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中医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研究进展论文

中医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研究进展论文

11

2025-02-21 17:08:28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退行性腰椎滑脱症(DS)即无峡部崩裂的椎体滑脱,系由于椎间盘退变、关节突磨损、软组织病理性改变后,逐渐发生滑脱,又称假性滑脱。最常见表现为腰部和腿部的疼痛,多见于中老年女性。

  【摘要】退行性腰椎滑脱症(DS)即无峡部崩裂的椎体滑脱,系由于椎间盘退变、关节突磨损、软组织病理性改变后,逐渐发生滑脱,又称假性滑脱。最常见表现为腰部和腿部的疼痛,多见于中老年女性。本文主要从中医手法、中医针灸治疗、针刀治疗、中药治疗、拔罐、刮痧等其他综合治疗及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DS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医药,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机制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DS)是由于脊柱内部结构出现磨损和损伤,导致局部椎骨间的相对位置逐渐失衡,同时腰椎区域的椎体会向对侧或下方的椎体发生某种程度的偏移,通常为向前方移位,这种滑脱并不伴随椎弓根的断裂或严重缺损,因此也称“假性滑脱”[1]。目前医学研究普遍认为DS在中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其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临床第4腰椎(L4)和第5腰椎(L5)椎间盘的滑脱最常见,以轻度滑脱(Ⅰ度或Ⅱ度)为主[2]。当DS发生时,最常见表现为腰部和腿部的疼痛症状[3]。在中医学视角下,将下腰部疼痛归纳为“腰腿痛”“痹症”和“痿症”等范畴。当前DS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有研究表明,这一疾病与人体脊柱支持结构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退行性变化相关[4]。中医认为,这种退变是由于肝肾功能衰退所致,并与多种内外因因素紧密相关[5]。外在原因包括腰部受到外界邪气侵袭,如风、寒、暑、湿等六淫之邪的影响;经络受阻,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以及过劳对腰部造成过度损伤。内在因素则涉及患者自身的体质状态,若存在气虚、体虚或因营养不足所致生化缺乏,则腰府失养,从而诱发DS。有研究指出,由于中药方具有抗炎镇痛等功效,对DS等疾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6]。基于此,本文将总结中医药疗法的概述、中医药疗法在DS中的运用及机制,为深入理解并提高DS的治疗效果提供参考。


  1中医药治疗概述


  在中医古籍中并未提及西医学中出现的“DS”,且DS的分型也未提到。中医学的视角与西医有着明显的差异,其将类似于DS的症状和病理现象描述为腰痛、痹症等一系列范畴内的问题。这些病症往往与筋骨损伤、肌肉疲劳或气血运行不畅有关。而中医骨伤科的典籍中对这类病状有更为详细的记载,如“筋出槽,骨错缝”。至于腰痛的成因,中国古代医学巨著《黄帝内经》提道:“腰者,肾之府也,转摇不能,肾将惫也”。揭示了腰背部位对肾脏功能的重要性,暗示腰部疼痛可能源于肾精的亏空。老年人因活动减少、肢体劳损,加之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容易导致肾精不足,从而引起腰府(即腰部)失去滋养,最终诱发腰痛[7]。此外,过度劳累或不慎受凉等生活细节也可能成为引发腰痛的诱因之一。中医认为,治疗腰痛可以采用补肾益气、活血通络的方剂来调和气血、滋养肾精,以此缓解或治愈腰痛。中医药通过调和人体阴阳平衡、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等手段,旨在恢复和增强腰肌及相关关节的活力,从而达到减轻疼痛、改善功能的目的[8]。中医药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口服、外敷,以及运用特定的手法和针灸技术缓解临床症状。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强调以人体的生理解剖为基础,深入探讨生物力学平衡,并从整体出发,强调脏腑辨证分型,并注重触诊,有助于精确判断病情并制定治疗方案[9]。对于DS的治疗,中医主要通过推拿手法、针灸,此外还包括中药的口服、外敷,但其研究占比较少。

  2中医药治疗在DS中的应用


  2.1单独应用


  2.1.1中医手法DS常用的缓解方式为手法治疗,从推拿手法角度分析,其根据不同的治疗需求和疾病特点,分为松解类手法与整复类手法。(1)松解类的手法主要是对腰背部进行按揉、弹拨、推压、捏法、指揉法、点穴等,对特定的穴位、经络或局部病变进行刺激,以减轻肌肉的高张力,行气活血,疏通经络,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增进医患间的沟通与合作,提升整体治疗效果。(2)整复类手法包括扳法、牵伸法、屈伸法、旋转法、按法和综合法等。研究发现扳法通过调整脊柱的曲度,以纠正腰椎前凸或后凸的不正常形态[10];牵引类手法则利用外力牵拉,帮助缓解椎间盘的压力;屈曲类手法通过控制肌肉的活动范围,来改变脊柱的自然弯曲程度;旋转类手法通过旋转脊椎,使其恢复到相对正确的位置。朱荣光等[11]用三步九法治疗DS,临床疗效较好;整复类手法通过整复腰椎,调整腰椎的位置,进而扩大病变节段的椎管容积,减轻病变部位对周围组织和神经的压迫。此外,还能优化脊柱的承重力线,加强腰椎的稳定性,预防进一步的损伤。


  2.1.2针灸、针刀针灸疗法主要涉及针刺技术及灸法。目前,针刺疗法因其多样性和效果显著而备受推崇。通过毫针或电流来刺激经络穴位进而疏通经络气血,调整肌肉和关节的紧张状态,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气血循环,从而达到缓解疼痛、促进健康的目的。古语言“若血脉流通则病不生”,通过这种方式,患者可以实现“通则不痛”的理想状态。


  有研究发现,针刺疗法在DS的应用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并能有效地抑制炎症反应,减轻患者的痛苦,加速滑脱的椎体复位[12]。目前,灸法采用艾灸较多,通过其作用于局部以温热性刺激,达到经络传导腧穴作用,并实现疾病预防和治疗。有研究通过探讨联合艾灸治疗腰部疼痛的效果,得出其具备增强治疗效果,有效缓解腰部疼痛,促进腰椎功能及关节活动度的改善,利于患者预后的优点[13]。


  针刀治疗是在传统中医基础上,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治疗方法,目前临床研究指出,针刀治疗通过精准的手术器械刺激和调整关节囊内外的压力分布,有效解除脊神经受到的压迫,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并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此外,针刀技术还能激发患者自身的防御和修复机制,提高其自然康复的能力,帮助患者重建身体的平衡状态,达到康复效果。通过对病灶进行针刀松弛、减压,可以显著改善DS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其疗法既能疏通经脉、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又能松弛腰肌筋膜、韧带,改变、纠正腰部肌肉痉挛、牵拉等导致的结构力失衡,从而达到恢复腰椎稳定的目的。


  2.1.3中药口服、外敷中药的作用机制主要有活血化瘀、促进机体代谢、减少炎症反应、减轻周边软组织粘连、减少神经根水肿。王晓东[14]以寒湿腰痛体征为研究对象应用“独活寄生汤”治疗,研究发现该方能明显减轻腰痛,并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各种临床症状。黄雪莉等[15]在熏蒸机中加入具有祛湿、活血、行气等功效的中药,其作用是通过挥发性蒸气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达到通络止痹的目的,从而加快炎症介质的吸收和排出。此类药方具有性价比高,方便操作且副作用小的优点,并且能有效改善腰痛患者的临床症状。文纪平[16]在临床上应用补肾壮筋方对肾虚证腰突症进行了临床研究,发现在治疗前后两组过伸度及过屈度均有显著降低。提示其脊柱的稳定性得到了提高,提高了腰椎的活动度和稳定性,利于滑脱症、神经压迫等的恢复,有利于炎性渗出物的吸收,从而使症状得到缓解。


  中医角度“外治之法亦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通过中药外敷、离子导入、熏洗等方法,将药物透过肌肤,到达病灶,或直接导入病灶,效果显著。李哲[17]与冯会新等[18]采用中药熏蒸疗法与手法相结合,通过将中药成分得以温和地渗透至患病区域及相关经络上的病变区域,从而有效地作用于疾病根源,达到消炎止痛的目的。此疗法不仅能减轻患者的痛苦,还能促进病情的恢复,提升生活质量。


  2.1.4其他疗法除以上主要应用方法外,腰腿痛治疗还会应用传统的拔罐、刮痧等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但由于其疗效不显著,临床上多采用综合疗法,且缺乏相关研究。邱东升等[19]对拔罐结合针刺等疗法综合治疗腰腿痛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临床疗效较好,值得推广。


  2.2联合应用


  联合治疗应用于DS患者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方法,其具有单独应用疗法不可相比的疗效优势。张兴国等[20]通过研究中药热敷、舒经活络膏外用联合手法治疗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陈泽林等[21]与陈坚等[22]通过联合应用整脊手法与浮针疗法于DS患者,研究发现联合使用组疗效高于单用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高于单用组,且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量表评分的降低作用及疼痛模拟评分法(VAS)下降效果均优于单用组。汤雯中[23]采用补肾壮筋汤联合手法的治疗方法,研究结果提示联合应用组在改善表面肌电图数值方面更具备优势,其多裂肌表面肌电信号平均肌电值(AEMG)、竖脊肌AEMG都优于单用组,对DS腰腿痛症状、腰背肌功能改善明显。常晓娟[24]在研究针刀联合手法治疗DS的临床观察中发现,联合应用组腰椎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单用组。然而,与单一的中医治疗方法相比,综合疗法的实施过程中所涉及的步骤和疗程往往更为复杂,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此外,这类治疗方式费用较高。因此,目前并未被广泛接受,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范围也受到了一定限制。

  3中医药治疗DS的作用机制


  3.1增强腰椎间盘超微结构的稳定性


  相邻椎体之间以侧周纤维环为主,其间的髓核与上下终板构成“柔性接头”,具有承载、减震等作用[25]。髓核通常为乳白色,里面含有丰富的水分,是一种弹性很强的胶质,对脊柱有很好的缓冲作用。纤维环由外、中、内三层构成,最外面的一层主要为胶原纤维,内层由纤维软骨构成,具有良好的抗侧向应力能力。中药复方可改善椎间盘超微结构。仇湘中等[26]通过研究补肝健腰方对腰椎间盘退变大鼠髓核超微结构的影响,发现补肝健脾方能有效抑制大鼠髓核的退变,保护细胞膜及细胞器,减轻胶原纤维变性,维持其稳定的形态。张震等[27]通过研究也发现,与塞来昔布相比,补肾壮督散可使椎间盘内纤维组织及与髓核的分界更加明显,而成纤维细胞内的细胞器也变得更加稳定。


  3.2对腰椎间盘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


  椎间盘细胞由髓核细胞、纤维环细胞和终板细胞构成,在椎间盘退变的进程中,纤维环细胞的合成与代谢被抑制,细胞外基质蛋白聚糖的损伤与缺失将会影响椎间盘的压缩特性,使其失去原有的伸展与弹力,使椎间盘的高度不断下降,对外部载荷的缓冲效果减弱,最终引起腰背痛等不适症状。Li等[28]研究表明,柚皮苷对人退变的椎间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另外,淫羊藿苷能显著提高兔盘肌环形细胞S期数量,促进其增殖。椎间盘营养物质通过椎间盘上下两侧的软骨终板向外弥散,随年龄增长,椎间盘内骨质变薄,营养供给不足,加重椎间盘退变[29]。


  3.3对腰椎间盘细胞衰老和凋亡的抑制作用


  细胞衰老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其表现为细胞数目减少、形态改变等。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一种程序性死亡方式,主要通过内源和外源两种途径实现[30]。中医药不仅可促进椎间盘髓核细胞的分裂与增殖,还可通过影响椎间盘内外两种来源的凋亡信号通路,达到抑制椎间盘退变的目的。何升华等[31]通过观察发现,Fas/FasL通路对腰椎间盘髓核细胞凋亡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3.4其他


  除了上述作用外,中医药能增强椎间盘内细胞自噬,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减少细胞外基质降解,改善椎间盘养分代谢。


  4小结与展望


  在当前的医学研究领域中,中医药在治疗DS这一疾病方面虽已取得一些成果,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多数相关的研究都是基于较小规模的病例进行的回顾性研究,这样的数据收集方式往往难以揭示治疗效果背后的深层次机制,也无法提供足够的证据来支持其长期疗效的可靠性。此外,由于这些研究缺乏连续性和随访记录,无法确切地评估治疗效果随时间推移的变化情况,因此其可信度自然较低。鉴于此,在面对新的医学形势下,医学界迫切需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来提高中医药治疗DS的研究水平。通过整合和应用先进的临床试验设计、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以及大数据分析方法,可以更准确地识别出有效的治疗策略。同时,结合多种传统与现代疗法,如针灸、推拿、中药内服外敷等,形成综合性治疗方案,既能发挥各自的独特优势,又能减少单一疗法可能带来的局限性。这样的综合治疗方案不仅能够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并推动中医药在DS治疗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CHAN A K,SHARMA V,ROBINSON L C,et al.Summary of guidel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J].Neurosurg Clin N Am,2019,30(3):353-364.


  [2]BYDON M,ALVI M A,GOYAL A.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efinition,natural history,conservative management,and surgical treatment[J].Neurosurg Clin N Am,2019,30(3):299-304.


  [3]崔宏刚,吴艳洁,陈钱.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经皮微创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的近期疗效[J].黑龙江医学,2021,45(1):34-35,38.


  [4]李法杰,谷金玉,张悦,等.中医方药对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抑制作用的机制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26(1):179-183.


  [5]陈琳,杨克新,于杰,等.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治疗方案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20,26(8):594-597,601.


  [6]王楠,赵明宇,寇赵淅,等.“筋骨并重”在“腰腹联合”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的应用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22,14(33):114-116.


  [7]李旭雪,刘英,任义财,等.中医推拿手法与康复一体化保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的多中心研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23,20(1):79-82.


  [8]杨梦琪,张向东,寇赵淅,等.腰腹联合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诊疗思维[J].世界中医药,2023,18(24):3593-3596.


  [9]李旭雪,刘英,任义财,等.中医推拿手法与康复一体化保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的多中心研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23,20(1):79-82.


  [10]寇赵淅,赵明宇,张向东.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研究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9,8(2):77-80.


  [11]朱荣光,朱小俊,何卫东,等.三步九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32(9):1282-1285.


  [12]罗凯航,刘少喻.退行性腰椎滑脱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J].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2024,9(2):121-124.


  [13]孙凯,朱立国,魏戌,等.中药复方及单体成分延缓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22,47(9):2400-2408.


  [14]王晓东.独活寄生汤加减对寒湿型腰痛病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2014,33(29):149-150.


  [15]黄雪莉,方云添,李少红.湿敷膝痹散联合火龙灸治疗风寒湿痹型膝骨关节炎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23,38(17):3411-3413.


  [16]文纪平.补肾壮筋汤治疗肾虚型腰椎间盘脱出症132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7S):28-29.


  [17]李哲.中药熏蒸疗法结合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痹阻证的疗效观察[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8,31(12):1772-1773.


  [18]冯会新,张芳.推拿针灸结合中药熏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6例[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7):119-120.


  [19]邱东升,张运红.针刺电针拔罐加TDP照射治疗腰腿痛44例临床分析[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12):6-7.


  [20]张兴国,丁磊,李小军.中药外治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早期残余腰背痛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0,36(12):1646-1647.


  [21]陈泽林,张洁文,谭周纯,等.整脊手法联合浮针疗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临床疗效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6(6):843-846.


  [22]陈坚,蔡耿秋,黄佰宏.浮针联合整脊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42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20,29(9):98-100.


  [23]汤雯中.补肾壮筋汤联合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20.


  [24]常晓娟.针刀联合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观察[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20.


  [25]李放,王世轩,李洪涛,等.腰椎多裂肌针刀松解结合非手术定位脊柱减压治疗对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腰部功能、生存质量影响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2):121-124.


  [26]仇湘中,张信成,严敏,等.补肝健腰方对腰椎间盘退变大鼠髓核超微结构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15,21(19):19-22.


  [27]张震,刘海全,林一峰,等.补肾壮督散水煎液对大鼠腰椎间盘退变的影响及其机制[J].山东医药,2017,57(16):33-35.


  [28]LI N,WHITAKER C,XU Z,et al.Therapeutic effects of Naringin on degenerative human nucleus pulposus cells for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J].Spine J,2016,16(10):1231-1237.


  [29]苑珍珍,杨召,许海委.中药抑制椎间盘退变的分子机制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22,30(1):44-47.


  [30]王冲,孔丽,崔学超,等.苦参碱对椎间盘退变大鼠髓核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4,28(27):4281-4287.


  [31]何升华,赖居易,王业广,等.腰突颗粒调节腰椎间盘退变模型兔Fas/FasL基因的表达[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7,21(32):5140-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