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心理健康和大学生成长成才关系研究论文

心理健康和大学生成长成才关系研究论文

3

2025-03-27 13:40:12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对他们的学业、人际关系和就业发展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大学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压力,还能有效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与人际交往能力。此外,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大学生的学业、人际关系的构建以及未来的就业发展等方面均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进而助力大学生顺利实现个人的发展目标。然而,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往往会遭遇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的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对他们的学业、人际关系和就业发展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大学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压力,还能有效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与人际交往能力。此外,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大学生的学业、人际关系的构建以及未来的就业发展等方面均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进而助力大学生顺利实现个人的发展目标。然而,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往往会遭遇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的处理以及激烈的就业竞争等多重挑战,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部分大学生可能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这些心理健康问题通常表现为焦虑、抑郁以及人际敏感等。因此,高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应对心理问题,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关键词:心理健康,成长成才,大学生

  0引言

  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重要的人力和人才资源。大学生处于求学阶段,在大学期间接受高等教育,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1],他们是决定国家经济增长和成功的关键人群[2]。大学时期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发展期。在这一时期,个体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我同一性逐步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需要完成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领域、避免出现心理问题及其他精神障碍等重要的课题[3]。

  当下,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乐观。随着网络日益发达,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大学生面临学习生活环境变化、学业负担加重、同龄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等多重现实压力,这也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更多挑战。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2022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我国45.28%的大学生存在焦虑风险,21.48%的大学生存在抑郁风险[4]。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不容忽视[5]。

  在国家的繁荣与强盛中,人才的作用不言而喻,人才兴则国家兴,人才强则国家强。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仅局限于个体层面,更与国家的整体发展和稳定紧密相连。因此,如何全面促进大学生各项能力的充分提高,确保他们健康、全面地成长成才,已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们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聚焦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从正反两个角度辨析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其成人成才之间的关系,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才培养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1大学生心理健康

  1.1心理健康概念

  当下国内外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尚不明确。在国外文献中,有时使用“mental health”,有时也作“well-being”。国内学者对于心理健康的定义主要包含4个方面:人际关系、情绪情感、适应水平和智力水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个人的心理健康是指稳定的情绪、协调的人际关系、客观的自我判断和心理适应[6],是整体健康和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2]。

  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评估,应当同时关注积极的心理状态和消极的心理状态两方面。传统模型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个体的精神病理症状为核心,重视精神障碍,对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和个体本身的自我修复能力缺少关注。Suldo等提出“心理健康的双因素模型”,认为心理健康不仅指不存在精神心理症状,还应该同时从正反两方面刻画心理健康状况,既要关注一些消极指标,如焦虑症状、行为问题,也应关注生活满意度、自尊水平等积极指标和正面因素[7]。但传统的问题导向的心理健康研究方式,在对大学生群体的研究中,围绕精神病理症状等负面因素的调查分析远多于正面因素。

  1.2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国内外高校普遍存在。一项在2016年发表的调查数据显示,在WHO所调查的21个国家/地区的大学生中,约有20.3%的大学生在过去12个月内曾出现过符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诊断的心理障碍,但仅有16.4%的大学生在心理障碍发生后接受了12个月的心理健康治疗[8]。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2022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所调查的31个省近8万名大学生中,约有21.48%的大学生可能存在抑郁风险,45.28%的大学生可能存在焦虑风险[4]。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于强迫倾向、人际交往、抑郁、焦虑问题上。2018年发表的一项研究[9]报告显示,使用SCL-90量表对某大学学生2013—2015年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追踪调查,结果发现强迫症状、人际敏感两个因子连续三年均呈阳性,焦虑、偏执和精神病性三个因子在大一学年中呈阳性。一项在2021年发表的针对湖北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结果显示[10],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包括强迫症、人际敏感和抑郁症。

  2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成长成才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

  2.1心理健康问题导致认知功能下降

  大学生接受高水平的知识和专业教育,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探索,其日常学习和工作对于个人认知水平有着较高要求,而心理健康问题将对大学生的认知功能造成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上。

  情绪困扰与认知功能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焦虑对于大学生认知功能的影响尤为显著。研究发现,情绪困扰与认知功能呈负相关[11](如图1所示),焦虑可能导致注意力控制受损,限制工作记忆容量。在信息处理过程中,高度焦虑的人展现出对感知信息的异常敏感性[12]。然而,在执行控制层面却面临显著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直接影响了注意力分配的效能,进而对视觉工作记忆在过滤非相关信息的能力上产生了不利影响[13]。所以,心理健康问题使大学生难以集中精力,无法有效地处理学业和其他任务。

image.png

  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障碍在医学研究中已被证实可能引发记忆力减退的现象。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会显著干扰记忆的形成与检索过程,进而对个体的记忆功能造成负面影响。此外,长期的心理压力与病理发展,针对与记忆功能密切相关的脑区如海马体等,将可能造成损害,从而进一步影响记忆能力[14]。记忆力下降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业,还可能对其自信心和情绪状态产生负面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心理健康问题导致情绪低落,认知功能下降,缺乏精力、应对意识和兴趣,进而影响记忆和注意力,这使得大学生学习新知识和通过考试更加困难[15]。

  2.2心理健康问题导致学习成绩下滑

  学业表现是大学生个人能力的重要体现,大学生需要完成必要的学业任务才能达到毕业标准。心理健康问题会降低大学生学习能力[15],对新生的影响尤其明显[16]。心理健康问题可能涉及多个核心因素,包括个体的坚持性、拖延倾向、学习技能的掌握、自我效能感的建立以及学习参与度的高低。这些因素若受到心理健康问题的负面影响,可能会直接导致学习成绩的下滑,甚至可能引发辍学现象的发生[17]。心理健康问题会削弱大学生的自我效能,使其学习进度受阻。当大学生面临心理健康困扰时,会产生自我怀疑,这往往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评价过于负面[18]。这种负面评价会进一步影响其自我效能感,使得他们对学业的信心下降,从而降低了他们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对挪威35岁以下全日制大学生的调查分析显示,有严重精神困扰症状的学生自我效能低的可能性是轻中度精神困扰症状问题学生的4倍,学习进度延迟的可能性是轻中度精神困扰症状学生的2倍[14]。心理健康问题会导致担忧、不安和毫无根据的对无法完成任务的恐惧,再加上拖延和回避行为,可能会导致学生对学习或其他校园活动的参与度降低,这种情况可能对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综合素质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进一步加剧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

  心理健康问题对大学生的学业成绩有直接影响。认知功能受损将使大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影响学习效率,导致学习成绩下降。15%~23%有精神障碍的大学生认为这对他们的学业产生了负面影响。在学年结束时,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与健康学生相比,AYP平均降低了2.9%~4.7%(或GPA降低0.2%~0.3%)[19]。

  据调查,在存在心理健康障碍的大学生中,有83.1%为入学前发病,而只有一小部分有精神障碍的大学生能得到最低限度的有效治疗,心理障碍可能导致大学生入学率降低和退学率升高。患有精神障碍的大学生辍学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2倍,在比利时,大约70%的高中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但只有37%~39%的人能够顺利毕业,甚至28%的人永远不会获得任何文凭。

  在大学阶段,若能及时发现并妥善干预心理健康问题,将有助于降低潜在影响,并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教育成果和社会心理适应能力[20]。

  2.3心理健康问题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在建立亲密关系时,需要表达情感、倾听他人,以及建立信任,但心理健康问题可能削弱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度,人际关系敏感会使大学生可能在他人面前感到不适,导致人际回避和缺乏自信[21],影响其在人际关系中的表现,这些都使他们更容易回避社交场合。

  有研究发现[22],87.11%的大学生存在人际交往困扰。人际交往总分与焦虑、忧虑、自我否定呈负相关,与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见表1)。此外,心理健康问题还会影响沟通、倾听等人际交往技巧,使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难以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可能导致他们与同学、朋友和家人之间的关系紧张。

image.png

  2.4心理健康问题导致职业发展受阻

  据流行病学数据统计[23],精神障碍疾病与就业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导致比其他多数常见身体疾病更重的社会负担,还会显著降低就业率。大学期间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干预,可能会对情绪和身体健康造成长期的不良影响,产生长期的就业障碍。

  一项对澳大利亚心理健康及就业关系的研究发现[24],心理健康每恶化1个标准偏差,就会导致就业概率降低30%。在英国,只有15%的有严重精神问题的人能够找到工作[25]。这些数据凸显了心理健康问题对就业的严重影响。针对面临心理健康困扰的大学生群体,实施及时且有效的早期干预,将有助于改善其在就业方面的不利形势。精神障碍对患者职业的影响可能持续终身,如果进行有效预防,可减少因精神障碍而失业的人数[23]。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干预,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培养他们的心理韧性和应对能力,对促进其职业发展和增加就业机会至关重要。

  3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基础

  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大学生活因素和个人因素的综合影响。心理健康不仅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石,也是他们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大学生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3.1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26]。有研究表明[12],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认知能力呈正相关,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集中注意力、提高记忆力和增强问题解决能力。在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下,大学生更能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学习,更容易理解复杂的概念,更快地掌握新知识。据相关研究[27]表明,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能够显著提升个体的注意力集中度和对新信息的处理能力,从而有助于学生在学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此外,情绪调节能力与阅读、数学等领域的学术能力以及行为表现呈现出紧密的关联,这种关联为学业成绩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因此,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更强的动力,更有可能成功实现其学业目标,进而在高等教育中取得优异的成绩[28]。

  3.2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实现职业目标

  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大学生有清晰的自我认知,挖掘个人优势、兴趣和价值。通过评估和不断探索,明确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更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职业规划。良好的心理状态还能够帮助大学生顺利地完成从学校到职场的角色转换,适应职场环境和工作压力。这种适应能力使大学生能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挑战,积极争取更多的机会,也有可能提高收入水平。对我国社会综合调查2015年数据分析发现,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能使年职业收入平均上升11.8%~12.1%[29]。

  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大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保持积极的心态,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规划未来,顺利适应职场环境,勇敢面对挑战,持续进步并实现自身职业目标。

  4积极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积极倡导心理咨询服务的普及,发布权威性的心理健康知识,是减少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误解的关键步骤[30]。大学生应认识到心理健康同身体健康同等重要,寻求专业帮助并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积极应对心理困扰的一种健康选择。社会各界和学校有必要明确造成大学生心理困扰的因素,并制定有效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降低大学生心理健康风险[31]。

  学校在帮助大学生调整自我、解决心理问题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专业心理咨询等,学校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调整自我,理解和解决心理健康问题[32-33]。同时,学生个人也要积极面对心理健康问题,探索适合自己的应对方法。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情绪调节、自我关怀等一系列方法可以帮助大学生改善心理状态,增强心理韧性,有效缓解心理压力[34]。

  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积极干预其心理问题,不仅有助于个人健康和幸福,也有益于提升整个社会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会各界应携手合作,摒弃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歧视与偏见,推动全社会对心理健康的广泛关注和深刻认识,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接纳的心理健康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位大学生都能以健康的心态成长,充分展现自我潜能,为更加美好的明天打下坚实的基础。

  5总结

  当今社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良好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大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在学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健康的心理状态使大学生更容易建立稳定、支持性的人际关系,这对于日后的职业发展和社交能力至关重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让大学生更有信心面对挑战,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心理健康问题会引发一系列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首先,它可能导致学习能力下降,学习成绩下滑,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学生辍学。其次,心理健康问题对大学生的社交能力也具有显著影响,可能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影响个体融入社会。此外,心理健康问题还可能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和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其职业规划和发展轨迹。因此,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及时支持和帮助,对促进大学生学业表现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建立健康的心理支持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韧性和自我调节能力,将有助于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困扰,保持学习动力,实现更好的学业表现和个人成长。

  [1]王雷强,许娟.关于高校心理健康四级网络机制的思考[J].现代交际,2020(2):9-10.

  [2]Auerbach R P,Mortier P,Bruffaerts R,et al.WHO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s international college student project:Prevalence and distribution of mental disorders[J].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2018,127(7):623.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4]董超.考研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N].保健时报,2023-4-6(7).

  [5]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精神卫生工作情况的报告[EB/OL].[2023.12.27].

  [6]WHO.中国的精神健康[EB/OL].[2024].

  [7]Suldo S M,Shaffer E J.Looking beyond Psychopathology:The Dual-Factor Model of Mental Health in Youth[J].School Psychology Review,2008,37.

  [8]Auerbach R P,Alonso J,Axinn W G,et al.Mental disorder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s[J].Psychological medicine,2016,46(14):2955-2970.

  [9]候金波,周春燕,张雨晴,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纵向研究:以ZDZ大学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1(3):100-107.

  [10]Lei X,Liu C,Jiang H.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associated factors in Hubei of China[J].PLoS One,2021,16(7):e0254183.

  [11]武海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21,31(2):30-33.

  [12]Khan M,Perwez S K,Gaddam R P,et al.Mind Matters:Exploring the Intersection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and Cognitive Abilitie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by Using ANN Model[J].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2024:137-148.

  [13]Spa ldi ng D M,Nic ho lls L A B.Towa r ds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s of anxiety on attention and visual working memory[J].2021.

  [14]Grøtan K,Sund ER,Bjerkeset O.Mental health,academic self-efficacy and study progress among college students–The SHoT study,Norway[J].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19,10:45.

  [15]吴霞.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

  [16]Bruffaerts R,Mortier P,Kiekens G,et al.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college freshmen:Prevalence and academic functioning[J].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18,225:97-103.

  [17]Jeffries V,Salzer M S.Mental health symptom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factors[J].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Health,2022,70(8):2262-2265.

  [18]乌云其木格.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与高校心理教育探析[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教育,2023(6):56-59.

  [19]Bruffaerts R,Mortier P,Kiekens G,et al.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college freshmen:Prevalence and academic functioning[J].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18,225:97-103.

  [20]Auerbach R P,Alonso J,Axinn W G,et al.Mental disorder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s[J].Psychological medicine,2016,46(14):2955-2970.

  [21]Hou H,Feng X,Li Y,et al.Suboptimal health status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am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a perspective of predictive,preventive and personalised health[J].EPMA Journal,2018,9:367-377.

  [22]刘旻燏.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2,28(3):45-50.

  [23]Mojtabai R,Stuart E A,Hwang I,et al.Long-term effects of mental disorders on employment in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ten-year follow-up[J].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2015,50:1657-1668.

  [24]Frijters P,Johnston D W,Shields M A.The effect of mental health on employment:evidence from Australian panel data[J].Health economics,2014,23(9):1058-1071.

  [25]Evans J,Repper J.Employment,social inclusion and mental health[J].Journal of psychiatric and mental health nursing,2000,7(1):15-24.

  [26]Lei F,Chung E,Eng L S.Factors affecting mental health am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a preliminary review of literature[J].Journal of Cognitive Sciences and Human Development,2022,8(1):175-185.

  [27]Andrés M L,Stelzer F,Canet Juric L,et al.Emotion regulation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A systematic review of empirical relationships[J].2017.

  [28]Mahda v i P,Valibey gi A,Mora di M,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achievement motivation,mental health and academic success in university students[J].Community Health Equity Research&Policy,2023,43(3):311-317.

  [29]和红,谈甜.居民身心健康状况对职业收入的影响: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PSM)的实证研究[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9,12(2):27-34.

  [30]Feiss R,Do linger S B,Merritt M,et al.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school-based stress,anxiety,and depression prevention programs for adolescents[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19,48:1668-1685.

  [31]Shan Y,Ji M,Xie W,et al.Interventions in Chinese undergraduate students'mental health:Systematic review[J].Interactive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2022,11(1):e38249.

  [32]罗浩东,梁梦瑶,黄雨.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状况及对策研究[J].教育研究,2020,3(3):40-41.

  [33]吴秀芹.大学生心理问题及预防策略探析[J].才智,2023(36):109-112.

  [34]胡蝶.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综述[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1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