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价论文

2025-03-07 11:27:21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早期给予他汀类药物的疗效。方法目的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潍坊市中医院收治的96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前组基础上早期给予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脂指标和氧化炎症指标。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疗效为95.83(46/48),高于对照组的83.33%(4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8,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较对照组更低,高密度脂蛋白较对照组高,
[摘要]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早期给予他汀类药物的疗效。方法目的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潍坊市中医院收治的96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前组基础上早期给予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脂指标和氧化炎症指标。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疗效为95.83(46/48),高于对照组的83.33%(4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8,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较对照组更低,高密度脂蛋白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氧化炎症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可进一步改善血脂指标,降低机体氧化炎症反应,提高治疗效果,具有临床价值。
[关键词]脑梗死;早期治疗;他汀类药物;临床疗效
脑梗死是因大脑动脉存在粥样硬化,血管内血液循环受阻,致使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的脑血管疾病,发病后病情可快速进展,若未及时恢复脑组织血流灌注将对脑组织、神经系统形成不可逆性损伤,甚至诱发脑疝而威胁生命[1]。对于处于时间窗内的脑梗死患者,早期静脉溶栓是首选治疗方案,药物溶栓可促进血管的再通,恢复脑组织的血液循环[2]。但脑梗死患者在病程周期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血脂水平高和动脉粥样硬化,单一静脉溶栓治疗虽可促进堵塞血管的再通,但在调节机体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调节血脂水平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整体效果不够理想[3]。他汀类药物是目前广泛应用的降血脂药物,通过抑制体内胆固醇合成来起作用,同时具有减轻血管内膜炎症反应,促进动脉壁的稳定和修复,减少血管阻塞和再狭窄发生的作用[4]。基于此,本文研究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的效果,旨在为临床提供更具科学依据的脑梗死治疗策略,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目的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潍坊市中医院96例脑梗死患者展开研究,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56~74岁,平均(63.64±3.52)岁;梗死部位:脑叶26例、基底节14例、多发性梗死8例。观察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55~75岁,平均(63.71±3.48)岁;梗死部位:脑叶25例、基底节15例、多发性梗死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获得潍坊市中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SD2022106)。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脑梗死诊断[5];发病≤4.5 h;签订研究知情书。
排除标准:有颅脑手术史者;对治疗药物过敏者;发病前有认知障碍或肢体功能障碍者;合并患有恶性肿瘤疾病者。
1.3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案:阿替普酶(国药准字S20110051;规格:20 mg)静脉溶栓,发病后4.5 h以内用生理盐水将0.9 mg/kg的阿替普酶稀释成0.5 mg/mL,在1 min内静脉推注用药10%剂量,余下90%剂量在60 min完成静脉滴注。指导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J20130078;规格:100 mg),1次/d,100 mg/次。连续治疗2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早期予以阿托伐他汀(国药准字H20051408;规格:20 mg)治疗,在静脉溶栓之前口服,1片/次,1次/d;静脉溶栓方案和阿司匹林用药和对照组一致。连续治疗2周。
1.4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比治疗前下降幅度>90%,肢体无偏瘫和语言功能障碍,为显效;经治疗后NIHSS评分下降幅度为45%~90%,轻微肢体和语言功能障碍,可生活自理,为有效;治疗后NIHSS下降<45%,不能生活自理,为无效。总临床疗效=(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血脂指标:分别对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进行测定。
氧化炎症指标:包括白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丙二醛、超敏C反应蛋白。
1.5统计方法
使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血脂指标、氧化炎症指标)经Shapiro-Wilk检验满足正态分布,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临床效果)用例数(n)和率(%)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血脂指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均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氧化炎症指标比较
观察组在治疗后的氧化炎症指标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3讨论
脑梗死是由于脑血管阻塞所导致的脑部缺血疾病,在脑血管疾病中发生率达到70%,致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患病后由于脑组织缺少血液的供应,细胞出现缺血缺氧性坏死,诱发一系列功能障碍,如身体偏瘫、语言功能障碍、意识障碍等,严重影响生存质量[6]。发病后尽早治疗,促进脑血管再通,恢复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对于各项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在时间窗内的脑梗死患者,尽早予以静脉溶栓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案,溶栓药物可改善脑血管的堵塞状态,恢复对脑组织的血液供应,但单一溶栓治疗效果受发病时间、病灶大小等多项因素的影响,且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机体出现氧化炎症反应,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将对治疗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7]。本文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给予患者他汀类药物治疗,观察组总疗效95.83%高于对照组83.33%(P<0.05),与苗润新[8]的研究结论一致,其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7.33%比对照组85.33%高(P<0.05)。本研究观察组血脂指标治疗后比对照组更优(P均<0.05)。分析原因:高胆固醇水平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这些因素与脑梗死病情的进展密切相关[9]。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可以抑制HMG-CoA还原酶,减少胆固醇的合成,从而使得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下降,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稳定脑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同时该药可以减少血小板的聚集和凝集功能来改善血液流变学参数,降低脑血栓的形成,进一步预防脑梗死的进展[10]。在常规溶栓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能在促进堵塞血管再通的同时,稳定斑块,为病情预后创造有利条件[11-12]。观察组治疗后氧化炎症指标均比对照组低(P均<0.05)。在脑梗死中,炎症反应是导致脑损伤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他汀类药物的早期使用,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轻血管壁的炎症反应,防止氧化炎症的发生,进而减轻脑损伤的程度[13]。另外,他汀类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作用,减少微血栓形成,降低缺血灶周围的氧化炎症反应[14]。他汀类药物的早期应用,可发挥其抗炎、抗氧化、抗血小板凝聚等多种保护作用,减少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神经细胞凋亡,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临床治疗效果[15]。
综上所述,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时在静脉溶栓等常规治疗手段基础上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可以促进改善患者的血脂指标,减轻机体氧化炎症反应,对于提高疗效、优化预后大有益处,具有临床价值。
[1]储新娟,陈阳,侯双兴.他汀类药物联合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8,18(7):874-875,879.
[2]姜曼,张信芳.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对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2022,17(8):91-93.
[3]林楚生,许新炜.他汀类药物联合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J].北方药学,2021,18(2):99-100.
[4]杨泽春.早期使用他汀类药物对脑梗死治疗效果的影响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21,25(13):1841-1843.
[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9):17.
[6]李静,蒋威.早期使用他汀类药物对脑梗死患者血脂、神经功能及CRP的影响[J/CD].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版,2020,4(21):37-39.
[7]王玮佳.早期使用他汀类药物对脑梗死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11):100-102.
[8]苗润新.早期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脑梗死治疗的临床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2,13(18):130-134.
[9]刘艳峰,吴洁,周涛.强化他汀联合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中国药业,2021,30(21):82-85.
[10]屠明锋,黄赛忠,张磊.早期强化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治疗对进展型脑梗死预后的影响[J].黑龙江医学,2021,45(21):2308-2310.
[11]龙其泰,杨秋玲,窦汝香.早期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短期疗效及对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1,14(22):57-59.
[12]刘冀荣,王衡.强化瑞舒伐他汀联和阿司匹林对早期进展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21,27(5):773-774,777.
[13]张忠文,程言博,皋九鑫,等.PCSK9抑制剂联合他汀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22,39(7):591-595.
[14]刘前,邓倩,周静,等.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43(2):276-279.
[15]梁先发,王光曙,周著文.早期他汀类药物治疗对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效果分析及对预后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19(2):205-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