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在无症状女性乳腺结节筛查中的有效性评估论文

2025-02-21 13:58:24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在无症状女性乳腺结节筛查中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61例无症状乳腺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超声诊断,观察分析超声诊断在无症状乳腺结节诊断中的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在无症状女性乳腺结节筛查中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61例无症状乳腺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超声诊断,观察分析超声诊断在无症状乳腺结节诊断中的价值。结果病理诊断出乳腺癌3例、纤维腺瘤32例、其他26例;超声诊断出乳腺癌3例、纤维腺瘤31例、其他25例。超声诊断乳腺癌的准确率达100%,诊断纤维腺瘤的准确率为96.88%,诊断其他的准确率为96.15%。结论超声在无症状乳腺结节筛查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有助于筛查效果的提高。
关键词:超声筛查;无症状乳腺癌;有效性
0引言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疾病,也是45岁以下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死因。乳腺癌是乳腺上皮细胞增殖失控导致的疾病,发病率较高,疾病的早期症状为乳头溢液、腋窝淋巴结肿大以及乳房肿块等,晚期会因为癌细胞的转移导致多器官病变出现[1-2]。针对乳腺癌,不同检查方法的优缺点也不同,但不同个体的差异会影响其准确性,以往常用的检查方法是钼靶X线[3]。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影像学技术也在不断进步,超声可以提供较高分辨率的组织图像,充分显现出肿块形状以及边缘等特征,能够为诊断结节的良恶性提供重要信息,具有操作简便、准确性高的特点,广泛应用于较多疾病的检查诊断中[4]。本文主要分析乳腺结节筛查中超声诊断的有效性,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61例无症状乳腺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超声诊断。患者年龄为23~77岁,平均为(50.69±3.45)岁。
纳入标准:①患者临床资料完整,且认知语言功能正常;②疑似乳腺癌患者;③患者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者;②有精神病史者。
1.2方法
超声检查:指导患者呈仰卧位,举起双臂之后放于头后,充分暴露双侧乳房;所用设备为IE3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飞利浦等),频率设置为7~12.5MHz;全面详细地扫查患者乳房,并对病灶的钙化情况、大小、是否存在衰减情况、形态和血流情况进行观察。
1.3观察指标
分析比较超声诊断结果和病理结果。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应用SPSS20.0进行分析,其中计数采用χ2检验,以[n(%)]表示;计量进行t检测,以(x—±s)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病理诊断结果为乳腺癌3例,纤维腺瘤32例,其他26例;超声诊断结果为乳腺癌3例,纤维腺瘤31例,其他25例。超声诊断乳腺癌的准确率100%,诊断纤维腺瘤的准确率为96.88%,诊断其他的准确率为96.15%,见表1。
3讨论
乳腺癌是最典型的一种恶性肿瘤,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针对乳腺癌,要重视早期征象的观察,以便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针对疑似乳腺癌患者,诊断的标准主要包含以下三点:①疾病早期患者具有较高的治愈率;②病灶组织主要集中在乳腺处,且没有淋巴结组织迁移的情况;③病灶组织没有恶化迹象,尚处于组织学阶段[5]。目前,临床上对该病的发病机理还没有定论,且疾病早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容易被忽略,随着疾病的不断进展,癌细胞会通过血液或淋巴液出现扩散情况,进而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6-7]。因此,及早筛查诊断乳腺癌意义重大,通过临床检查诊断出患者的乳头、乳晕和皮肤改变以及乳头溢液、乳腺肿块、腋窝淋巴结肿等情况,以便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
彩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超声波成像和多普勒效应,提供较为详细的组织结构等,具有实时性以及无辐射的特征,也是安全且非侵入性的检查方式。超声检查可以明确乳房过小或病灶位置较深患者的实际情况,可以有效区分实质性改变及囊性改变,诊断率较高且能有效鉴别肿瘤的良恶性,基本不会受病灶位置和大小的影响。此外,超声能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体位进行扫描,进而准确地将血流程度反映出来[8-9]。早期乳腺癌通常是出现在输入管或小叶单位上皮中的病变,虽然病灶并未深入基膜,但癌细胞已经到达基膜或邻近组织,易引发局部浸润[10]。超声诊断乳腺癌的影像学特征:①病灶组织存在后方回声,且主要为递减指征,频谱大多为高速状以及高阻状;②病灶组织形成均呈规则性缺乏的情况,纵横比超过1,且肿块组织会不断向附近生长,以锯齿状或成角状为主,且内部回声均匀性缺乏[11]。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无症状乳腺结节的患者应用超声筛查效果理想,不仅可以有效辨别肿瘤性质,还可以检出微小病灶,有利于诊断准确率的提高[12]。与此同时,超声检查不仅具有较强的重复性,且操作便捷,无创伤性和辐射性,符合率较高,有利于该疾病诊断质量的提高。
现阶段,临床对乳腺结节进行诊断时通常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以及钼靶X线摄片等方式,而诊断的金标准是病理切片活检,但是由于这种方式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创伤,且耗费时间长,所以患者对该方式的接受水平相对比较低[13]。临床中,医生可以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超声检查。在观察过程中,超声对结节数量、位置以及形态等均存在比较高的特异性以及敏感性,甚至还能够清楚地显现出病灶内的血流状况以及阻力指数[14]。可见,超声在尽早筛查疾病的同时可提高临床诊断效果,进而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15]。
综上所述,超声在无症状乳腺结节筛查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有利于筛查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淑华,苏巧斌.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健康人群乳腺癌筛查中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3,29(10):13-16.
[2]李莹,王安武.乳腺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协同超声及乳腺X射线摄影在乳腺癌筛查及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23,61(1):47-51.
[3]侯永志,田游,白珍,等.应用人工智能辅助乳腺癌超声筛查在西藏日喀则地区的初步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22,31(11):927-932.
[4]亓文秀.乳腺超声BI-RADS分类在乳腺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J].妇儿健康导刊,2023,2(11):25-27.
[5]刘慧杰,刘迪.超声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分级在筛查社区女性乳腺癌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22,28(11):152-154.
[6]蒋南,金壮,于馨,等.多种超声技术对女性乳腺癌筛查结果及相关认知情况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2022,19(9):143-147.
[7]CUMMINGS C T,RITTER V,LEBLANC S,et al.Evaluation of risk factors and approach to sc ree ning fo r a sy mpto matic neo nata l hypoglycemia[J].Neonatology,2022,119(1):77-83.
[8]黄少玲,陈兰芳,蒋志宏,等.乳腺钼靶联合超声检查在早期乳腺癌筛查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22,33(22):2955-2958.
[9]FROELICH M F,KAISER C G.Cost-effectiveness of MR-mammography as a solitary imaging technique in women with dense breasts:an economic evaluation of the prospective TK-Study[J].European radiology,2021,31(2):967-974.
[10]周黎明,卢娅.规范化超声BI-RADS分类在乳腺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22,17(15):86-88.
[11]WALSH K A,BRODERICK N,AHERN S,et al.Effectiveness of rapid antigen testing for screening of asymptomatic individuals to limit the transmission of SARS-CoV-2:A rapid review[J].Reviews in medical virology,2022,32(5):e2350.
[12]付蓉,晏美,陈爱平,等.自动乳腺容积超声与手持超声在乳腺癌筛查中的效能对比[J].实用临床医学,2022,23(4):60-62,65.
[13]AL-KARAWI D,AL-ASSAM H,DU H,et al.An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image-based texture features extracted from static B-mode ultrasound images in distinguishing between benign and malignant ovarian masses[J].Ultrasonic imaging,2021,43(3):124-138.
[14]宋玉娟,刘胜,刘美华,等.乳腺癌早期筛查应用乳腺超声的漏诊、误诊病例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影像科学与光化学,2021,39(5):736-740.
[15]BERNSTEIN E,SHAPIRA S,LEV-ARI S,et al.One-stop-shop for cancer screening:a model for the future.[J].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 gy,2021,39(15):10554-105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