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成形术对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分析论文

2025-04-03 15:27:23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对患者实施椎体成形术后,可有效改善Cobb's角,并在缓解疼痛感的情况下,提高其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保障患者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分析椎体成形术在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本院收治的60例因骨质疏松导致的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不同治疗方案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观察组采用椎体成形术,对两组不同治疗方案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疼痛、临床指标评分以及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实施椎体成形术后,可有效改善Cobb's角,并在缓解疼痛感的情况下,提高其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保障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椎体成形术;骨质疏松;脊柱骨折
0引言
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老年群体基数不断增加,因此骨质疏松疾病发病率也随之增加,截至2020年,中国骨质疏松症或骨密度低患者达到2.86亿,而2050年,这一数字将上升至5.333亿。该病症显著影响患者的健康状况,其特性表现为脊柱发生形变,同时在骨质疏松的病理基础上易于发生骨折现象。主要致病因素在于患者骨质脆性显著增加,使得在外界冲击的情况下,骨折风险显著提升[1]。在骨折类疾病中,脊柱骨折尤为常见,其发生不仅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更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可能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2]。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采用更为有效且安全的手术方式,以加快患者康复进程,缓解疼痛感,抑制骨质疏松导致的骨脆性增加,从而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3]。基于此,本文通过椎体成形术对患者实施治疗,根据治疗效果进行分析,详细分析结果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本院收治的60例因骨质疏松导致的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不同治疗方案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为59~85岁,平均(72.03±8.33)岁。观察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为60~87岁,平均(73.52±9.0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性。
纳入标准:①患者经临床诊断符合因骨质疏松导致的脊柱骨折症状;②患者出现腰背疼痛或者椎棘突存在叩压痛等现象;③患者对本次实验内容知情,并签署同意书自愿参加。
排除标准:①患者因其他因素导致的骨折现象;②患者无手术指征;③患者对治疗药物存在过敏反应;④患者有严重精神疾病,无法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的是保守治疗方案:通常会选择使用双氯芬酸钠(四川华新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9991402)等止痛药物,并依据患者的具体状况,进行个体化的药物开具。同时,为确保患者的康复效果,建议患者保持卧床休养,并辅以抗骨质疏松症治疗,使用骨化三醇(正大制药青岛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30491)以及维生素D3等药物进行综合治疗。
观察组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手术时患者采取俯卧位后,采用麻醉药物对局部进行麻醉,同时使用X线机进行辅助,根据患者实际椎弓情况确定定点双侧皮肤进针,标记完成之后,在定位椎弓根入点,从一侧椎弓根经皮穿刺到伤椎,同时钻入空心导管,确定钻入的深度和位置,以相同操作从另一侧进行穿刺,并将造影剂注入后,无明显缺损和外漏的情况下,将骨水泥调和成牙膏状体,从两侧的工作通道注入伤椎部位2.5~3.5mL,待骨水泥硬化后拔出骨水泥推杆及工作通道,手术完毕。
1.3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疼痛和Cobb's角评估结果,通过VAS量表对患者疼痛状态进行评估,分值越小则表明患者疼痛越低,同时根据疼痛对生活影响的情况进行划分,对比两种治疗方案的有效性。
(2)对比两组患者FIM指标结果,其中包含自理能力、括约肌控制、行走和转移,分析两组患者不同治疗指标情况。
(3)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通过对患者活动、疼痛以及恢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不同治疗方案整体提升效果。
(4)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通过对患者褥疮、肺炎、下肢静脉血栓等发生情况进行统计,从而分析治疗的安全性。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n(%)]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和Cobb's角评估
由表1可知:治疗前,两组患者指标评分相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明显疼痛和Cobb's角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对比两组患者FIM指标结果
由表2可知:治疗前,两组患者FIM指标评估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IM指标评估结果更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由表3可知,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得到提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对比两组患者满意度
观察组满意度是93.33%(28/30),对照组中满意度是73.33%(22/30),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0.037)。
3讨论
老年人随年龄增长,身体各项机能逐步衰退,伴随而来的是钙质的流失,这进而引发了骨质疏松现象。骨质疏松不仅导致骨质脆性增加,更在外界冲击或轻微撞击的情况下,显著增加患者骨折的风险,其中脊柱骨折尤为常见。骨折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还对其经济造成了一定的负担。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主要发病于老年群体或骨质疏松症状严重的患者,其典型症状包括腰背痛和脊柱支撑力的显著降低[6]。在外力影响下,这类患者更容易出现脊柱变形和骨折。值得注意的是,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与一般性的分离骨折存在显著差异,其断端在检查过程中可明显识别,且常导致椎体结构的显著改变。具体而言,大部分患者会表现出椎体后缘高度保持完整,而前缘则相应变窄,呈现出楔形变化,这些变化会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及时确诊和积极治疗已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7]。传统治疗措施中,主要使用药物针对患者骨折情况进行治疗,但是治疗效果相对不理想,容易引发患者出现肌肉萎缩加快以及骨量丢失等现象,从而形成恶性循环[8]。因此在手术治疗中发现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可明显得知该种手术方法其治疗时间相对较短,并且止痛效果较为突出,可减少患者创伤的同时,最大程度帮助患者进行治疗,提升骨折椎体自身稳定性的同时,强化椎体力学强度,从而避免骨折部位出现坍塌现象[9]。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采用的椎体成形术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感觉以及疼痛时间,同时在Cobb's角活动情况中发现其优势。在对比前选取的患者各项指标评估结果相似,并未出现差异性(P>0.05),因此对比结果中明显发现观察组患者疼痛评估和Cobb's角评估结果数值低于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性(P<0.05)。在FIM量表分析中,观察组明显自理能力、括约肌控制、行走、转移等各项指标评价中发现优势,其评估结果高于对照组,两组不同治疗存在对比差异(P<0.05)。在整体治疗效果分析中发现,手术治疗患者有效率达到96.67%,对照组才达到73.33%,两种方法治疗效果有着明显差异(P<0.05)。所以在评估满意度过程中同样得到观察组的高评价。根据对比结果可以得知,患者出现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之后,在椎体成形术治疗过程中,使用骨水泥增加患者椎体支撑能力,同时预防钙流失和溶骨性的破坏,因此提升患者恢复效果,改善骨质脆性,减轻患者疼痛感觉的同时,缩短患者治疗时间。
综上所述,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效果可得到有效提升,在减少骨脆性的同时,可以提升椎体支撑性,促进椎体恢复,保障治疗的安全性。该种手术方法可降低患者疼痛时间和感觉,所以应在临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刘胜.液压输送式椎体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结构参数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22,20(29):146-150.
[2]陈永杰,谭伦,张红庆,等.不同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2,35(16):2763-2765.
[3]王永杰.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的影响因素[J].中国民康医学,2022,34(16):16-18.
[4]朱喆.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效果研究[J].系统医学,2022,7(13):83-86.
[5]何传正,向峰,张小卫,等.内固定术联合椎体成形术在脊柱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其影像学参数、神经功能、脊柱功能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17):101-104.
[6]徐耀.经皮椎体成形术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治疗效果及VAS、Oswestry评分分析[J].名医,2022(9):72-74.
[7]陈品奇,陈朝奎,杨杰,等.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与椎体成形术在脊柱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医学,2021,27(28):39-41.
[8]范新伟.椎体成形术及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的效果分析[J].黑龙江中医药,2021,50(4):128-129.
[9]王朝东.椎体成形术对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0,7(36):148,1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