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护理服务在无偿献血者采血过程中的应用效果论文

2025-03-21 17:26:43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在无偿献血者采血过程中实施个性化护理服务,有助于减轻疼痛感和焦虑情绪,增强舒适度,并降低不良反应,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且可提高再次献血意愿率。
【摘要】目的:探究个性化护理服务在无偿献血者采血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龙岩市中心血站接收的89 195例无偿献血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4 270例和观察组44 925例。对照组在采血流程中采取传统护理,观察组在采血流程中实施个性化护理服务。对比两组疼痛程度、舒适度、负面情绪、不良反应、护理服务满意度及再次献血意愿。结果:观察组疼痛感评估量表(NRS)评分(2.32±0.47)分,低于对照组的(3.16±0.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舒适度量表(GCQ)中的生理舒适度、环境舒适度、社会支持舒适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中的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及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FoP-Q-SF)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采血技术、导诊流程、服务态度、延续性服务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次献血意愿率(90.25%)高于对照组(89.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617,P<0.05)。结论:在无偿献血者采血过程中实施个性化护理服务,有助于减轻疼痛感和焦虑情绪,增强舒适度,并降低不良反应,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且可提高再次献血意愿率。
【关键词】无偿献血,个性化护理服务,疼痛程度,舒适度,负面情绪,不良反应,满意度,再次献血意愿
血液作为不可或缺的医疗资源,对救治患者具有重要作用[1]。特别是在各类突发事件中,血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2]。在我国,血液的需求量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3]。据调查,我国每年有大量患者需要输注血液救治[4]。近年来,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献血问题[5-6]。然而,据调查显示,仍有一部分人群对献血持有怀疑态度[7]。实际上,在无偿献血流程中,献血者不仅需要接受健康筛查,在采血过程还要严格执行消毒和无菌操作。因此对无偿献血者的健康和安全无须担忧[8]。近年来,随着护理服务的不断优化,个性化护理服务逐步应用于临床中,其主要为患者提供知识传递、生理关怀和心理支持等服务[9]。为进一步分析个性化护理服务在无偿献血中的应用价值,笔者对龙岩市中心血站接收的无偿献血者展开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龙岩市中心血站接收的89 195例无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1)纳入标准:①均为自愿献血;②年龄18~60岁。(2)排除标准:①有心脏病、高血压、贫血或其他慢性病;②近6个月接受过重大手术;③存在传染性疾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结束未满1年。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4 270例和观察组44 925例。两组无偿献血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见表1。无偿献血者对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1.2.1对照组予以传统护理,主要包括:在采血前告知无偿献血者采血过程,提醒其需要注意的情况,如感觉不适立即向采血护士报告;采血时仔细观察肘部血管清晰的位置进行静脉穿刺,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采血完成后告知其需要多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作息习惯。
1.2.2观察组在采血流程中实施个性化护理服务,具体内容为:(1)组建个性化护理服务团队。组长由护士长担任,负责整个团队的运营和管理。采血护士5名,主要负责采血操作;导诊护士3名,负责引导无偿献血者完成整个献血流程。健康评估护士3名,负责核对患者的健康信息,并对患者实施宣教。全科医生1名,负责处理应急情况,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诊治。心理咨询师1名,负责为恐惧、焦虑的患者展开心理疏导。(2)健康宣教。短信宣教:采血前1 d,通过短信的形式详细介绍献血的相关知识,包括时间、地点、献血流程、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在献血大厅外,以视频短片进行投屏,通过视频向无偿献血者介绍献血场地的布局和各项设施,并弘扬献血的贡献和精神。在采血现场,护士对无偿献血者进行一对一引导,通过宣传册、海报等形式,向无偿献血者提供相关信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献血的流程。(3)环境管理。采血场所应保持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采血台面保持干燥、无尘,保持通风,至少2次/d。采血场地配备空调、加湿器、除湿机,温度保持在19~25℃,湿度保持在40%~60%。(4)心理护理。采血前,宣教人员引导无偿献血者进行深呼吸、放松肌肉等,转移其注意力,缓解恐惧和焦虑情绪;采血过程中,护理人员关注无偿献血者的情绪变化,通过交流、安慰和鼓励等方式,增强其信心和勇气。此外,如无偿献血者情绪变化明显,指导其掌握简单的放松技巧和自我暗示,并讲述成功献血的案例。献血完成后,导诊护士应表现出关爱和温暖的态度,引导其在休息室内进行短暂歇息,并休息室内播放舒缓的音乐。(5)改良采血方法。使用一次性真空采血针进行血液采集,保持血液的稳定性,减少误差和重复采血的需要。在采血过程中指导患者握紧压力球,并在采血结束后按压穿刺部位5 min左右。(6)疼痛护理。在采血前,对无偿献血者采血部位进行局部热敷或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和肌肉松弛,从而缓解痛感。采血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进针技巧,如进针角度、力度等,确保一步到位,避免对同一部位进行多次穿刺。此外,还可以通过与无偿献血者交流的方式,转移其注意力。(7)电话、微信回访。献血后的7个工作日内,通过电话或微信的形式对无偿献血者展开随访,询问其身体变化情况,是否存在不良反应。同时对无偿献血者再次表示感谢,并收集对护理服务的意见。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疼痛程度采用疼痛感评估量表(NRS)评估两组的疼痛程度,分值为0~10分,分数越高疼痛越剧烈[10]。
1.3.2舒适度采用舒适度量表(GCQ)评估两组的舒适程度,包括生理舒适度、环境舒适度、社会舒适度3项评分,各项分值均为0~100分,分值越高表明舒适度越高[11]。
1.3.3负面情绪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FoP-Q-SF)评估两组的负面情绪,其中STAI量表分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评分,分值均为0~30分;FoP-Q-SF量表分值0~100分,分值越高,负面情绪越强烈[12-13]。
1.3.4不良反应采血7 d内,记录两组发生的不良事件,包括头晕、头痛、恶心、心悸,统计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
1.3.5护理服务满意度采血7 d后,通过电话回访统计两组服务的满意度,包括采血技术、导诊流程、服务态度及延续性服务4项内容,各项分值均为0~25分,总分100分,分值越高对护理服务越满意。1.3.6再次献血意愿通过电话随访了解志愿者再次献血的意愿情况,并统计再次献血意愿率。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疼痛程度比较
观察组NRS评分(2.32±0.47)分,低于对照组的(3.16±0.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514,P<0.05)。
2.2两组舒适度比较
观察组GCQ中的生理舒适度、环境舒适度、社会支持舒适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负面情绪评分比较
观察组STAI量表中的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及FoP-Q-SF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两组护理服务比较
观察组采血技术、导诊流程、服务态度、延续性服务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2.6两组再次献血意愿率比较
观察组再次献血意愿率为90.25%(40 545/44 925),高于对照组的89.16%(39 472/44 2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28.617,P<0.05)。
3讨论
目前,部分人群对无偿献血的知识和意义了解不足,导致公众参与献血的积极性不高。在一些地区,由于献血服务设施不足,导致献血者远离献血点,这大大降低了志愿者献血的意愿。同时,献血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也有待提高[14]。尽管献血的重要性已经被广泛认可,但公众认知度、献血服务过程、血液安全问题仍需做进一步推广。此外,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可能面临一些问题,如疼痛感强烈、舒适度不足、发生不良反应等。这需要加强对献血者的权益保障,尤其是优化献血护理服务流程。有文献[15]认为,通过专业的护理服务,能够预防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保障血液质量和安全,并提高献血者的满意度,以促进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且GCQ中的生理舒适度和环境舒适度、社会支持舒适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与王芳等[16]的研究结果相近。究其原因:组建个性化护理服务团队后,采血团队的结构和职责明确,健康宣教、环境管理、心理护理等都有专门的人员负责,这样可以确保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得到全方位的关照。陈佳等[17]指出,使用一次性真空采血针进行血液采集,这不仅保证了血液的稳定性,还减少了采血过程中的不适感。此外,采血护士对热敷、按摩、进针技巧的熟练掌握,同样减轻了献血者的疼痛感。研究另一项结果显示,观察组STAI量表中的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及FoP-Q-SF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与葛让等[18]的报道一致。在献血前,通过多种形式的宣教,如短信、视频、宣传册等,让献血者全面了解献血的相关知识,减少献血者的疑虑和恐惧。同时,这些宣教内容还涉及采血现场的布局、设施等,让献血者对献血环境有一个提前的了解和心理准备。在志愿者步入血站后,从采血前的引导过程中对患者持续关注,直至采血后的耐心指导,心理护理贯穿了整个献血过程,再加之采血场所整洁、卫生、舒适的环境,让献血者卸下了心理防备,减少了因环境不适而产生的心理负担。此外,通过深呼吸、放松肌肉、交流等方式,护理人员帮助献血者缓解了紧张情绪,增强了其信心和勇气。研究发现,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与李洁等[19]的研究结果大体一致。这表明个性化护理服务更注重预防措施,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避免情况恶化。此外,通过电话回访加深对志愿者的教育指导,帮助他们了解如何预防不良反应,从而提高了自我管理和保护能力。研究还发现,观察组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总分高于对照组,且再次献血意愿率高于对照组,与李浩等[20]的研究结果基本相符。这表明个性化服务能够针对志愿者的具体需求和情况提供更加贴心、细致的服务。当献血者感受到这种关心时,他们的整体体验会更好,满意度自然会提高。同时,当护理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后,将促进无偿献血者再次进行献血行为,这对于献血事业的发展非常有利。
综上所述,在无偿献血者采血过程中实施个性化护理服务,有助于减轻疼痛感和焦虑情绪,增强舒适度,并降低不良反应,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且可提高再次献血意愿率。
参考文献
[1]仲晓玲,张静,李国明.无偿献血隐匿性乙型肝炎感染人群外周血细胞免疫和miRNA水平[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2,32(8):1126-1130.
[2]王雪珩,邱艳,郑鸿尘,等.献血人群铁缺乏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2,43(3):440-444.
[3]陈希,张怡斐,孙亚亚,等.面向突发事件的应急献血者聚类与分配方法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22,30(12):77-85.
[4]钟文娟,张秋芳,黄程勇,等.献血人群血小板数与铁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23,31(5):1481-1485.
[5]刘宇健,李晓帆,林绮文,等.献血者凝血状态对其捐献的单采血小板体外聚集现象的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2023,36(8):728-731.
[6]胡瑞,王婷婷,吕晴,等.HBsAg单试剂反应性献血者检测结果追溯性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23,36(2):164-167.
[7]何子毅,韩国伟,陈庆恺,等.献血者混合标本与单标本核酸检测扩增效率及成本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23,36(4):341-345.
[8]张蕊,陈妍,郭东辉,等.献血者在不同采血护理模式的献血不良反应及满意度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21,47(1):90-92.
[9]赵小娟,唐梦怡,滕亚莉.预见性护理对预防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价值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22,51(23):2740-2742.
[10]严广斌.NRS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J/OL].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3):410.
[11]KOLCABA K Y.A theory of holistic comfort for nursing[J].J Adv Nurs,1994,19(6):1178-1184.
[12]SPIELBERG C D,GORSUCH R L,LUSHENER E,et al.Manual for the 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M].PaloAlto: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1983:577.
[13]MEHNERT A,HERSCHBACH P,BERG P,et al.Fear of progression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validation of the short form of the fear of progression questionnaire(FoP-Q-SF)[J].Z Psychosom Med Psychother,2006,52(3):274-288.
[14]毕岐勇,陈霄,王志丽.献血过程中的紧张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21,34(2):171-173.
[15]侯云便.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的预防与护理措施[J].山西医药杂志,2022,51(10):1195-1197.
[16]王芳,陈琳,原王敏.图文沟通模式下的宣教护理在献血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1,27(34):4731-4734.
[17]陈佳,蒋继垚.人文关怀在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无偿献血过程中应用效果[J].贵州医药,2022,46(12):1989-1990.
[18]葛让,周倩.科学宣教对初次成分献血者再次献血行为的影响[J].北京医学,2022,44(6):541-543.
[19]李洁,樊晶,李红珠,等.叙事护理在采血护理工作中的优势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21,34(6):657-659.
[20]李浩,马清杰.高校大学生初次无偿献血者焦虑情绪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22,35(5):555-5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