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高频振荡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论文

2025-03-27 11:08:32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目的:观察无创高频振荡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该院收治的7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无创呼吸机通气,研究组采用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比较两组无创通气时间、氧依赖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呼吸参数(潮气量、呼吸频率)、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无创通气时间、氧依赖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
【摘要】目的:观察无创高频振荡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该院收治的7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无创呼吸机通气,研究组采用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比较两组无创通气时间、氧依赖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呼吸参数(潮气量、呼吸频率)、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无创通气时间、氧依赖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潮气量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两组呼吸频率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aO2、pH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两组PaCO2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86%(1/35),低于对照组的22.86%(8/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高频振荡通气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缩短无创通气时间、氧依赖时间和住院时间,提高潮气量,改善血气分析指标,降低呼吸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无创呼吸机通气。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无创呼吸机通气;呼吸参数;血气分析;并发症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因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引起肺毛细血管-肺间质高渗透、肺不张所致的呼吸系统疾病,患儿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1]。目前常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模式维持气道通气,间歇正压通气仅可在吸气时产生正压,但会增加肺循环阻力,增加心脏负荷,还可能产生气压伤,导致肺部感染[2];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能维持肺泡的正压环境,改善肺氧合功能,但需要技术支持和监测,且对口腔和鼻腔环境清洁度的要求较高。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潮气量更小,可清除潴留的二氧化碳,减少气压伤与肺发育不良等并发症[3]。本文观察无创高频振荡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本院收治的7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纳入标准:符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标准[4];经X线检查确诊;早产儿。排除标准:胎龄<28周;无创通气前已实施有创通气治疗;出生体质量<1000 g。患儿家长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男18例,女17例;胎龄28~35周,平均(32.46±1.67)周;阴道分娩23例,剖宫产12例;出生5 min Apgar评分5~9分,平均(7.64±0.59)分。研究组:男20例,女15例;胎龄28~35周,平均(32.63±1.70)周;阴道分娩21例,剖宫产14例;出生5 minApgar评分5~9分,平均(7.58±0.60)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无创呼吸机通气。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设置平均气道压力6~12 cmH2O(1 cmH2O=0.098 kPa),吸入氧浓度(FiO2)0.21~0.40,血氧饱和度(SpO2)维持88%~93%。SpO2>90%时可停用正压通气。
研究组实施无创高频振荡通气。采用高频振荡呼吸机,设置振荡频率10~12 Hz,平均气道压10~12 cmH2O,振幅40~45 cmH2O,FiO2调整为0.3~0.4,SpO2>90%,根据患儿血气分析和呼吸情况调整参数。当平均气道压<6 cmH2O,FiO2<0.3,且SpO2>90%时停用无创通气。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无创通气时间、氧依赖时间、住院时间。(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呼吸参数水平,包括潮气量、呼吸频率。(3)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水平。采用血气分析仪(武汉明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鄂械注准20192222694)检测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4)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无创通气时间、氧依赖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无创通气时间、氧依赖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呼吸参数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潮气量、呼吸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潮气量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两组呼吸频率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PaO2、PaCO2、pH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aO2、pH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两组PaCO2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86%(1/35),低于对照组的22.86%(8/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与早产儿肺发育尚未成熟直接相关,临床主要采用呼吸支持、补充肺表面活性物质等治疗,其中无创呼吸机通气可减少气管插管和有创通气,改善患儿的生命质量[5-6]。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是治疗该病常用的无创通气模式之一,可提供持续气道正压,增加功能产气量,改善氧合,但当肺部病变严重时,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很难提高体内二氧化碳清除率[7-8]。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无创通气时间、氧依赖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潮气量高于对照组,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无创高频振荡通气可将高频气流精准地送至气道,在辅助呼吸的基础上叠加压力振荡功能,可快速、有效地纠正肺泡萎陷,维持肺泡开放状态,促进气体快速交换,缩短通气时间,加快肺组织血液氧合,进而增加潮气量,减少过度通气和呼吸肌疲劳情况,从而降低呼吸频率,缩短氧依赖时间,尽早摆脱通气支持,缩短住院时间[9-10]。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研究组PaO2、pH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aCO2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无创高频振荡通气形成的偏向气流所带来的持续膨胀压力可预防细支气管的气道塌陷,有助于改善肺部气体分布不均的情况,减少阻力及区域性差异,增强肺顺应性,进而减少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过程中产生的气漏及慢性肺部疾病等并发症[11-12];同时可减轻容量伤与压力伤,提升通气量,并促使肺泡腔内二氧化碳有效排出,维持血液酸碱平衡[13-14]。
综上所述,无创高频振荡通气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缩短无创通气时间、氧依赖时间和住院时间,提高潮气量,改善血气分析指标,降低呼吸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无创呼吸机通气。
[1]石甜.不同无创通气方式初始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J].吉林医学,2023,44(10):2771-2773.
[2]苏婕,石静云,张小妮,等.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23,34(6):48-52.
[3]赵淑华,徐洁莹,李萌芽,等.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23,13(2):87-90.
[4]邵肖梅,叶鸿瑁,邱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95-398.
[5]高燕.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应用及对早期肺功能的影响[J].系统医学,2022,7(13):150-153.
[6]乔颖,朱梦茹,高旭.不同无创通气模式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撤机后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8(4):74-76.
[7]谢雪霞,刘启洁,田洁.不同剂量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经鼻无创高频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对比[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23,31(4):818-821.
[8]王先进,曾文华,韩小羽,等.床边高频肺超声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应用价值探讨[J].江西医药,2022,57(11):1914-1916.
[9]梁淑文,唐骏,张文铭.nHFOV模式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分析[J].系统医学,2023,8(21):141-144.
[10]周秋香,唐国熙,杨永煌,等.容量保证通气模式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J].医疗装备,2022,35(24):170-172.
[11]荣辉,毛国顺,高敏,等.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对发育结局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2,32(24):6-12.
[12]张慧,彭万胜.NIPPV和NCPAP联合LISA技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22,62(22):71-74.
[13]刘伟娜,葛军,乔彦霞,等.无创高频震荡通气对≤32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研究[J].河北医药,2021,43(2):235-238.
[14]卓泽勇,蔡蕊,赖婷婷.不同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在早产儿RDS初始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J].黑龙江医药,2023,36(5):1145-11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