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归芎胶囊联合电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

2025-02-21 11:24:54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目的观察复方归芎胶囊联合电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非随机选取2023年1月—2024年6月梅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组,各25例。对照组应用电针推拿治疗,观察组加用复方归芎胶囊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中医证候积分及颈椎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25/25),高于对照组的76.00%(19/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5,P<0.05)。观察组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摘要]目的观察复方归芎胶囊联合电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非随机选取2023年1月—2024年6月梅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组,各25例。对照组应用电针推拿治疗,观察组加用复方归芎胶囊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中医证候积分及颈椎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25/25),高于对照组的76.00%(19/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5,P<0.05)。观察组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的颈椎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予以复方归芎胶囊联合电针推拿治疗效果良好,可改善临床症状,恢复颈椎功能。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复方归芎胶囊;电针;中医症候积分;颈椎功能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长期伏案导致颈椎病的发生率大幅增长且呈现年轻化的发展趋势。颈椎病有多种类型,其中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是因为颈椎退行性病变压迫椎动脉,影响椎-基底动脉血液供应造成的,患者通常表现为头晕、颈肩痛、眩晕等[1]。当前,临床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方法较多,包括手术、药物、中医外治法以及中医康复等。其中西药在临床中应用较多,可以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但无法满足根治的目的,远期效果并不理想,且长期用药不良反应明显,临床应用受限[2]。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历史久远,在中医学领域中属于“眩晕”范畴,认为该病的发生与痰、湿、瘀、火等因素有关,主要病机为瘀血阻络、气滞血瘀,应遵循活血化瘀、解痉的治疗原则。中医外治疗法电针、推拿具有清利头目、醒脑开窍、舒经活络的作用,能够改善椎动脉受压的情况,恢复正常血液供应;复方归芎胶囊是中成药,主要成分为当归和川芎,具有益气补血、化瘀通络的效果[3]。本研究旨在探讨复方归芎胶囊和电针推拿联合应用于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非随机选取2023年1月—2024年6月梅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各25例。观察组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36~63岁,平均(48.3±4.9)岁。对照组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37~63岁,平均(49.1±4.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梅州市中医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2022032),患者均知情同意书。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依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年龄≥35岁;经X线摄片提示患者颈椎病理性移位、颈椎关节增生、韧带钙化等情况。
排除标准:患有肿瘤、糖尿病、高血压、类风湿性脊柱炎的患者;合并严重内脏类疾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1.3方法
对照组应用电针推拿治疗。(1)电针:选取风池、百会以及颈夹脊穴进行电针治疗,常规消毒皮肤,患者保持坐位或者俯卧位,选取0.25 mm×40 mm的一次性毫针,应用平补平泻法进针。得气后将风池、颈夹脊两个穴位连接电治疗仪,频率调整为50 Hz,强度根据患者的耐受度确定,留针时间30 min。(2)推拿:①点揉手法:治疗时选坐位,用双手拇指指腹按揉风池、风府、内关、太阳等穴位,按揉5~8 min/次。②颈枕部推拿:患者坐在床边,推拿时站在患者身后,通过掌揉、指捏等手法松解肩部肌肉,从脊柱向两侧缓慢按揉,持续2~3 min/次。③头面部推拿:患者取坐位,推拿时站于患者正前方,从印堂开始从下往上推拿至前额发际线处。从印堂经过眉弓逐渐推拿至太阳穴,并按揉太阳穴数次。在患者面部选取相关穴位,按照点按的手法推拿。应用中指点揉耳后相关穴位,并且用中指和食指向上提双耳数次,然后压住双耳数秒。④结束手法:通过拍打、点按、揉捏的手法放松患者肩颈部位,持续1~2 min。观察组在基础上加用复方归芎胶囊治疗。口服复方归芎胶囊(国药准字Z20070597,规格:0.25 g/粒),0.75 g/次,3次/d。两组均治疗4周。
1.4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显效:眩晕、颈肩痛临床症状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90%:有效:临床症状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在70%~<90%之间;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中医证候积分:包括眩晕、颈肩痛、头痛以及视力障碍,根据《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评价,每项0~3分,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
颈椎功能:应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包含颈痛及相关症状(30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20分)2项指标,分数越高,表示颈椎功能越差。
1.5统计方法
使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经Shapiro-Wilk检验,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中医证候积分、颈椎功能)用(±s)表示,组间比较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行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临床疗效)以例数(n)和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各项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颈椎功能评分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颈椎功能各项指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3讨论
颈椎病主要是由于颈椎椎间关节退行性病变损伤神经以及血管引起的各种临床表现,如眩晕、头痛、视力模糊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颈椎病共有7种类型,其中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常见的类型之一,好发于老年人群[4]。现阶段针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如药物、牵引、神经阻滞、理疗、中医外治疗法等。选择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较少,因其存在风险高、复发率高等弊端,远期效果并不理想[5]。常用的西药主要是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等,主要作用在于缓解临床症状,无法治愈且存在不良反应。相比之下,中医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优势更加明显,具有操作简单、效果理想、安全可靠等多种优势,在临床中应用广泛。
中医学将椎动脉型颈椎病归属于“眩晕”范畴,认为病因多为肝阳化风、气血亏虚、痰浊内阻、气血亏虚以及肾精不足导致风、寒、暑、热、湿等侵入机体,从而引起各种临床表现[6],属于本虚标实,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引起的疾病。针灸是中医特色外治疗法,治疗颈椎病历史悠久,可以充分放松颈椎周围肌肉,减轻颈椎生理性弧度改变以及骨质增生对颈部血管和神经产生的刺激和压力,从而改善颈椎的血液供应,提高椎-基底血流量,缓解缺血、缺氧的问题,促进患者眩晕、头痛等症状的缓解。电刺激能够进一步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恢复颈部肌肉的营养供应,能够缓解肩颈疼痛、头痛等症状[7],且电刺激过程中会诱发颈部周围肌肉组织有规律地颤动,实现锻炼颈椎肌肉改善肌肉痉挛的目的。刺激百会穴可以激发阳气,滋养脊髓,消除患者的眩晕感;颈夹脊在膀胱、任脉两穴的交汇处,通过电刺激可以调节经络,加速血液循环;刺激风池穴可发挥舒经活血、清利头目的效果。同时辅以推拿的手法能够解除组织之间的粘连,加速局部炎症因子的吸收,缓解局部肌肉以及血管痉挛,从而发挥止痛、减轻临床症状的作用[8]。
复方川芎胶囊是中成药,主要有川芎、当归、三七、西洋参等中草药组成,具有益气补血、活血化瘀的效果,在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应用广泛[9-10]。方中川芎活血化瘀效果显著,被临床誉为“血中之气药”;当归主要作用在于补血活血,即可调经止痛,又可祛风散寒,血虚、血瘀之症皆宜;三七可消肿止痛、散瘀止血;西洋参具有补气养阴、清热生津的功效[11]。上述药物联合应用,既能散瘀止痛,又可补气养血,满足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原则。另外当归和川芎中的有效成分可有效调节机体微循环,抑制血栓的形成,改善机体组织以及脑组织的血液供应,缓解由此引起的各种不适表现[12];还具有抗炎、抗氧化以及免疫调节的作用,可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炎症因子的吸收。三七内含有丰富的人参皂苷及三七皂苷等物质,抗炎、抗缺血效果显著,可发挥理想的镇痛镇静作用。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76.00%)(P<0.05);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积分、颈椎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证实复方川芎胶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一定的优势,可改善患者脑血流参数,缓解临床症状,促进颈椎功能的恢复。
综上研究,椎动脉型颈椎病应用复方川芎胶囊联合电针推拿治疗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颈椎功能。
[1]张瑞娟.温针灸联合低频脉冲穴位电刺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3,39(11):2243-2245.
[2]冯亮,秦美影,龙翔宇.理筋推拿联合益气活血汤对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成药,2022,44(10):3397-3400.
[3]朱萍.针刺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效果[J].医疗装备,2022,35(6):66-68.
[4]李薇,何雪冬,奉燕,等.解痉散瘀方结合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及对脑血流量、生活质量影响研究[J].四川中医,2023,41(4):131-135.
[5]陈立江,傅文俊.补肾通络方配合中医骨伤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名医,2022,(21):186-188.
[6]郭建萍.针刺、推拿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2023,43(1):141-145.
[7]彭友民.疏经通督推拿手法联合中药口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疗效[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2,22(24):21-23,38.
[8]陈广升,占桂平,吴彬彬.推拿联合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新中医,2022,54(21):203-206.
[9]郭迪,葛青叶.益气补肾、活血通络方联合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2022,42(7):1085-1090.
[10]田俊丽,杨一民,游爱萍,等.椎动脉型颈椎病经颈夹脊穴温针灸+手法治疗的临床价值分析[J].世界复合医学,2022,8(2):4-7.
[11]占欢腾,曾欢高,周容霞.补气活血法配合温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6):97-99.
[12]陈佳杰.温针灸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寒湿痹阻型)对颈椎功能的影响及疗效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21,13(13):30-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