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集束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

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集束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

3

2025-02-14 15:25:40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集束化护理可提高AMI患者护理满意度,改善心境状态评分,以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摘要】目的:观察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集束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12月该院收治的116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护理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心境状态[心境状态量表(POM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两组紧张、抑郁、疲劳、慌乱、愤怒等POM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精力、自尊感等POMS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4.83%(55/58),高于对照组的79.31%(46/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集束化护理可提高AMI患者护理满意度,改善心境状态评分,以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集束化护理;心境状态;护理满意度;并发症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主要表现为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或憋闷感,具有极高猝死率[1-2]。早诊早治可降低患者病死率,配合高效的护理方案能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常规护理多根据经验施护,形式、内容均较为单一,护理效果有限。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集束化护理是基于循证治疗及护理措施,优化护理服务,以提高护理质量[3]。本文观察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集束化护理在A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22年1—12月本院收治的116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经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确诊,符合《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中AMI相关诊断标准[4];意识清楚,可沟通交流;肝、肾功能正常。排除标准:先天性瓣膜病和风湿性心脏病;合并严重感染;视力、听力障碍。依据护理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8例。对照组男31例,女27例;年龄30~67岁,平均(48.69±9.08)岁;Killip心功能分级:Ⅰ级34例,Ⅱ级24级。观察组男30例,女28例;年龄31~65岁,平均(48.25±8.30)岁;Killip心功能分级:Ⅰ级32例,Ⅱ级26级。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入院后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检查,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并及时向医师报告异常。遵医嘱用药,严格观察用药效果。督促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充足睡眠,提供饮食及生活指导。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集束化护理。(1)组建护理小组。护士长为组长,组员为心脏外科、心脏内科、急救科、影像科医师各1名和护理人员5名。小组成员共同检索AMI集束化护理相关资料,结合临床经验讨论并制订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集束化护理方案。(2)护士准备。以讲座方式结合PPT对科室护士进行培训,2次/周,30~40 min/次,要求熟悉集束化护理流程,具备扎实的AMI护理知识和技术,全员需通过理论和实践考核合格方可上岗。(3)评估患者需求。入院后,护理人员遵医嘱第一时间评估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同时询问患者病史,记录既往史、合并症、目前服用药物、发病前活动状态等。掌握患者个性化需求的动态变化,并进行动态了解和记录。(4)疼痛护理。术后意识恢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患者疼痛程度,≥5分者及时遵医嘱给予镇痛药,<5分者采用音乐疗法、按摩等方式减少疼痛。每天评估1次,或在患者感受到疼痛明显时进行评估。(5)基础护理。饮食以低热量、低胆固醇、低脂饮食为主,严格控制每餐摄入的总热量。待病情稳定后,护理人员在床旁通过图文、视频等方式讲解AMI知识,包括疾病危险因素、急性发作时处理方法、健康生活管理等,期间鼓励患者积极提问,及时解决患者疑虑。排便干预:指导患者增加粗纤维食物的进食量,避免用力排便,增加患者腹部按摩等措施,每隔2 h按摩1次,15~20 min/次,必要时可在医师指导下应用导泄药物。病情监测:加强心电图、血压、呼吸、体温、出入量等监测,由2 h/次改为每45 min至1 h监测,发现异常及时汇报主治医师,遵医嘱处理。(6)心理护理。待患者意识清醒后,教导患者以呼吸法、注意力转移法、音乐疗法等调节自身不良情绪。向患者讲解治疗AMI的成功案例,提升其康复信心。叮嘱家属多关心、开导患者。


  两组均护理至出院。


  1.3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心境状态评分。应用心境状态量表(POMS)评估[5],包含紧张(24分)、抑郁(24分)、愤怒(28分)、慌乱(20分)、疲劳(20分)、精力(24分)、自尊感(20分)7个分量表,共40个条目,每个条目0~4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心境状态越差。(2)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3)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应用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SNS)评估[6],总分19~95分。其中满意(76~95分)、一般满意(57~75分)、不满意(38~56分)、非常不满意(19~37分)。护理满意度=(满意+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心境状态评分比较护理前,两组紧张、抑郁、疲劳、慌乱、自尊感、精力、愤怒等POM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紧张、抑郁、疲劳、慌乱、愤怒等POMS评分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精力、自尊感等POMS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17%,低于对照组的18.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4.83%(55/58),高于对照组的79.31%(46/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b13708bfc0a38d64040d5514a732579.png

  3讨论


  AMI进展快、病死率高,因此对患者实施及时的治疗和护理,对改善病情意义重大[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紧张、抑郁、疲劳、慌乱、愤怒等POMS评分低于对照组,精力、自尊感等POM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集束化护理在关注病情的同时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充分考虑情绪对患者疾病的影响,并加强对患者的心理辅导,同时还鼓励患者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陪伴,可有利于改善不良心境状态[8]。


  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集束化护理通过评估患者具体情况,提高护理方案的针对性,满足患者实际需求,通过疼痛护理、基础护理、心理护理等集束化措施,进行腹部按摩、排便干预、饮食指导等,可规避风险因素,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9-10]。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集束化护理通过心理关怀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并感受到医护人员的专业化及人性化服务,从而提高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集束化护理可提高AMI患者护理满意度,改善心境状态评分,以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参考文献


  [1]梁少梅,李晓妮.基于循证护理的健康教育对AMI PCI术后患者心理弹性及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J].贵州医药,2023,47(1):153-154.


  [2]苏瑾,杨巧红,李耀霞,等.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康复阶段恐惧疾病进展分型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23,58(4):406-413.


  [3]陈芳,郑萍萍,李龙倜.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精准护理服务模式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应用与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20):1877-1880.


  [4]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等.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1,20(1):6-13.


  [5]张海艳,张俊茹,孙佰玲,等.基于主题式的多元化心理干预对女性产后抑郁症患者抑郁程度、心境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21,18(27):154-157.


  [6]谭英,解玲玉,王江,等.个性化优质护理在PICC置管结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肿瘤预防与治疗,2023,36(1):53-57.


  [7]叶磊,贾峥,陈兰,等.胸痛中心一体化管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2,17(2):157-160.


  [8]黄飞鸿.表格式管理集束化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及预后的影响[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0,10(22):77-79.


  [9]李冰冰.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有效性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6):760-761.


  [10]段晶晶,张蕊,李雯.集束化护理策略联合风险护理管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17):3239-3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