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与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四肢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的效果比较论文

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与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四肢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的效果比较论文

3

2025-04-11 15:01:29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四肢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可提高手术优良率、骨代谢指标水平和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改善围术期指标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

  【摘要】目的:比较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与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四肢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四肢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优良率,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水平,手术前后骨代谢指标[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ⅠNP)、骨钙素(BGP)]水平、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优良率为92.50%(37/40),高于对照组的70.00%(2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BALP、PⅠNP、BG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FMA、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5/40),低于对照组的35.00%(1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四肢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可提高手术优良率、骨代谢指标水平和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改善围术期指标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


  【关键词】创伤性四肢骨折;术后;骨不连;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术;骨代谢;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


  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经内固定术治疗后可恢复骨折部位解剖结构,但仍有5%~10%的患者术后因过早负重、骨折端接触不良、固定不当等原因发生骨不连[1-2]。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术虽能够妥善固定,但对骨膜及组织的损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3]。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的固定稳定性较好,可避免骨折端旋转移位,有利于骨痂连续形成[4]。本文比较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与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四肢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四肢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纳入标准:符合骨不连诊断标准[5];经磁共振成像、X线检查确诊;距前次手术时间≥9个月;符合手术指征;精神正常。排除标准:严重骨质疏松、代谢性骨病、病理性骨折等;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存在血管、神经受累;因二次创伤导致骨折术后骨不连;合并骨结核、骨肿瘤或其他恶性肿瘤;长期接受激素、抗生素治疗;合并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患者及家属均知情本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201011)。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29~70岁,平均(50.15±7.86)岁;骨折部位:股骨13例,肱骨9例,腓骨9例,胫骨4例,尺骨3例,桡骨2例。观察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27~69岁,平均(50.12±7.85)岁;骨折部位:股骨15例,肱骨7例,腓骨8例,胫骨4例,尺骨2例,桡骨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术前均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并完善影像学检查,明确骨不连位置。


  对照组采用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协助患者取仰卧位,进行硬膜外麻醉,常规消毒、铺巾,以前次手术切口为基础在骨折部位作一长10~15 cm的切口,逐层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将骨不连处周围组织进行分离,充分暴露骨不连位置,将原内固定物、硬化组织清理干净,打磨骨折端梯形截面和横断面,复位骨折端,冲洗切口后置入长度合适的动力加压钢板,用螺钉妥善固定。C型臂透视下确定固定满意后,于骨折端或骨折端与钢板之间植入自体骨或异体骨等植骨材料,冲洗后逐层缝合切口,并留置引流管。


  观察组采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协助患者取仰卧位,进行硬膜外麻醉,常规消毒、铺巾,以前次手术切口为基础在骨折部位作一长8~10 cm的切口,对骨不连位置进行处理后,进行扩髓,清理髓腔内组织,确保髓腔直径大于髓内钉直径1-2 mm,打磨骨折端梯形截面,并对骨折端进行复位,C型臂透视下明确髓内钉置入方向、位置,选择合适的髓内钉顺行或逆行插入髓腔,并用锁钉锁定髓内钉的近端及远端,确定固定满意后进行植骨,操作同对照组,冲洗后逐层缝合切口,并留置引流管。


  两组术后均进行抗感染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1.3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手术优良率。优:术后3个月,骨折部位完全愈合,无疼痛,能自由活动,X线检查显示骨折线长度<1cm,且骨痂形成;良:术后3个月,骨折部位基本愈合,有轻微疼痛,能基本活动,X线检查显示骨折线长度1~2 cm,且骨痂形成;差:骨折部位愈合欠佳,疼痛明显,活动受限,X线检查显示骨折线长度2~3 cm,且未见骨痂形成。(2)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水平,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3)比较两组手术前后骨代谢指标水平。术前1 d和术后3个月,采集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5 mL,以3000 r/min,离心半径9 cm,离心15 min,留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ⅠNP)、骨钙素(BGP)水平。(4)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术前1 d和术后3个月,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估肢体运动功能,包括上肢(0~66分)、下肢(0~34分)2个部分,总分0~100分,评分越高表明肢体运动功能越好。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估日常生活能力,总分0~100分,评分越高表明日常生活能力越高。(5)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手术优良率比较观察组手术优良率为92.50%(37/40),高于对照组的70.00%(2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围术期指标水平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手术前后骨代谢指标水平比较术前,两组BALP、PⅠNP、BG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BALP、PⅠNP、BGP水平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手术前后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术前,两组FMA、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FMA、ADL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5/40),低于对照组的35.00%(1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讨论


  感染、局部血液供应障碍、骨折端分离、骨折稳定性差等是导致四肢骨折术后骨不连发生的常见原因[6-7]。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是目前临床常用的内固定术式,但内固定物刚度较高,术后会改变骨折部位的应力分布,从而减缓骨折愈合速度[8-9]。


  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具有适用范围广、固定稳定、出血少、骨折愈合快等优势[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术中剥离面相对广泛,且创口大,易增加术中出血量,延长手术时间及术后恢复时间。而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经髓腔置入固定装置,有助于避免应力遮挡,且轴性固定材料的抗旋转能力较强,可促进骨折早日愈合;且该术式对骨膜的损伤相对较小,骨折端血供较好,可有效避免骨折愈合不良、内固定物松脱等并发症发生,提高手术优良率[12-13]。


  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术后,观察组BALP、PⅠNP、BGP水平和FMA、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不仅具有良好的固定稳定性,还可在一定程度上保留骨膜的完整性,改善骨折部位血供,有助于骨细胞增殖、分化和成熟,改善骨代谢,为骨折愈合提供营养支持,从而刺激骨痂形成,促进骨折愈合,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14]。


  综上所述,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四肢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可提高手术优良率、骨代谢指标水平和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改善围术期指标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

  参考文献


  [1]冀胜辉.四肢创伤骨折老年患者发生骨不连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校医,2021,35(9):707-708.


  [2]陈寅钦,王山林,黄德铨.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出现畸形愈合、骨不连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16):122-124.


  [3]陈冰,樊培新,高彦军.带锁髓内钉和动力加压钢板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效果对比[J].中国伤残医学,2017,25(15):31-33.


  [4]党华,郭耀军.加压钢板、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作用分析[J].贵州医药,2021,45(1):73-74.


  [5]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9:950.


  [6]关韶勇,王建涛,张立波.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29):148-149.


  [7]卿忠华.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行带锁髓内钉治疗的手术效果和并发症分析[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0,42(3):294-297.


  [8]杨海涛,陈泽群,吴全富,等.带锁髓内钉固定术结合VSD对四肢创伤骨折后遗留骨不连恢复情况及ADL评分、GCQ评分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20,17(27):140-143.


  [9]芦虎,徐巧力,陈伟练,等.带锁髓内钉固定对胫骨下段骨折的治疗效果及对骨折愈合情况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23,30(6):71-74.


  [10]宋军伟,刘良建,卢良校.带锁髓内钉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20,42(4):546-549.


  [11]李景伟,王文志.胫骨干骨折骨不连患者使用加压钢板和带锁髓内钉治疗的临床效果比较[J].上海医药,2023,44(1):33-35.


  [12]汤加柱,杨高伟,王波.对比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与带锁髓内钉内固定在四肢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江西医药,2022,57(10):1456-1458.


  [13]樊亚军,董琦,钟崇柱.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效果与并发症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22,51(1):93-95.


  [14]林永行,陈定启,谭庆豪.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与股骨干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7):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