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腕踝针治疗PVP术后残留下腰部疼痛患者的效果论文

腕踝针治疗PVP术后残留下腰部疼痛患者的效果论文

5

2025-03-28 16:30:43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PVP术后残留下腰部疼痛患者采用腕踝针治疗可有效恢复其功能,缓解疼痛,提升活动能力,且治疗效果显著。

  【摘要】目的:分析腕踝针治疗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后残留下腰部疼痛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5月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收治的78例PVP术后残留下腰部疼痛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A组、B组,各39例。A组给予常规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腕踝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7 d后、治疗14 d后疼痛情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功能障碍情况。结果:治疗后,B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14 d后,B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14 d后,B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14 d后,B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P术后残留下腰部疼痛患者采用腕踝针治疗可有效恢复其功能,缓解疼痛,提升活动能力,且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腕踝针,经皮椎体成形术,腰背肌功能锻炼,疼痛,康复训练,针灸


  伴随着当前社会逐渐老龄化,老年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发病率逐渐上升,此疾病主要是由于运动或劳动时,姿势不正确或用力过猛所致,部分患者可出现明显的疼痛、肿胀、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胸椎变形,从而压迫心肺系统,出现胸闷、气短或呼吸困难等症状[1-2]。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丢失和降低、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和骨脆性增大为特征的代谢性骨病,由于老年人身体功能下降,骨量减少,导致脆性升高,骨折的风险也大大提升[3]。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其效果显著,因此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但部分患者由于病史较长,椎体逐渐压缩,疼痛加剧、后凸变形,术后仍会残留轻度至中度的腰背部疼痛,不仅会导致其卧床及住院时间延长,且会对生活质量造成影响[4]。目前,临床针对PVP术后残留下腰部疼痛患者常采取康复训练、针灸等治疗方法来减轻疼痛。常见的术后康复多采用腰背肌功能锻炼治疗,能够加快腰背部位的血液循环,但该方法缺乏针对性,且锻炼过度会导致肌肉萎缩、疼痛加剧。中医认为腰疼属于“痹痛”范畴,是由风寒湿三气杂合侵袭人体,造成经络气血阻滞不畅所致,主要发生在人体腰脊或者脊旁部位。腕踝针源自三阴三阳学说,与临床实践结合而来,是一种在腕部或踝部特定部位进行针刺的方法,起到疏通经络、活血止痛、调和脏腑功能等作用。基于此,本文旨在分析腕踝针治疗PVP术后残留下腰部疼痛患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5月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收治的78例PVP术后残留下腰部疼痛患者。诊断标准:西医参考《中国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诊疗专家共识》[5],中医参考《中医骨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6]相关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且临床资料完整;配合治疗;精神、语言功能正常,可顺利沟通配合等。排除标准:合并骨科恶性肿瘤;合并认知功能异常;皮肤伴有严重的破损及糜烂现象等。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A组、B组,各39例。A组男18例,女21例;年龄63~80岁,平均年龄(73.65±4.43)岁;病程2~9 d,平均病程(6.15±1.21)d;T9 1例,T10 1例,T11 4例,T12 9例,L1 13例,L2 6例,L3 5例。B组男17例,女22例;年龄65~82岁,平均年龄(73.67±4.45)岁;病程3~11 d,平均病程(6.17±1.23)d;伤椎节段:T9 2例,T10 2例,T11 6例,T12 7例,L1 15例,L2 4例,L3 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此次研究,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方法


  A组给予常规治疗。口服美洛昔康片(药大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0405,规格:7.5 mg/片),7.5 mg/次,2次/d;阿仑膦酸钠片(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1303,规格:70 mg/片)70 mg/次,1次/周;叮嘱术后注意事项,避免拎重物、重体力劳动等,另给予腰背肌功能锻炼。采用五点式锻炼法,抬起躯干持续3~5 s/次,放下后休息3~5 s,20~30个动作/次,2次/d: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将肘关节弯曲并置于身体两侧,双腿保持屈膝呈90。,双足放于床面,以头、两肘及两足五点作为锻炼支撑点,进行用力,腰部保持向上拱起、离开床面的状态,之后逐渐还原。


  B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腕踝针。根据腕踝针身体分区、腕踝部分区选取双侧踝部4、5、6区,以5、6区为重点针刺部位,针尖朝向腰部。患者行舒适体位,给穴位周围皮肤消毒后,使用0.25 mm×25 mm毫针进行针刺。采用三指夹持针柄,缓慢刺入腕踝针,进针时利用拇指对针柄进行轻轻旋转,使针尖快速刺入皮肤,针刺部位应尽量贴近真皮下。针刺部位有麻、酸、胀等得气感后留针30 min可以出针,针灸时间控制为30 min/次,1次/d,3 d后改为隔日1次。


  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临床疗效:对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进行比对分析。患者腰背部疼痛症状基本完全消失,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为治愈;患者腰背部疼痛症状及肢体功能明显改善为显效;患者腰背部疼痛症状减轻,但仍存在肢体功能障碍为好转;患者腰背部疼痛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为无效[7]。总有效率=(治愈+显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2)疼痛情况: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7 d后、治疗14 d后疼痛情况进行比对分析,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价,总分为1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疼痛感越明显[8]。(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7 d后、治疗14 d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对比分析,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估,满分100分,<20分为极严重功能缺陷,生活完全需要依赖;20~40分为生活需要很大帮助;41~60分为生活需要帮助;>60分为生活基本自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活动能力越好[9]。(4)功能障碍情况: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7 d后、治疗14 d后功能障碍情况进行比对分析,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DI)进行评价,对患者腰痛程度、生活自理、提举重物、行走状况、坐立状况、站立状况、睡眠状况、性生活情况、社会生活状况、旅行情况等10个方面评估,总分为5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功能障碍越严重[10]。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B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不同时间点疼痛情况比较


  治疗7 d、14 d后,B组VAS评分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不同时间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治疗7 d、14 d后,B组ADL评分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不同时间点功能障碍情况比较


  治疗7 d、14 d后,B组ODI评分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多见于老年人群,此疾病主要是由于运动或劳动时,姿势不正确或用力过猛所致。随着医疗水平不断发展进步,PVP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中广泛应用[11-12]。PVP是一种微创手术,具有切口小,恢复快等优点,对于伴有疼痛的压缩骨折,尤其对于老年患者,该技术已成为常用治疗手段,但部分患者在行该手术后会残余不同程度的胸腰背部疼痛,预后欠佳,是以缓解患者疼痛和预防复发至关重要。腰背肌功能锻炼是针对腰背痛进行的康复锻炼,通过腰背肌功能锻炼可促进腰背部位静脉血液循环,虽在一定程度可促进患者恢复,但单一使用效果甚微[13-14]。


  腕踝针是在传统针灸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色疗法,主要针对患者的腕踝部位进行针刺[15-16]。腕踝针利用经络之间的关联性与经络脏腑间的相关性,通过皮下浅刺纠正局部阴阳失衡,达到舒筋活络的效果,从而改善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的状态。腕踝部分下5区及下6区具有即时镇痛的功效,针刺该穴位可以迅速缓解患者腰椎手术部位疼痛。通过针刺脚踝部位穴位,可以振奋其皮部与筋脉当中的经气,从而帮助机体恢复气血运行,最终发挥止痛效果,同时联合腰背肌功能锻炼,可舒筋利节,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此外,该疗法不仅起效迅速,且只在腕踝部的固定进针点进针,通过皮内的络脉浮刺,进针手法单一,对患者肢体活动无影响,相较传统针刺而言,接受度较高。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B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A组;治疗7 d、14 d后,B组VAS评分低于A组。由此推断,PVP术后残留下腰部疼痛患者采用腕踝针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提升治疗效果,与谭冠中[17]研究结果具有相似性。


  腕踝针属于传统毫针针刺的一种,具有促进经络通畅,减轻肌肉疲劳的作用。该疗法通过对踝部末梢进行刺激,能直接对经络与脏腑产生调整作用,促使气血运动通畅,从而达到刺激神经末梢、通利关节、恢复肌肉耐力及肌力、改善关节僵硬的效果。腕踝针以腰背肌功能锻炼疗法进行辅助,可进一步利于患者功能恢复,并提高活动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7 d、14 d后,B组ADL评分高于A组;治疗7 d、14 d后,B组ODI评分低于A组。由此推断,PVP术后残留下腰部疼痛患者采用腕踝针治疗可有效恢复其功能,并提高活动能力,与王巧等[18]研究结果具有相似性。


  综上所述,PVP术后残留下腰部疼痛患者采用腕踝针治疗可有效恢复其功能,缓解疼痛,提升活动能力,且治疗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李庆达,贺宝荣,杨俊松,等.老年陈旧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后路长节段内固定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J].中华创伤杂志,2022,38(2):101-108.


  [2]丁徐,何汶承,赵毅.活血益骨汤辅助椎体后凸成形术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骨愈合及术后腰椎功能恢复的影响[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23,45(7):823-828.


  [3]胡莉,顾军,刘双庆,等.不同部位骨质疏松骨折女性患者肌肉减少症的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9,25(3):362-365.


  [4]杨俊松,陈浩,刘鹏,等.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不佳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20,30(1):45-52.


  [5]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专家组.中国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诊疗专家共识[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6,26(12):1134-1138.


  [6]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骨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33-34.


  [7]靳宜,黄明华.铍针治疗腰椎后路椎板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腰部疼痛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9,38(2):150-153.


  [8]桑海一,耿文郁,杜峰,等.中医三联疗法治疗腰椎间融合型术后腰腿痛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医临床,2020,27(1):16-20.


  [9]马东亚.三种手术入路对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疼痛改善及术后ADL评分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20,37(5):775-778.


  [10]钮静,杜宗攀,王小斌.针灸联合温经通络汤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效果及对血清差异代谢物表达水平的影响[J].广西医学,2021,43(19):2306-2310.


  [11]张沛,杜源,王思迪,等.右美托咪定静脉麻醉联合局部麻醉用于高龄胸腰椎骨折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麻醉效果观察[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21,42(11):1328-1332.


  [12]詹子浩,李然,傅栋铭,等.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其他椎体新发骨折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22,32(12):1095-1101.


  [13]王斌.五点式腰背肌长期锻炼对行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联合植骨融合术患者腰椎稳定性及腰背痛症状的影响[J].颈腰痛杂志,2018,39(2):223-225.


  [14]韩超,郑联合,张弘韬,等.重力肌群锻炼联合运动康复干预对青年轻度脊柱弯曲伴腰背痛患者腰椎功能、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8,36(7):866-869.


  [15]李翊,刘巧莲,朱方亿,等.腕踝针联合中药激光坐浴对混合痔术后镇痛及水肿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20,35(23):2185-2188.


  [16]项少茜,胡晓雷.腕踝针联合揿针疗法治疗腰腿痛患者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22,19(16):147-150.


  [17]谭冠中.腕踝针治疗椎体成形术后残留下腰部疼痛患者的效果分析[J].医药前沿,2022,12(16):133-135.


  [18]王巧,宋晓征,司马海娟.腕踝针不同时间段干预在跟骨骨折术后疼痛中应用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8,30(9):1736-1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