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两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翼状胬肉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论文

两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翼状胬肉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论文

6

2025-02-08 13:43:02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目的综合分析两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翼状胬肉对患者泪膜稳定性的影响。方法目的抽样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9月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100例翼状胬肉患者(100眼)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应用翼状胬肉切除伴羊膜植片移植术)和研究组(应用翼状胬肉切除伴自体细胞移植术),各50例(50眼)。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术后并发症(术后感染、前房炎性反应、角膜水肿、干眼症)发生情况、术后创面愈合时间以及泪膜功能和屈光状态。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48/50),高于对

  [摘要]目的综合分析两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翼状胬肉对患者泪膜稳定性的影响。方法目的抽样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9月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100例翼状胬肉患者(100眼)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应用翼状胬肉切除伴羊膜植片移植术)和研究组(应用翼状胬肉切除伴自体细胞移植术),各50例(50眼)。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术后并发症(术后感染、前房炎性反应、角膜水肿、干眼症)发生情况、术后创面愈合时间以及泪膜功能和屈光状态。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48/50),高于对照组的82.00%(4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5,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术后创面愈合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两组泪膜功能和屈光状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研究组泪膜功能和屈光状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伴自体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患者更有效,术后创面愈合更快。

  [关键词]不同手术方法;翼状胬肉;泪膜稳定性

  临床研究表明,如果胬肉生长在患者角膜表面将导致其视力障碍,继而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目前,临床常用手术方法治疗翼状胬肉患者。翼状胬肉切除伴自体细胞移植术是治疗翼状胬肉患者的首选方法,可为病变区角膜缘提供健康的上皮,加速病变区域角膜缘功能恢复。有关资料显示,翼状胬肉切除伴羊膜植片移植术术后复发率高达25%。而对翼状胬肉患者采取翼状胬肉切除伴自体细胞移植术可改善患者的眼表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基于此,本研究旨在综合分析两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翼状胬肉对患者泪膜稳定性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目的抽样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9月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100例翼状胬肉患者(100眼)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50眼)。对照组男22例,女28例;年龄40~70岁,平均(55.45±7.73)岁。研究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41~67岁,平均(54.78±8.46)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临床资料完整者;经过临床综合检查确诊为翼状胬肉患者;患者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合并智力低下者;不耐受本次手术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

  1.3方法

  两组均开展翼状胬肉切除术:①在显微镜下对患者开展局部麻醉手术,术前3 d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国药准字H20103148;规格:5 mL∶24.4 mg,(以C18H20FN3O4计)],1~2滴/次。清洁患眼,术前滴入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国药准字J20100128;规格:20 mL∶80 mg)1~2滴,进行表面麻醉,注入利多卡因(国药准字H31021071;规格:20 mL∶0.4 g)结膜下注射进行局部浸润麻醉。②距离胬肉头部0.5 mm角膜上皮下向鼻侧推开分离胬肉头部至角膜缘,撕除覆盖角膜表面的翼状胬肉组织,再使用刀片刮除角膜表面残留的翼状胬肉组织。③剥离巩膜处翼状胬肉组织,分离球结膜之后清理病变组织,再及时进行止血处理。

  对照组在开展翼状胬肉切除术基础上开展羊膜植片移植术:①将提前准备好的生物羊膜平整覆盖于巩膜创面,适当修剪羊膜,使其充分贴合创面;②使用10-0缝线间断缝合羊膜植片与结膜,缝合切口;③涂抹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再进行加压包扎,按时换药。

  研究组在开展翼状胬肉切除术基础上联合应用自体干细胞移植术:①烧灼巩膜,再进行充分止血后将其作为移植床;②将术眼上方球结膜瓣角膜缘作为干细胞移植片(大于植床带,植皮上皮朝上);③对准结膜以及角膜,固定9~12针;④将植床球结膜牵拉至角膜缘,缝合1~2针;⑤涂抹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再进行加压包扎。

  1.4观察指标

  治疗总有效率。评价标准: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创面完全愈合;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创面基本愈合;无效:临床症状未消失、创面未愈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术后感染、前房炎性反应、角膜水肿、干眼症。

  术后创面愈合情况。包括结膜前房炎性反应角膜水肿退去时间、结膜伤后愈合时间。

  手术前后泪膜功能、屈光状态。(1)泪膜功能有关指标:①泪膜破裂时间;②基础泪液分泌试验;③眼表疾病指数(总分0~100分,轻度症状:≤20分;中度症状:>20~45分;重度症状:>45分);④角结膜荧光素染色(根据角膜表面的细胞染色程度评定:无染色:0分;轻度染色:1分;中度染色:2分;重度染色:3分;严重染色:4分)。(2)屈光状态(使用验光仪进行检测)有关指标:①裸眼视力;②角膜散光度;③角膜垂直曲度;④角膜水平曲度。

  1.5统计方法

  选择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经Shapiro-Wilk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术后创面愈合情况、手术前后泪膜功能、屈光状态)用(±s)表示,组间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行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治疗总有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用例数(n)和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48/50),高于对照组的82.00%(4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image.png

  2.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image.png

  2.3两组患者术后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研究组结膜前房炎性反应角膜水肿退去时间、结膜伤后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image.png

  2.4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泪膜功能和屈光状态比较

  手术前,两组泪膜功能和屈光状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手术后,研究组泪膜功能和屈光状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4、表5。

image.png

image.png

  3讨论

  翼状胬肉是一种慢性炎症类疾病,发病率高达6%。目前尚不完全明确翼状胬肉的发病机理,多数专家认为与环境因素和理化因素有关。研究显示,翼状胬肉患者的早期症状不明显(仅有轻度的异物感),病情逐渐进展后视力日益下降。基于此,必须积极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防止眼睛进一步受损。

  有关研究指出,翼状胬肉发生后将显著破坏患者泪膜的稳定性。术后角膜结膜上皮缺损会导致炎症反应,继而影响泪膜稳定性。目前,翼状胬肉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如翼状胬肉切除伴自体结膜移植术、翼状胬肉切除伴羊膜植片移植术)。本研究中,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48/50),高于对照组的82.00%(41/50)(P<0.05)。与相关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83%)高于对照组(81.25%)(P<0.05)一致。翼状胬肉切除伴羊膜植片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患者时存在以下优势:①抗瘢痕;②抗新生血管生成。虽然具有上述优势,但是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如术后复发率高、无法及时修复损伤的角膜干细胞。开展翼状胬肉切除伴自体细胞移植术时可减少机体排斥反应,加速角膜恢复。实施上述手术方法期间,需根据角膜缘的具体大小和具体形状予以制作,防止移植片面积过小或过大而导致手术失败。翼状胬肉切除伴自体细胞移植术可将健康的角膜缘组织移植至创面角膜边缘,为患眼提供健康的角膜缘干细胞,减少炎症刺激的改善其泪膜稳定性。有关研究指出,对翼状胬肉患者实施翼状胬肉切除伴自体细胞移植术期间需避免组织残留,防止相关并发症发生。翼状胬肉切除伴自体结膜移植术通过移植自体结膜瓣,提供杯状细胞,确保结膜湿润,稳定患者的泪膜功能。本研究样本研究量不足,后续需加大样本研究量验证翼状胬肉切除伴自体结膜移植术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翼状胬肉切除伴自体结膜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患者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泪膜功能和屈光状态,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梁宗宝,xxx,钟福炉.软性接触镜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滴眼液对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胬肉术后疗效对比[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23,57(4):280-284.

  [2]王敬娜.改良带蒂结膜瓣转位术联合手术切除治疗翼状胬肉患者对其泪膜功能及视力水平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21,33(10):131-132.

  [3]邓秋琼,荣德彦,阳桥生.伴发翼状胬肉的白内障手术研究进展[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22,44(6):476-480.

  [4]姬向东,刘文涛.自体结膜瓣移植联合手术切除对翼状胬肉患者泪膜功能稳定性及视力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22,29(8):1105-1106.

  [5]王彬,韩梅,邹莹,等.老年翼状胬肉患者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效果及对泪膜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14):3051-3053.

  [6]潘梦梦,伍海建.改良式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远近期疗效研究[J].浙江创伤外科,2023,28(9):1628-1631.

  [7]陈桂芬,杨建华,李明新.不同手术方案治疗白内障合并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J].川北医学院学报,2022,37(11):1467-1471.

  [8]肖芸.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联合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翼状胬肉患者的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2,34(14):79-82.

  [9]史先基,杨静.分析两种手术方式在原发性翼状胬肉手术中引起干眼症的临床效果[J/CD].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9(22):98-99.

  [10]刘超,倪治涛.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观察[J].健康必读,2023,12(11):36-37.

  [11]梁波,罗其,何佳丽,等.微创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治疗翼状胬肉的效果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2019,31(5):643-644,679.

  [12]刘晶晶.手术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后佩戴绷带镜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J].中国实用医药,2021,16(22):23-26.

  [13]刘宇,魏晓萍,闫思瑞.翼状胬肉手术治疗不同手术方法的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3):107-109.

  [14]韩嵩.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翼状胬肉的美容效果探讨[J].中国美容医学,2020,29(11):11-14.

  [15]刘丹.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1,21(99):33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