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诊断腮腺占位性病变的应用价值分析论文

2025-03-13 11:32:24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目的探索腮腺占位性病变临床诊断中应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效果与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60例腮腺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研究。术前对所有患者进行256层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诊断,将患者诊断的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诊断效能,对比良性组与恶性组影像学资料,观察并分析腮腺占位性病变特点。结果60例腮腺占位性病变患者术后病理检查,确诊12例恶性肿瘤(20%)和48例良性肿瘤(80%);经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诊断60例腮腺占位性病变患者,检查确诊恶性病变9例(1
摘要:目的探索腮腺占位性病变临床诊断中应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效果与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60例腮腺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研究。术前对所有患者进行256层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诊断,将患者诊断的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诊断效能,对比良性组与恶性组影像学资料,观察并分析腮腺占位性病变特点。结果60例腮腺占位性病变患者术后病理检查,确诊12例恶性肿瘤(20%)和48例良性肿瘤(80%);经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诊断60例腮腺占位性病变患者,检查确诊恶性病变9例(15%),良性病变51例(85%),特异度为95.83%(46/48),敏感度为58.33%(7/12),准确度为88.33%(53/60),一致性为0.762>0.74,具备良好一致性;良性和恶性组患者影像学资料对比,病灶形态、边界存有明显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腺淋巴瘤平扫CT值最高,平扫CT最低为多形性腺瘤,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明中,腺淋巴瘤动脉期强化程度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脉期各病理类型腮腺肿瘤强化程度有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能够准确诊断腮腺占位性病变性质,为疾病诊断提供依据。结论CT技术采取双期增强扫描方式在诊断腮腺占位性病变中,准确性较高,能准确诊断病灶边界、形态,具有临床诊断与应用的价值,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腮腺占位性病变;临床诊断
0引言
目前,螺旋CT平扫技术在肺、骨关节系统多个病变部位的诊断中应用,且相关研究报道不断增加[1]。但国内有关螺旋CT平扫诊断腮腺占位性病变的研究较少,目前仅在国外发现有相关研究的报道。因此,本研究分析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在诊断腮腺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通过临床实践研究来证实螺旋CT平扫在诊断腮腺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4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60例腮腺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研究。术前对所有患者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仪进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本次研究样本中,包括男34例,女26例,年龄为10~65岁,平均(40.56±5.87)岁。
纳入标准:①患者临床资料完整;②无精神类疾病,语言沟通无障碍;③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孕产妇与哺乳期患者;②肾功能衰竭者。
1.2研究方法
术前对所有腮腺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诊断,采用Philips 256层CT扫描:管电压120kV,管电流200~500mA,层厚3.0mm,间隔3.0,螺距0.993,转速0.75s/r,矩阵512×512;经肘正中静脉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300mgI/mL),总量80mL,注射流率为3.0mL/s,动脉期及静脉期扫描时间分别为对比剂开始注射后30s、60s进行扫描。患者术中切除的病灶组织由我院专业医师进行病理检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探讨腮腺占位性病变的特点。
1.3观察指标
①分类整理所有患者诊断结果,对病理类型进行记录;②分析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成像检测结果,对诊断效能准确度、特异度及敏感度进行分析;
③对比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中病灶形态、边界、密度等影像学资料;④对腮腺占位性病变图像进行MPR多维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24.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均数±标准差(x—±s)代表计量资料,行t检验;当期望值<5时,采取连续校正检验,经一致性Kappa检验,运用K值对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评估结果和金标准一致性进行评估,当K≥0.74时,具备良好的一致性,当K<0.4代表一致性差;差异统计学意义为(P<0.05)。
2结果
2.1病理类型分布结果
60例腮腺占位性病变患者术后病理检查,确诊60例腮腺占位性病变患者术后病理检查发现12例恶性病变(20%)和良性病变共有48例(80%),具体数据详见表1。
2.2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诊断结果
经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诊断60例腮腺占位性病变患者,结果发现9例恶性病变(15%),51例良性病变(85%),特异度为95.83%(46/48),敏感度为58.33%(7/12),准确度为88.33%(53/60),一致性为0.762>0.74,具备良好的一致性。见表2。
2.3良性组与恶性组影像学资料对比
对比良性和恶性影像学资料中形态、边界,良性组与恶性组差异明显(P<0.05)。见表3。
2.4各类型腮腺肿瘤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CT值对比
不同各病理类型在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中,腺淋巴瘤平扫CT值最高,平扫CT最低为多形性腺瘤,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中,腺淋巴瘤动脉期强化程度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脉期各病理类型腮腺肿瘤强化程度有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腮腺占位性病变治疗时机的把控极为重要,尤其是对疾病性质良恶性的准确诊断,与后续手术治疗方案的治理有关,若无法准确判断腮腺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极易对患者后续治疗造成影响。因此,为准确评估腮腺占位性病变的性质,基于影像学相关资料与腮腺结构的特点,考虑到腮腺位置表浅与CT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应用广泛,检出率高的因素,研究提出在计算机断层扫描仪应用的基础上,通过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分析诊断腮腺占位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深入了解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临床诊断腮腺占位性病变的作用机制[2]。
本研究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诊断腮腺占位性病变性质分析中,结果发现60例腮腺占位性病变患者,检查出9例恶性病变,51例良性病变,特异度为95.83%(46/48),敏感度为58.33%(7/12),准确度为88.33%(53/60),一致性为0.762。从中发现通过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成像的方式,能够提高腮腺占位性病变性质诊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在评估腮腺占位性病变性质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3]。此外,在良性与恶性组织影像学资料对比中,通过双期增强技术,可准确判断良恶性腮腺占位性病变的病灶形态、边界,由此体现出双期增强对腮腺内部结构准确定位与有效评估的效能及作用[4]。
本组研究发现肿瘤平扫与增强的表现与其病理基础密切相关,包膜完整及界限清晰者CT表现为边界清楚,肿瘤内的坏死及囊变表现为低密度,小钙化显示良好。因肿瘤血管形态结构各异,强化表现不一,腺淋巴瘤血管含量最丰富,增强后早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快速流出;多形性腺瘤血管含量最少,强化程度最低,呈缓慢持续强化至延迟期,在各类型肿瘤中强化持续时间最长[5]。基底细胞癌血管较丰富,增强早期快速强化,静脉期缓慢流出,腮腺恶性肿瘤大部分是富血供肿瘤,表现为门脉期持续显著强化,延迟期缓慢流出[6]。
综上所述,应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技术,可为临床医师准确判断腮腺占位性病变性质提供保障,为制定科学、有效的腮腺占位性病变手术治疗方案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
[1]陈磊,张继春,吴小蓉.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用于腮腺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准确性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3,7(7):79-81.
[2]赵斐,李鹏,刘精灵.高频超声对腮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0,34(7):630-633.
[3]陈国霞,王怡,何萍,等.三维超声重建联合断层超声显像技术在诊断胎儿颅脑畸形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22,44(8):741-743.
[4]董金鑫,刘业成,王维丰.3.0T磁共振在腮腺肿瘤影像诊断中的价值[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2,33(6):657-660.
[5]柴玉洁,张建年,张向华,等.1例腮腺肿瘤的影像诊断及经验体会[J].甘肃医药,2022,41(6):538-540.
[6]刘会梅.超声弹性成像对腮腺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的诊断价值[J].临床医学,2022,42(3):85-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