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翳风穴、下关穴对三叉神经痛临床效果及疼痛程度的影响论文

2025-04-03 14:35:49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针刺翳风、下关穴可提高三叉神经痛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探究针刺翳风穴、下关穴对三叉神经痛临床效果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1月—2023年4月本院诊治的5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抽签分组法分为两组,每组25例。抽到1号签的患者为对照组,接受常规西药治疗,抽到2号签的患者为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接受针刺翳风、下关穴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简化McGill疼痛问卷表[感觉项(PRI-S)、情感项(PRI-A)]评分、生活质量(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PRI-S、PRI-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RI-S、PRI-A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翳风、下关穴可提高三叉神经痛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针刺,翳风穴、下关穴,三叉神经痛,临床效果,疼痛程度
0引言
三叉神经作为头部关键的感觉神经,承担着传递面部、眼部及颅底感觉信息的重要职责。在遭遇压力、受损或任何其他形式的异常刺激时,三叉神经有可能受到影响,进而引发三叉神经痛。[1]。三叉神经痛的显著特征为突发的剧烈疼痛,其发作时间通常在数秒至数分钟之间,且可能频繁出现,每日可达数十次乃至数百次之多。此类疼痛主要集中于面部特定区域,如下颌、上颌及眼部周边区域[2]。针对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治疗,主要采用药物疗法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药物疗法以镇痛药、抗抑郁药及抗痉挛药为主,旨在缓解疼痛发作并控制相关症状[3]。若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患者无法耐受药物副作用,则会考虑采取手术治疗手段。在中医理论中,三叉神经痛所引发的疼痛感被归结为气血不畅、经络阻滞的病理表现。因此,其治疗原则主要聚焦于舒筋活络与缓解疼痛[4]。针灸作为一种治疗手段,通过精确刺激穴位,旨在调节体内气血的运行状态,进而减轻疼痛感。其中,翳风穴位于头部特定位置,而下关穴则位于面部耳前方。针刺翳风穴与下关穴,能有效调节气血流通,达到舒筋活络的目的,并进一步缓解头痛等症状[5]。本文探究针刺翳风穴、下关穴对三叉神经痛临床效果及疼痛程度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1月—2023年4月本院诊治的5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抽签分组法分为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男10例,女15例;年龄为42~78岁,平均(52.17±5.19)岁;病程为1~11个月,平均(6.14±1.29)个月。观察组:男12例,女13例;年龄为41~76岁,平均(51.67±6.21)岁;病程为0.5~10个月,平均(6.52±1.06)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可比。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国际头痛协会发布的ICHD-3[6]中三叉神经痛诊断标准;②近2周未曾服用任何镇痛药物;③无精神异常、可正常沟通交流;④患者及家属均知晓本研究,自愿参与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血液系统疾病者;②继发性三叉神经痛者;③合并重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者;④同时参与其他临床试验者。
1.3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西药治疗,使用卡马西平药物,卡马西平(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2279;规格:0.2g)口服,初始剂量200~400mg/d,逐渐增加至疼痛缓解(通常每次200mg,每天3~4次),然后剂量逐渐减小至最低可维持剂量。
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接受针刺翳风穴、下关穴治疗,常规西药治疗方法与对照组一致,针刺方法如下:令患者保持坐位或者侧卧位,通过75%酒精对翳风穴、下关穴进行常规消毒,使用0.35mm×40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进行针灸,插入皮肤的深度约为0.5~1寸,针刺时要注意缓慢扎入,翳风穴要避免过深伤及颈动脉,根据患者的感觉,控制针刺的力度,避免过深过痛,以防引发不良反应,每次针刺穴位30min,每天1次。连续治疗15d为一个疗程。
两组均连续治疗30d。
1.4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7]评估临床治疗效果。治愈:三叉神经疼痛感消失,其他的不适症状也全部消失;显效:三叉神经疼痛感明显减轻,其他不适症状也明显减轻;有效:压痛感以及疼痛感均显著改善;无效:疼痛以及其他不适症状均未出现改善,甚至有加重迹象。
(2)疼痛程度:利用简化McGill疼痛问卷表[8]评估疼痛程度,主要包括2部分:①感觉项(PRI-S),包括刀割痛、跳痛、刺痛等共计11项,每项评分范围为0~3分,疼痛程度由无痛至重度疼痛,满分33分;②情感项(PRI-A),包括恐惧感、病恹样、疲惫耗竭感等4项,每项评分范围为0~3分,疼痛程度由无痛至重度疼痛,满分12分。
(3)生活质量:利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9]评价生活质量,包括心理健康维度、躯体健康维度、社会功能维度和物质生活维度4个维度,共计74个条目,每个条目分值范围1~5分,总评分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高。本次选取躯体健康维度、心理健康维度进行比较。
1.5统计学处理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20.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包括临床疗效、疼痛程度、生活质量等3个指标,其中例数/百分比(n/%)表示计数指标,用χ2检验;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指标,用t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比较两组疼痛程度
治疗前,两组PRI-S、PRI-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RI-S、PRI-A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比较两组生活质量
治疗前,两组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剧烈的面部神经痛,常常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一种综合利用中医和西医的方法来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式。西医治疗三叉神经痛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通常包括口服药物,如抗痉挛药物和镇痛药物,以减轻疼痛感,手术治疗主要是通过微创手术或激光手术切断或破坏三叉神经的疼痛传导路径。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主要采用针灸、中药和中医按摩等方法,针灸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改善气血循环,缓解神经疼痛,中药是通过调理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来减轻症状,中医按摩则是通过按摩面部和头部的特定区域来缓解神经的疼痛。中西医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可综合利用中医和西医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针刺翳风、下关穴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因翳风穴位于头部,是一种重要的经络穴位,具有清热解毒、舒筋活血、祛湿等作用,针刺翳风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血液供应,加速炎症消退,减轻疼痛症状。下关穴位是三叉神经经过的地方,针刺下关穴可以刺激三叉神经,改善其传导功能,缓解疼痛传导,减轻疼痛感。针刺翳风穴和下关穴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功能,促进神经系统的平衡,帮助恢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提高治疗效果。此外,针刺翳风穴和下关穴还可以通过调整身体的气血运行,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从而增强治疗效果[10]。两组治疗后PRI-S、PRI-A评分均明显降低,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针刺翳风穴、下关穴可减轻疼痛程度。因针刺翳风穴、下关穴可以刺激周围神经末梢,通过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传递,调节疼痛传导途径,翳风穴、下关穴位于三叉神经的分布区域,刺激翳风穴、下关穴可以改善三叉神经的功能,减轻疼痛感;针刺翳风穴通过改善头颈部的血液循环,提高局部的氧供应和营养供应,加速废物排泄,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改善血液循环对于减轻疼痛、消散炎症等症状有一定的作用。两组治疗后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评分均明显升高,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针刺翳风穴、下关穴可以增加局部的血液流动量,促进局部营养物质供应,排除代谢产物,缓解三叉神经痛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此外,针刺疗法具有缓解紧张情绪、改善心理状态之功效,能够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进而促进患者自信心与积极性的提升。综上所述,针刺翳风穴、下关穴可提高三叉神经痛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孙远征,高扬,孙颖哲.循经远取动法结合常规针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22(4):5-8.
[2]闫禹竹,汪洋,刘慧慧,等.深刺下关穴结合耳穴电针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21,37(6):17-22.
[3]吴民民,刘小华,王利娇,等.圆利针深刺下关穴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风热型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21,41(10):1089-1094.
[4]李迩,张晶,李沁怀,等.内热针松解术治疗软组织损伤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2022,37(3):32-35.
[5]吕建军,李伟伟,薛明新.翳风穴梅花针放血联合针刺、西药治疗亨特氏面瘫急性期37例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20,52(1):71-73.
[6]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 3rd edition[J].Cephalalgia,2018,38(1):167.
[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5.
[8]DWORKIN R H,TURK D C,TRUDEAU J J,et a l.Va lidatio n of Sho rt-fo r m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2(-SF-MPQ-2)in Acute Low Back Pain[J].The journal of pain,2015,16(4):357-366.
[9]HEINSKOU T,MAARBJERG S,ROCHAT P,et al.Tri-geminal neuralgia--a coherent cross-specialty manage-ment program[J].J Headache Pain,2015,16:66.
[10]施栋,曾荣华,周露,等.深刺翳风穴为主捻转补法治疗贝尔面瘫后遗症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8(36):4008-4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