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在颅脑外伤全身麻醉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

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在颅脑外伤全身麻醉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

4

2025-04-03 11:24:10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应用于颅脑外伤全身麻醉患者,可提高麻醉苏醒质量,降低术中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改善脑氧代谢,效果优于单纯丙泊酚麻醉。

  【摘要】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在颅脑外伤全身麻醉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该院收治的64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全身麻醉药物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丙泊酚进行全身麻醉,观察组采用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进行全身麻醉。比较两组麻醉复苏指标(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水平,不同时间[麻醉前(T0)、插管即刻(T1)、手术开始后15 min(T2)、术毕后5 min(T3)]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术前、术后24 h脑氧代谢指标[静脉血氧含量(CjvO2)、颈内静脉球部血氧饱和度(SjvO2)、动脉血氧含量(CaO2)]水平、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时,观察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h,两组CjvO2、CaO2、SjvO2水平均低于术前,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两组IL-6、TNF-α水平均高于术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应用于颅脑外伤全身麻醉患者,可提高麻醉苏醒质量,降低术中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改善脑氧代谢,效果优于单纯丙泊酚麻醉。


  【关键词】右美托咪定;丙泊酚;颅脑外伤;血流动力学;脑氧代谢;麻醉复苏;炎性因子

       颅脑外伤手术患者术后因躁动、交感神经兴奋等因素影响,增加术后脑水肿、再出血、脑疝等并发症发生风险[1]。因此,寻找能快速、高效达到镇静目标,且能保障血流动力学稳定、麻醉苏醒质量的麻醉方案尤为重要。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是目前脑部手术最常用的麻醉方式,但对唤醒期的应激反应抑制作用有限,不利于患者预后[2-3]。右美托咪定的镇静作用与自然睡眠相似,可有效缩短麻醉恢复时间,减轻术后躁动反应[4]。本文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在颅脑外伤全身麻醉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本院收治的64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符合颅脑外伤临床诊断标准[5];经头颅CT检查确诊;符合颅脑外伤手术指征;年龄≥20岁;临床资料完整;手术前未使用心血管活性药物;美国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排除标准:伴心、肾、肝等功能不全;合并恶性肿瘤、免疫系统疾病;合并精神障碍;凝血功能异常;妊娠或哺乳期;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既往有脑部手术史;既往有药物滥用史。根据麻醉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21~60岁,平均(40.25±6.35)岁;致伤原因:钝器/锐器伤害2例,交通事故17例,高空坠落13例;ASA分级:Ⅰ级6例,Ⅱ级14例,Ⅲ级12例。观察组男15例,女17例;年龄22~60岁,平均(41.18±5.98)岁;致伤原因:钝器/锐器伤害4例,交通事故16例,高空坠落12例;ASA分级:Ⅰ级9例,Ⅱ级13例,Ⅲ级1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均于术前30 min肌内注射0.5 g硫酸阿托品注射液(国药集团新疆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65020080,2 mL∶1 mg),进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通路,常规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麻醉诱导前10 min予以1μg/kg 0.9%氯化钠注射液。麻醉诱导:静脉注射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广东嘉博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74095,20 mL∶100 mg)1.0~1.5 mg/kg、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30199,2 mg)2~4μg/kg、注射用苯磺顺阿曲库铵[上药东英(江苏)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3373,20 mg]0.2 mg/kg,诱导成功后予以面罩吸氧5 min,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参数设置:呼吸频率12~15次/min,潮气量8~10 mL/kg,呼吸比1∶2,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控制在30~35 mmHg(1 mmHg=0.133 kPa)。麻醉维持:静脉泵注丙泊酚5~8 mg/(kg·h)、阿曲库铵0.1μg/(kg·h)、瑞芬太尼0.1~0.2μg/(kg·min)。


  观察组麻醉诱导前10 min予以1μg/kg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湖南科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83150,1 mL∶100μg),于10 min内泵注完毕,麻醉诱导操作、剂量同对照组,麻醉维持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右美托咪定0.2~0.4μg/(kg·h),直至术毕前20 min停止给药。


  两组术中均采用BIS监护仪(上海聚慕医疗器械,BSM-3532)监测脑电双频指数(BIS),BIS值维持在40~60。术中血压波动超过基础值30%,静脉注射4~8 mg盐酸麻黄碱注射液[津药和平(天津)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538,1 mL∶30 mg],心率<50次/min,静脉注射0.3g阿托品。1.3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麻醉复苏指标水平,包括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2)比较两组不同时间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应用多功能监护仪(PM9000,深圳迈瑞生物医疗)动态监测麻醉前(T0)、插管即刻(T1)、手术开始后15 min(T2)、术毕后5 min(T3)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水平。(3)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脑氧代谢指标水平。术前、术后24 h采用Seldinger技术将导管逆向植入颈内静脉球部位置,间断缓慢抽取3 mL颈内静脉血行血气分析,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济南华天恒达,HD-F4080)测定颈内静脉血氧含量(CjvO2)、颈内脉球部血氧饱和度(SjvO2);采集患者颈动脉血1 mL,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动脉血氧含量(CaO2)。(4)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炎性因子水平。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3000 r/min离心10 min,离心半径为10 cm,取上层血清冷藏保存待测,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5)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麻醉复苏指标水平比较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不同时间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比较T0时,两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时,观察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手术前后脑氧代谢指标水平比较术前,两组CjvO2、CaO2、SjvO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两组CjvO2、CaO2、SjvO2水平均低于术前,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手术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术前,两组IL-6、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两组IL-6、TNF-α水平均高于术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讨论


  颅脑外伤手术中气管插管等操作均可刺激交感神经-肾上腺素系统,导致患者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影响其脑供氧与氧耗平衡,增加术后脑出血等发生风险[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麻醉苏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丙泊酚属于短效静脉麻醉药,具有麻醉起效快、苏醒快等特点,但会抑制呼吸中枢兴奋性,致使呼吸频率降低,引起呼吸抑制[7-8]。而右美托咪定通过作用于大脑蓝斑核使患者进入自然非动眼睡眠状态,易被唤醒,其通过激活突触前α2肾上腺能受体,降低心肌耗氧,但对中脑网状结构、γ-氨基丁酸受体无抑制作用,利于稳定机体呼吸循环状态,还可阻断神经元放电,抑制交感神经活性,发挥镇静作用,达到稳定血流动力学的目的[9]。CjvO2、CaO2、SjvO2可有效反映脑氧供需平衡、脑氧代谢情况,在颅脑手术中控制性降压能有效提高CjvO2、CaO2水平,改善脑氧代谢,促进术后转归。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术后24 h,观察组CjvO2、CaO2、SjvO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IL-6、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右美托咪定能通过抑制交感神经兴奋,阻止机体内儿茶酚胺分泌、蓝斑核神经元放电,减少脑氧消耗,同时抑制交感神经活性,刺激副交感神经兴奋,减轻机体炎症反应[10-11]。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联合右美托咪定麻醉未增加安全风险。


  综上所述,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应用于颅脑外伤全身麻醉患者,可提高麻醉苏醒质量,降低术中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改善脑氧代谢,效果优于单纯丙泊酚麻醉。

  参考文献


  [1]汪鸿,殷俊茹,牛晶.右美托咪啶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躁动镇静的临床效果及手术麻醉中的脑保护作用观察[J].贵州医药,2022,46(11):1685-1687.


  [2]胡微澜,韩威利,叶建新.右美托咪定对全麻下脑功能区肿瘤切除术唤醒试验中应激反应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5,31(5):445-448.


  [3]包娜日素,韩亚升,张生茂,等.右美托咪定对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全麻下脑功能区肿瘤切除术患者唤醒试验的影响[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2,17(3):171-173.


  [4]刘为,余志兵.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对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及对围术期躁动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3,51(9):1086-1090.


  [5]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中国神经创伤专家委员会.中国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指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9,25(2):100-101.


  [6]郑小艳,朱晓刚.右美托咪定联合多巴胺对脑外科术后患者脑血流和脑氧代谢率的影响[J].中国药学杂志,2019,54(11):926-929.


  [7]杨慧,侯琪,刘德杰.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对急诊脑外伤手术麻醉患者炎性反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药业,2018,27(21):43-45.


  [8]林赛娟,田国刚,姚欢琦,等.右美托咪定对颅内动脉瘤手术患者脑血流代谢和脑保护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5):4304-4306.


  [9]王妮,龚勋,谭柏栋,等.右美托咪定、咪达唑仑和丙泊酚在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基于贝叶斯的网状Meta分析[J].巴楚医学,2021,4(1):69-80.


  [10]孙晓梅,陈森,李长生.右美托咪定对老年脑肿瘤切除患者围术期脑氧代谢的影响和脑损伤的保护作用[J].现代肿瘤医学,2020,28(24):4334-4338.


  [11]刘宏飞,张成江,白涛.右美托咪定注射液用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围手术期的临床研究[J].贵州医药,2021,45(7):1083-1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