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依帕司他胶囊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对糖尿病足患者血管弹性及炎性因子的影响论文

依帕司他胶囊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对糖尿病足患者血管弹性及炎性因子的影响论文

7

2025-02-14 14:08:36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糖尿病足患者给予依帕司他联合前列地尔方案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机体炎症状态,提升血管弹性,有较高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足患者采用依帕司他胶囊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的治疗效果,及其对患者血管弹性、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目的抽样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0月北大医疗淄博医院收治的80例糖尿病足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前列地尔注射液单药治疗,观察组采用依帕司他胶囊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血流动力学指标、炎症因子水平、临床症状积分和血管弹性程度。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36/40),高于对照组的70.00%(2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0,P<0.05)。治疗后,观察组搏动指数、血管内径、血流速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跛行、足部肿胀、足部疼痛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血管弹性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足患者给予依帕司他联合前列地尔方案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机体炎症状态,提升血管弹性,有较高应用价值。


  [关键词]依帕司他;前列地尔;糖尿病足;血管弹性;炎性因子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属于一种常见且症状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问题,该症状的发生会直接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主要疾病特征表现为糖尿病足溃疡深部组织受损等[1]。相关医学研究结果证实,我国糖尿病患者的DF发病率在20%左右,现有病例总数在1200万以上,若患者不能及时得到有效治疗,则可能增加截肢等不良预后风险,这不仅会威胁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也会对其家庭带来巨大经济负担,因而需加强疾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2]。同时,皮肤组织非酶糖基化反应、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患者也面临着一定的DF溃疡深部组织损伤风险,甚至诱发外周血管病变、神经系统病变、继发性感染等多种不良预后问题[3]。合并糖尿病足感染(diabetic foot infection,DFI)的患者,其治疗难度会明显加大,若创面长时间未愈合,则会诱发骨质破坏、骨髓炎等风险问题,甚至造成患者截肢等不良后果[4]。积极控制血糖、强化抗感染治疗为DF患者临床治疗的首要原则,在此基础上配合相应的局部治疗,虽然能够获得一定的效果,但受到糖代谢、血管、神经等病变无法彻底纠正等因素的影响,整体有效性有限[5]。因此,加强系统化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前列地尔和依帕司他均为临床常用的DF治疗药物类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临床上对于两种药物联合应用的研究和报道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分析DF患者采用依帕司他胶囊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的治疗效果,及其对患者血管弹性、炎性因子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目的抽样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0月北大医疗淄博医院收治的80例DF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42~78岁,平均(62.31±5.66)岁;病程1~6年,平均(3.77±1.12)年;DF Wagner分级:I级15例、Ⅱ级13例、Ⅲ级12例。观察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46~74岁,平均(61.84±5.59)岁,病程1~5年,平均(3.48±1.09)年;DFWagner分级:I级16例、Ⅱ级12例、Ⅲ级1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北大医疗淄博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220103)。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系统检查确定为DF,与《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6]、《糖尿病足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年更新)》[7]的有关标准相符合;②血管造影或是下肢血管彩超等影像学技术检查,确定存在下肢主干血管不完全狭窄问题;③DF Wagner分级在Ⅰ~Ⅲ级之间的受访者;④病例资料完整,配合研究的依从性良好;⑤受访者及家属均对研究目的和过程知情认可。


  排除标准:①处于妊娠期或是哺乳期的女性患者;②对研究相关药物有过敏表现的患者;③生命体征稳定性较差的DF患者,或是有其他并发症的患者;④并发血管危象、下肢动脉闭塞、肢端严重坏死或血管畸形问题者;⑤并发血液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甲状腺功能、精神系统疾病或是恶性肿瘤的患者;⑥病例资料缺失或是中途失访者。


  1.3方法


  全部研究对象入院后均对血脂、血压和血糖进行积极调节,结合临床经验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同时对创面分泌物组织进行采集并开展病原学检测,结合病原学检验结果选择敏感性抗菌药物,强化感染针对性治疗。患者入院3 d后均开展彻底清创处理,降低创面感染风险,在此基础上配合-10.6~-8.0 kPa恒定负压吸引以及负压吸引泡沫敷料创面封闭处理,创面恢复良好且符合植皮修复标准后,开展创面移植修复术治疗。


  对照组同时给予静脉滴注前列地尔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84565;规格:1mL∶5μg)治疗,10μg/次,1次/d,治疗1个月。观察组同时给予依帕司他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前列地尔用药方案同上,口服依帕司他胶囊(国药准字H20040840;规格:50 mg)治疗,50 mg/次,1次/d,治疗1个月。


  1.4观察指标


  ①治疗效果。治疗后,足背血运状态恢复正常,未见足部刺痛、麻木等表现,溃疡面完全愈合,可以判断为显效;足背血运状态逐步好转,足部刺痛、麻木等表现减轻,溃疡面缩小1/2以上,可以判断为有效;足背血运异常、足部刺痛、麻木等问题仍然明显,溃疡面未见缩小,可以判断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②血流动力学指标。治疗前及治疗后,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不同组别患者的搏动指数、血管内径、血流速度等指标进行检测分析[8]。


  ③炎症因子水平。治疗前及治疗后,受访者均采集5 mL空腹静脉血液标本,存放于无凝固剂的真空无菌管中,以3 000 r/min的速度进行15 min离心处理,随后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指标值进行检验,同时,借助免疫投射比浊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指标。


  ④临床症状积分。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评估两组患者跛行、足部肿胀、足部疼痛情况,分数0~3分,评分值与症状严重程度成正比[9]。


  ⑤血管弹性程度。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测定分析患者的血管弹性程度,指标检测结果与血管弹性程度成正比。


  1.5统计方法


  选择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经Shapiro-Wilk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血流动力学指标、炎症因子水平、临床症状积分、血管弹性程度)用(±s)表示,组间比较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行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治疗效果)用例数(n)和率(%)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36/40),高于对照组的70.00%(2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搏动指数、血管内径、血流速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hs-CRP、IL-6、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2.4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跛行、足部肿胀、足部疼痛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4。

  2.5两组患者血管弹性程度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血管弹性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讨论


  糖尿病为人体内分泌系统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患者早期普遍缺乏特异性症状,多为尿糖升高、血糖升高等病理性特征,且病程较长,随着疾病的发展恶化,患者也面临着较高的并发症风险。DF属于一种较为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问题,以足部感觉迟钝、刺痛、麻木为主要疾病特征,若患者血糖和临床症状控制不佳,则可能造成疾病的反复发作[10]。依帕司他片是一种比较有效且应用率较高的疾病防治药物类型,对于人体葡萄糖代谢能力的改善效果突出,且能够有效规避神经系统所受不良影响,降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然而,依帕司他片单一药物治疗虽然能够控制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无法规避其他复杂因素的影响,疾病根治可能性较低,因而需要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11]。


  前列地尔的核心成分为前列腺素E1,属于血管扩张剂的一种,能够达到改善微循环、血液高凝状态,避免血小板聚集、强化红细胞变形能力、抑制血管收缩状态、舒张血管平滑肌、提升神经元细胞内肌醇表达以及血管内膜血流量等作用,其对于人体心脑血管微循环系统的血液供给具有重要的影响性作用,是降低血栓形成和微循环障碍风险的关键,可显著减轻患者的免疫功能受损、机体炎症状态以及低氧血症风险[12]。依帕司他属于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的一种,其能够对红细胞内山梨醇聚集过程产生抑制作用,进而规避神经细胞功能所受山梨醇的不良影响,提升神经纤维再生能力,达到疾病的控制和治疗作用[13]。同时,依帕司他还能够降低多元醇的代谢活性,并减少纤维链接蛋白和Ⅳ型胶原的生成量,这也是预防纤维化的关键性因素,两种药物联合应用能够最大限度体现出IL-6的免疫应答作用,恢复人体造血和急性期反应功能,调节人体TNF-α表达。相关研究结果证实,上述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可以强化患者的足部远端神经营养支持,有利于创面的早期愈合[14]。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闫文彬[15]的研究结果证实,联合用药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治疗有效率为98.00%,高于对照组的92.00%(P<0.05),与本研究结果相符。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搏动指数、血管内径、血流速度指标数值都相对更高,hs-CRP、IL-6、TNF-α水平更低,跛行、足部肿胀、足部疼痛分值更低,血管弹性程度更高(P均<0.05)。由此可见,联合治疗方案的实施效果更加理想,分析原因在于,依帕司他作为一种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对于糖尿病所致的末梢神经功能异常问题可以起到积极的改善作用,进而提升中性粒细胞氧自由基活性,这也是患者自身抗感染能力提升的关键,另一方面,其还能够调节坐骨神经有髓神经血流速度和密度,纠正轴突流异常问题,强化自主神经功能与运动神经传导能力,与前列地尔联合治疗后,可以同时对DF、血管、神经等病理改变以及代谢产物堆积问题起到改善作用,有助于创面愈合与血管生成速度提高,进而提高患者的下肢动脉血流速度,巩固疾病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DF临床治疗中推行依帕司他联合前列地尔的方案,能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对于患者机体炎症状态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改善作用突出,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纠正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提升血管弹性,进而降低其他并发症和感染风险。但本研究仍然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在于研究所选病例数较少、观察和随访时间有限,因而对于相关影响因素的观察并不全面,所得结论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的大样本研究,从而为后续的临床治疗方案选择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赵敏,邱旭东,王金昌.依帕司他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分析[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24(1):84-87.


  [2]李媛.前列地尔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足感染的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J].糖尿病新世界,2023,26(7):172-175.


  [3]华磊.依帕司他联合前列地尔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炎症反应的影响[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3,23(1):16-19.


  [4]王亚军,杨磊.依帕司他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分析[J].系统医学,2023,8(3):103-106,131.


  [5]周千琦,张桠铭,王剑平.依帕司他联合前列地尔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眼底微循环及血清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J].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2023,21(3):13-16.


  [6]董晶莹,李婧波,韩春艳,等.前列地尔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足感染的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J].川北医学院学报,2022,37(1):71-74.


  [7]陈金荣.依帕司他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足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智慧健康,2022,8(25):161-164.


  [8]滕文荃.前列地尔+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效果分析[J].糖尿病天地,2023(7):71-72.


  [9]陈毅光,刘枘岢,李雯翀,等.前列地尔联合依帕司他治疗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及蛋白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21,18(5):56-59.


  [10]章婷,黄德斌,岳星,等.前列地尔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1,14(20):106-107.


  [11]雷刚.前列地尔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足患者的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1,33(3):33-35.


  [12]陈俊君,蔡丽敏,方冬梅.前列地尔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21,42(8):1929-1931.


  [13]操银针,胡淑芳.依帕司他联合前列地尔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J].海峡药学,2021,33(4):130-132.


  [14]张亮,张继春,庞子轩,等.负压吸引联合前列地尔及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足部溃疡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20,41(5):532-535.


  [15]闫文彬.依帕司他结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应用效果与药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J].黑龙江医学,2021,45(11):1199-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