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常见疾病发病情况分析及预防对策论文

2025-04-07 13:51:07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目的分析高校学生常见疾病发病情况,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本校就读的100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大学生常见疾病的发病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预防策略。结果在所调查的大学生中,常见疾病主要有流行性感冒、耳鼻喉病、眼科疾病、外科疾病、口腔疾病、皮肤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等。结论高校要从多个方面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还要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及生殖健康的指导与关注,提高青少年身体健康水平。
摘要:目的分析高校学生常见疾病发病情况,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本校就读的100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大学生常见疾病的发病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预防策略。结果在所调查的大学生中,常见疾病主要有流行性感冒、耳鼻喉病、眼科疾病、外科疾病、口腔疾病、皮肤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等。结论高校要从多个方面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还要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及生殖健康的指导与关注,提高青少年身体健康水平。
关键词:高校;学生;常见疾病;发病情况;预防对策
0引言
大学生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祖国繁荣昌盛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成果。早在多年前,我国教育部门就提出了“育人为本”的教育方针,要求各高校以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前提,以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为核心,为大学生教授专业知识,提高其掌握专业技能的水平[1]。高校要从多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医疗卫生健康教育,增强其对一些常见疾病的预防意识,为其学习及成长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本研究对高校学生常见疾病的发病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本校就读的100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19例,女581例;年龄为19~23岁,平均年龄为(19.21±2.01)岁。
1.2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掌握所有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班级、疾病情况、以往患病情况、就诊情况以及治疗情况等。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以%表示计数资料。
2结果
2.1总体特征
1000名大学生中,常见疾病主要有呼吸内科疾病、耳鼻喉病、眼科疾病、外科疾病、口腔疾病、皮肤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等。分析后发现,有54名大学生患有2种及以上疾病,占比为5.40%。其中,呼吸内科疾病占比最高,其次为妇科疾病。相比较而言,消化系统疾病占比最低,详见表1。
2.2大学生常见疾病的临床特征
本研究共抽取了1000名大学生,常见的疾病主要分布在9个科室,共27种疾病。内科包括呼吸内科以及神经内科,呼吸内科疾病主要为急慢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神经内科主要包括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焦虑及抑郁症等;耳鼻喉疾病包括中耳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和急慢性咽炎、疱疹性咽峡炎等;眼科疾病主要为结膜炎、眼睛疲劳、视力减退等;外科疾病包括皮肤挫裂伤、关节扭伤、韧带损伤、骨折和颈椎病;口腔疾病包括牙周炎、龋齿以及口腔溃疡疾病;皮肤疾病包括过敏性皮炎、湿疹、真菌感染等;消化系统疾病包括急性肠炎、慢性胃炎以及胃溃疡等;妇科疾病包括痛经、月经不调等。
2.3大学生常见疾病的发病特征及规律
对本校大学生常见疾病的发病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后发现,在每年的3月到6月,因出现头痛、失眠、消化功能不良等症状而就诊的学生占比较多,这可能与学生将近毕业、准备毕业考试等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在每年的7月到9月,因出现全身乏力、腹部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而就诊的学生占比较多,这可能与夏季与秋季交换季节,学生易发生急性胃肠炎等疾病有关;在每年的9月到11月,因出现便秘、食欲降低、反酸烧心、腹胀腹痛、胃黏膜充血等症状而就诊的学生占比较多,这可能与此季节学生出现慢性胃炎以及胃溃疡等疾病有关;在每年的12月到次年的1月,因消化功能不佳、头痛头晕、失眠、发烧、咳嗽等症状而就诊的学生占比较多,这可能与此季节温度较低导致学生容易感冒以及此时间段举办研究生入学考试促使学生压力较大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他疾病每月发病率与发病时间没有比较明显的关系。
2.4大学生常见疾病单病种类型
本校大学生常见疾病类型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占比最高,达到31.00%;其余依次为痛经以及月经不调,急性胃肠炎,口腔溃疡、龋齿,关节扭伤、外伤,结膜炎,过敏性皮炎,失眠及颈椎病,详见表2。
3讨论
本次调查研究发现,本校大学生的患病类型较多,且疾病分布在门诊的多个科室。本研究随机选取的大学生中女性较男性多,这可能与本校专业特点有关,所以在门诊就诊的患者人数中女性占比较大。在常见疾病方面,内科疾病的发病率最高,包括呼吸内科以及神经内科。
呼吸内科主要为各种原因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这可能是由于学生之间接触密切、交往频繁,促使该病毒传播更快。在信息化时代,大部分大学生过度使用智能手机以及其他电子产品,导致其睡眠时间缩短、作息不规律、睡眠不足等;还有部分大学生对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防护知识掌握不充分,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加上对疾病的低认知度导致学生易得呼吸道感染疾病。还有部分大学生会因在换季、气温变化较大的阶段未能及时加减衣物而着凉感冒。
精神内科方面,大部分大学生离家在外地求学,其生活环境以及生活习惯随之改变,面对新的人际关系时很容易出现焦虑、紧张等情况,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除了内科疾病之外,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的发生率也比较高,与女大学生在学习及就业等方面压力大可能存在相关性;部分大学生因处于青春期,其心理学特征比较特殊,遇到人际交往的困扰以及情感挫折时,如果无法得到有效指导,在心理情绪方面很容易出现变化,从而引发痛经。且受痛经这一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在下次月经之前又会出现焦虑、恐惧等情绪,导致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其身体特征出现了恶性循环;还有一些女大学生存在劳累过度、难以适应新环境、盲目跟风采用了节食或喝减肥药等问题,导致其营养补充不全面,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调节机制造成了影响,从而引发了月经不规律的情况。实际上引发女大学生出现妇科疾病的因素比较多,其中社会心理学因素占比较高。针对此种情况,学校相关管理人员可应用心理学干预的方式对女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此外,高校应加强与医院以及其他保健机构之间的沟通及合作,从多方面切实做好对高校大学生的生殖健康教育以及卫生保健工作,比如可根据高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向大学生讲解一些有关生殖健康、心理健康的知识[2]。
在耳鼻喉科就诊的疾病主要为中耳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和急慢性咽炎、疱疹性咽峡炎等。这可能是由于本地区所处的环境比较潮湿,空气污染较为严重;区域内绿化较好,导致花粉较多,容易引发过敏性鼻炎;还有部分大学生机体抵抗力比较薄弱,因缺乏维生素、营养不良、过度疲劳等而引发鼻窦炎以及急慢性咽炎。针对此种情况,相关管理人员也要定期向大学生讲解有关健康饮食、合理运动的知识;在花粉季节建议学生们适当佩戴口罩、减少外出;提醒学生在日常饮食中注重营养补充[3]。
在眼科就诊疾病主要为结膜炎、眼睛疲劳、视力减退等。这可能是由于部分大学生平时未注重用眼卫生,加上每日使用电子屏幕的时间较长,导致用眼过度;还有部分大学生在佩戴隐形眼镜时忽略了卫生消毒等,这些因素都导致大学生眼部疾病的发病率增加。针对此种情况,高校应该适当增加用眼卫生知识的健康教育,向大学生提倡节制使用电子设备,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每日坚持规律的户外有氧活动,提醒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应注重保护视力,以减少眼部疾病的发生[4]。
在外科就诊的疾病主要为皮肤挫裂伤、关节扭伤、韧带损伤、骨折和颈椎病等。这主要是由于大学生未能充分熟悉运动技巧或进行运动之前未能充分热身并做好相关准备等因素,导致运动过程中出现了失误。相关教师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有关科学运动、运动安全知识的教育,并进行运动前热身示范、运动后损伤救治等相关知识的技能培训;同时还要加强组织和管理校内校外的多种体育活动,尤其要及时维护和完善校内运动场馆中的相关器材,指导大学生在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热身运动并对易损部位进行保护[5]。
口腔就诊的疾病主要为牙周炎、龋齿以及口腔溃疡疾病等,其中口腔溃疡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这可能与大学生日常饮水量较少、生活作息不规律、面对各类考试等因素有关。因此,要指导大学生预防口腔科疾病,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早晚刷牙时间不得少于3min、保持口腔环境的卫生清洁、饭后要及时漱口、每天饮水量不得低于1500mL等,还要提醒学生们密切关注天气预报中的气温变化情况,并据此及时添加衣物[6]。
皮肤科就诊的疾病主要为过敏性皮炎、湿疹、真菌感染等;消化科就诊的疾病主要为急性肠炎、慢性胃炎以及胃溃疡等。这可能是由于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城市地区,在上学期间未能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以及卫生习惯,常常在校外露天小吃摊以及临时摊点吃东西,导致日常饮食不规律,甚至染上酗酒、暴饮暴食等恶习。还有部分大学生因过度关注体重和习惯了睡懒觉而不吃早餐。特别是大一新生,课程多、学习负担较重,不仅要自主学习大部分课程,而且要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造成心理压力和生理压力较重,进而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因此,相关管理人员要指导大学生增强机体抵抗力,如坚持锻炼身体、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室内勤通风和室内环境卫生的清洁、了解相关疾病的知识、增强自我防范意识等,饮食方面也要提醒他们注意卫生,避免病从口入[7]。
总之,高校要针对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其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健康教育,以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不健康行为对身体造成的影响,以有效预防常见疾病。针对大学生常见疾病的临床特征,高校应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改善大学生宿舍环境卫生,对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要定期消毒,保持空气流通;加强对食堂以及校园周边小吃摊位的卫生管理和卫生监督,以保证饮食安全,为大学生的饮食安全提供保障;要定期组织大学生参加与常见疾病相关的知识讲座,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并预防常见疾病,指导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
[1]关欣,韩冰,门路,等.高校2014-2018年学生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特点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20,17(10):191-193.
[2]徐金敏.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18-2019学年大一新生门诊常见病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98):181,185.
[3]魏伟成.高校体育课开展大学生慢性病预防的路径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32):13-15.
[4]廖长艳.高校学生颈椎病成因分析及预防策略[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1,21(51):357-358.
[5]张伟杰.高校学生常见疾病致病因素及预防对策[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22,43(5):357-358.
[6]李婉妮.某高校医院学生门诊常见疾病谱分析及加强健康教育前后效果对比研究[J].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20,9(3):93-94.
[7]孙永胜,杨德兵,刘斌钰,等.山西大同大学学生常见疾病与不良生活方式的关系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6(3):56-59,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