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流程管理在血站血液制品安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分析论文

2025-02-27 16:23:41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在血站血液制品安全质量管理中加强全流程管理,能够进一步保证血液制品的管理质量,保证输血患者的安全。
摘要:目的分析在血站血液制品安全质量管理中采取全流程管理的方法与应用价值。方法将2022年3—12月本站收治的10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进行管理;将2023年1—12月本站收治的100患者纳入观察组,采取全流程管理方式。评价全流程管理对血站血液制品安全质量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血液污染率、报废率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红细胞存储期、试剂存储期、第一袋发血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血站血液制品安全质量管理中加强全流程管理,能够进一步保证血液制品的管理质量,保证输血患者的安全。
关键词:血站;血液制品;全流程管理;安全质量管理;输血安全
0引言
输血是对失血过多患者的急救措施,通过快速输血帮助患者恢复血容量,弥补体内血容量不足,对保证患者正常血液循环的恢复以及重要组织器官的正常供血与供氧具有重要意义[1]。及时、有效、科学的输血对挽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反之,输血过程中若存在血液制品安全问题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急救效果,甚至可能对患者造成不可逆的伤害[2]。因此,血站在血液制品管理中需要注重质量与安全管理,保证血液制品本身无质量问题,以确保患者输血的安全[3]。常规血站血液制品安全质量管理中存在局限性,忽视全过程以及整个流程的控制管理会影响实际血液制品的使用安全。为持续提高血站血液制品安全质量管理效率并保证患者的输血安全,消除输血行为对患者造成的影响,本血站在对血液制品的安全质量管理中应用全流程管理,现就有关资料与管理经验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2年3—12月本站收治的10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23年1—12月本站收治的10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男105例,女95例;年龄在25~72岁,平均年龄为(54.85±7.45)岁。观察组:男102例,女98例;年龄在27~74岁,平均年龄为(54.89±7.46)岁。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基本一致,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满足可比性要求。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按照常规血站管理要求开展工作,完成对不同血液制品的制备、保存与使用。
1.2.2观察组
观察组采取全流程管理,包括以下具体措施。
(1)成立全流程管理小组:建立以站长为小组组长、副站长为小组副组长、其他科室人员和科室检验技术为组员的全流程管理小组;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教育与不同部门的业务培训,保证不同人员在血液采集以及血液制品制作过程中具备良好的无菌意识、质量意识与安全意识;在现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精细化不同岗位人员的工作职责、规范相关操作,保证交叉配血,血液制品的制备、保存与使用均符合要求。
(2)保证基础设备设施符合要求:血液制品准备、制备、保存与管理需要有相关仪器的支持,故需要加强对不同仪器设备的监督与管理,保证其可正常发挥作用。例如,检查一次性使用滤除白细胞输血器是否符合质量要求,外包装有无破损;检查采血设备、储血设备、分离设备等是否满足实际工作要求,同时保证相关设备性能完好,清洁和消毒工作到位,以降低血液污染风险;检查不同设备的清洗、杀毒等记录,并抽查不同设备的实际工作质量,定期监测主要检测仪器的精度、准确性等,杜绝设备仪器因素对血液制品质量与安全造成的影响;对于血液制品管理中用到的不同耗材,要重视对耗材质量的控制管理、定期检查,保证相关耗材无破损、过期、受污染等情况。
(3)采血过程管理:采血过程中需要了解献血者的健康状况、既往病史、外伤史、输血史等情况,并按照《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完成各项登记与检测,以确保不同献血者本身无乙肝等相关血液传染性疾病;采血过程中还需保证采血区域的安全,采血区需要严格执行消毒处理要求,并监测采血环境;献血者手臂需要在采血前进行有效的清洗消毒,保证整个采血过程为无菌操作。
(4)血液检测管理:血液检测也是保证血液制品质量与安全的关键,检测中应加强对样本处理、仪器校准、规范操作等方面的管理,结合具体血液制品要求,保证所使用的检测方法、检测内容、检测程序等符合国家要求。
(5)血液存储与保供管理:随时了解不同科室的血液制品日常需求情况,并结合血站现有的血液制品情况,合理做好规划与控制,消除时间因素对血液制品的影响,确保血液制品在使用过程中处于质量期限内;血库中要有专用的储血冰箱,严格做好温控管理;依据不同血液制品的特点保证保存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供血前要再次进行血液制品检查,避免在保存期间发生质量变化。
(6)加强对医疗废物的科学处理:对制备成分血过程中所使用的转移管、针头、转移袋等物品,以及血液隔离放行时经检验确定为报废的血液制品和血液制品中产生的感染性污水,均须做好及时处理,避免对其他血液制品产生影响。
1.3观察指标
①血液污染率、报废率;②血液制品质量管理指标包括红细胞存储期、试剂存储期、第一袋发血时间;③患者输血不良反应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血液污染率、报废率对比
观察组血液污染率、血液报废率小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血液制品质量管理指标对比
观察组红细胞存储期、试剂存储期、第一袋发血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缩短,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为了保证临床患者的输血安全,医院以及血站会采取较多的质量管理措施,以确保血液制品的使用安全,比如ABO血型鉴定、Rh血型鉴定、抗体筛查以及使用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等,均能保证血液制品满足不同患者的实际需要,进而在保证输血效果的同时提升输血的安全性[4]。有研究认为,输血本身会对患者的凝血指标产生影响,比如在输血后可引起PT、APTT、TT时间的延长,而FIB、PLT则会出现下降,如果血液制品本身存在质量安全隐患,对凝血指标产生的影响更大,会增加患者输血后的不良反应[5]。
常规血站在血液制品安全质量管理中虽然也会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但是通常会集中在某一个环节,或者是在某个方面出现问题后采取补救措施,并未充分考虑血液制品从血样采集到最终血液制品进入患者体内需要经历多个环节。此外,该过程有大量相关设备、试剂、工作人员等参与,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不仅会影响血液制品的使用效果,而且还可能对患者直接造成影响。
本研究在对血站血液制品的安全质量管理中加强了全流程管理,前期通过成立管理小组以及加强对基础设备设施的管理,能够保证血站血液制品安全质量管理不同的环节有对应的负责人,且避免了基础设备设施因素对血液制品质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强采血管理、血液检测管理、血液存储与保供管理、血液制品使用中医疗废物的管理,保证了整个流程中不同环节均有质控与安全管理,多方面保障了血液制品的质量安全,为不同患者的输血安全奠定了基础[6]。
依据本研究的具体结果数据,观察组血液污染率、血液报废率小于对照组,证实了采取全流程管理可保证血液制品的安全,减少血液的污染、报废率;观察组较对照组红细胞存储期、试剂存储期、第一袋发血时间均明显缩短,证实了采取全流程管理可保证血液制品的科学管理与使用,缩短不同血液制品的使用周期,降低血液制品保存时间较长可能引起的质量安全问题;观察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对照组,证实了采取全流程管理可保证血液制品满足质量要求,提升患者输血的安全性;观察组患者输血72小后的体温与凝血指标变化幅度更小,再次证实了加强流程管理能够提升血液质量,减少输血操作对患者指标的影响,这也是提高输血安全的重要保证。与部分文献报道结论较接近[7]。
综上所述,在血站血液制品安全质量管理中采取全流程管理,能够进一步保证血液制品的管理质量,保证输血患者的安全。血管血液制品安全质量管理中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更好地指导血站管理。
参考文献
[1]易蓉.环境强化消毒质量管理对血站采供血流程消毒质量的影响分析[J].中国消毒学杂志,2023,40(9):708-710.
[2]张雪琳.细节化质量管理在血站成分血制备工作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3,14(16):125-128.
[3]段云霞.采供血服务中实施差错管理对提高血站管理规范化及血液质量的影响[J].中国标准化,2022(20):257-260.
[4]陈凯,焦安秀,陈平,等.“8S”管理在采供血机构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管理,2022,20(5):29-31.
[5]刘沛.血站质量管理工作中应用差错管理的效果探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2,33(8):974-976.
[6]李丽.提升血站献血人员档案管理的有效路径[J].兰台内外,2022(19):31-33.
[7]叶登凰,袁梅花,陈勇芳.7S现场管理模式在血站的应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22,33(4):480-4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