用药30d。


  1.3观察指标[3]


  对比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全天血糖、糖脂代谢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母婴结局发生率。


  (1)血糖控制效果:包括FPG-空腹血糖、2hPG-餐后2 h血糖指标,均由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2)全天血糖:主要评估患者高峰、低谷血糖指标和全天血糖均值。利用动态血糖监测仪监测,将患者1日内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睡前血糖的单点血糖值转化为线性血糖曲线(单点血糖值共测量7次),观察低血糖和高血糖所处位置,观察血糖高峰和低谷。


  (3)糖脂代谢指标:测量HbA1c-糖化血红蛋白,该指标由全自动糖化分析仪检测;糖脂代谢指标主要监测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C-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以上指标均由血脂检测仪检测。


  (4)不良反应发生率:主要监测患者血压异常、恶心呕吐、皮肤过敏反应、营养障碍情况。


  (5)不良母婴结局发生率:主要监测新生儿低血糖、巨大儿、妊娠期高血压、新生儿呼吸窘迫4项。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FPG、2hPG、HbA1c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FPG低于观察组,2hPG、HbA1c均高于观察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全天血糖对比


  两组患者的血糖高峰值与低谷值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血糖全天内平均值低于观察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两组患者糖脂代谢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LDL-C、HDL-C、TC、TG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LDL-C、HDL-C、TC均高于对照组,TG指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2.4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经治疗后,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2.5两组患者整体不良母婴结局总发生率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整体不良母婴结局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组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

  3讨论


  妊娠期糖尿病主要包括两大类:其一,空腹血糖不良(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其二,糖耐量减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4]。相关研究结论显示,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与肥胖、不良产科病史、糖尿病家族史、年龄等因素息息相关,通常情况下有糖尿病家族史、先天畸形、妊娠期糖尿病史的妊娠患者的妊娠期糖尿病(二次患病)发病率更高,且体质指数(BMI)高的患者比BMI指数低患者的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更大,如果再加之后续饮食习惯不佳、饮食结构失衡,均易导致孕妇内分泌腺体变化,β细胞数目增多,促肾上腺素增加,导致不能维持孕妇代谢平衡,进而出现“三多一少”症。如果不及时加以控制,会直接影响分娩结局,易出现早产、巨大儿、胎儿畸形等,同时提高围生期死亡率和孕妇并发症危险性。临床中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需积极控制和维持血糖代谢达到正常水平(或接近正常水平),并保证胰岛素应用选型及注射的正确性,才能进一步保证患者顺利度过妊娠期和分娩期[5]。大量临床研究显示,传统单一的用药法在临床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利用联合疗法能长时间稳定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水平,保证脂肪与氨基酸正常代谢,进而改善糖尿病孕妇生活质量[6]。


  对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实施地特胰岛素、门冬胰岛素疗法,提示该种治疗干预措施能降低胃肠道对葡萄糖吸收率,同时促进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以此调节血糖平衡,加快肌肉中葡萄糖代谢,故能有效降低患者血糖[7]。本次研究中,对照组利用地特胰岛素,该药物为可溶胰岛素类似物,可24h持续发挥降糖作用,为长效制剂,注射后与体内白蛋白相结合,其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相似,但作用更加持久,能达到长效降糖目的;该药物还能调节胰岛素受体,缓解患者机体胰岛素抵抗情况。观察组所用门冬胰岛素可与脂肪细胞上胰岛素受体结合,最终发挥降糖作用。该药物为短效胰岛素类似物,通过发挥其电荷排斥效应,在1~2h内经脂肪层与肌细胞中胰岛素受体相结合(可维持约4h),最终促进二聚体或胰岛素单位聚合。另外,该药物起效迅速,可短时间内抑制机体葡萄糖释放,因此匹配餐后血糖高峰时间进行注射,更加符合人体胰岛素分泌曲线。通过注射门冬胰岛素,可有效维持血糖水平。


  综上所述,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采用地特胰岛素治疗法,全天血糖和空腹血糖的控制效果显著。门冬胰岛素控制患者餐后血糖效果显著,但临床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科学用药,才能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改善母婴结局。


  参考文献


  [1]于光霏,李晶,张金银.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使用地特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22,25(17):98-100+104.


  [2]王慧,梅丽娜,施卫琴,等.维生素D滴剂联合门冬胰岛素注射液治疗妊娠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22,38(15):1719-1722.


  [3]宋威,梁琳琅,高伟.门冬胰岛素和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在妊娠期糖尿病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医药指南,2022,20(11):91-93.


  [4]吴喜才,张晓凌,张艳.妊娠合并糖尿病采取门冬胰岛素分别与地特胰岛素、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联合用药的疗效比较[J].北方药学,2022,19(7):144-146,170.


  [5]郭华林,贺燕,黄新琴.地特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妊娠糖尿病的临床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22,31(7):1227-1230.


  [6]朱明明.门冬胰岛素和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在妊娠期糖尿病治疗中的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5):170-171.


  [7]纪毅梅,姚慧珍,程燕.地特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对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和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22,37(1):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