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胃息肉的临床、内镜特征和病理特点分析论文

胃息肉的临床、内镜特征和病理特点分析论文

7

2025-02-05 11:55:18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目的探究胃息肉的临床、内镜特征和病理特点,为临床胃息肉诊断提供理论参考,以提高胃息肉的治疗水平。方法纳入本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00例确诊的胃息肉患者各项临床资料,对其临床、内镜以及病理等特征进行深入分析。

  摘要:目的探究胃息肉的临床、内镜特征和病理特点,为临床胃息肉诊断提供理论参考,以提高胃息肉的治疗水平。方法纳入本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00例确诊的胃息肉患者各项临床资料,对其临床、内镜以及病理等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果息肉部位:胃体息肉25例(25.00%)、贲门息肉5例(5.00%)、胃底息肉50例(50.00%)、胃窦息肉18例(18.00%)、幽门息肉2例(2.00%)。病理类型:增生性息肉32例(32.00%)、胃底腺息肉60例(60.00%)、炎性息肉6例(6.00%)、腺瘤性息肉2例(2.00%)。息肉大小:息肉80例(80.00%)<1cm、息肉14例(14.00%)1~1.9cm、息肉6例(6.00%)≥2cm。其他情况:检出异型增生例6例(6.00%),其中发生在胃窦4例(4.00%),发生在胃体2例(2.00%)。结论针对胃息肉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对临床胃息肉的诊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有利于提高胃息肉的诊治水平。

  关键词:胃息肉;临床;内镜;病理;特征

  0引言

  胃息肉是指突出于胃黏膜表面的良性隆起性病变,一般不会引起不适症状或体征,大多数不会发生癌变,但随着病情不断恶化,极个别仍有癌变的可能性[1]。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方式和规律的不断变化,胃息肉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已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健康,早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2]。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加强对胃息肉的早期诊治。从目前临床诊治来看,尤其是在诊断环节,由于胃息肉多无明显症状,易出现误诊或漏诊的现象,导致后续的治疗环节出现问题。如何提高胃息肉诊断的准确性,指导活检,对胃息肉的诊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为此,本研究针对纳入的100例胃息肉患者,针对临床、内镜以及病理特征等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9年1月—2021年12月为时间段,分析期间本院收治的100例胃息肉临床资料。全部患者中:男、女各有28例、20例,年龄介于25~80岁,平均(56.24±2.33)岁。

  纳入标准:①有充足的胃内准备工作,胃黏膜不影响检查;②采用胃镜进行检查工作;③均为确诊患者。排除标准:①其他类型的胃肠疾病;②既往胃部手术史;③依从性差,不能积极配合检查,导致检查未完成;④已经发生恶性病变者。

  1.2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收集到的各项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内镜、病理等特征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在进行内镜检查时,均由同一组影像医师负责并完成,严格按照设备的操作要求进行操作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软件做数据统计,P<0.05提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灶部位与息肉大小关系

  息肉部位:胃体息肉25例(25.00%)、贲门息肉5例(5.00%)、胃底息肉50例(50.00%)、胃窦息肉18例(18.00%)、幽门息肉2例(2.00%)。病理类型:增生性息肉32例(32.00%)、胃底腺息肉60例(60.00%)、炎性息肉6例(6.00%)、腺瘤性息肉2例(2.00%)。息肉大小:息肉80例(80.00%)<1cm、息肉14例(14.00%)1~1.9cm、息肉6例(6.00%)≥2cm。其他情况:检出异型增生例6例(6.00%),其中发生在胃窦4例(4.00%),发生在胃体2例(2.00%)。见表1。

image.png

  2.2胃底腺息肉与性别关系

  全部100例患者中:女性54例(54.00%),其中胃底腺息肉40例(40.00%),非胃底腺息肉14例(14.00%);男性46例(46.00%),其中胃底腺息肉25例(25.00%),非胃底腺息肉21例(21.00%)。女性胃底腺息肉占比高于男性,非胃底腺息肉占比低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image.png

  2.3病理类型与病灶部位、大小关系

  病理类型不同的患者,在病灶部位、大小等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胃底腺息肉胃底特征明显,增生性息肉则胃窦特征明显;胃底腺息肉大多<1cm,增生性息肉大多≥1cm。见表3。

image.png

  3讨论

  胃息肉是由于胃黏膜固有腺体或黏膜下层发生增生,肥大而形成的隆起性病变。临床以胃痛为主要表现,可伴有腹胀,嗳气等症状,部分病人有反酸及胃灼热现象。胃息肉是临床常见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可发生于各年龄段群体,其中以中老年居多,男性和女性发病率无太大区别[4]。根据病理类型的不同,胃息肉可以分为胃底腺、增生性、炎性等息肉,至今胃息肉的发病原因和机制并不明确,但多数研究认为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遗传等因素有关,而饮食、作息不规律等是其主要的诱因[5]。内镜下对胃息肉进行治疗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胃息肉的临床、内镜特征和病理特点决定了其诊断及治疗方法,且不同患者在胃镜下的特征和病理特点不同,因此内镜下息肉诊断和特征观察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后续疾病诊治提供重要参考依据,越来越多的医生认识到在镜下直视下取活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检查手段且给予充分认可[6-7]。

  本研究对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胃息肉患者的病理较以往有较为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女性胃息肉患者,病理分型中胃底腺息肉变化更为明显,占比比较的高,年轻化趋势也越来越严重[8]。此次研究结果发现,息肉部位:胃体息肉25例(25.00%)、贲门息肉5例(5.00%)、胃底息肉50例(50.00%)、胃窦息肉18例(18.00%)、幽门息肉2例(2.00)。病理类型:增生性息肉32例(32.00%)、胃底腺息肉60例(60.00%)、炎性息肉6例(6.00%)、腺瘤性息肉2例(2.00%)。息肉大小:息肉80例(80.00%)<1cm、息肉14例(14.00%)1~1.9cm、息肉6例(6.00%)≥2cm。

  有研究表明[9-10],高胃泌素血症发生后,会增加腺瘤的发生可能性,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极有可能伴发异型增生性息肉,而这与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有着较大的联系。因此,临床在进行治疗时,特别在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的时候,要注意给药的持续时间和给药的剂量,减少诱发胃息肉[11-12]。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增生性息肉、腺瘤腺息肉的占比相对较低,但是也不能持有肯定的态度,因为在进行内镜检查时,会受到检查的规范性影响,同时相关指导性文件可能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此从上述方面来讲,评估的准确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另在本研究中,增生性息肉患者的发病部位主要集中在贲门、胃窦等,而胃底腺息肉的发病部位多在胃体、胃底。从发病部位的大小来看,直径多在1cm以下,尤其是胃底腺息肉患者,普遍不足1cm。息肉直径在2cm以上的患者,多见于发病部位在胃窦、胃体的增生性息肉患者。从上述对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的分析来看,不同的胃息肉患者之间,临床、内镜、病理等特征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提升胃息肉诊断的精确度方面,加强对内镜特征的分析显得尤为关键。在进行胃镜检查时,为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下几点问题需要被特别关注和重视:①观察胃黏膜表面有无溃疡灶;②观察黏膜下组织结构是否正常(如充血水肿及出血);③判断病变范围大小及其与周围脏器毗邻关系;④根据临床表现作出定性或定位诊断。在进行病理学研究时要重点关注下面几点:①确定其发病机制;②明确病因,制定相应的预防对策;③了解疾病发展过程中炎症反映情况。最后对确诊病灶实施手术切除要求以下几点:①掌握好适应证、禁忌证;②选择合理术式并做好术前准备工作;③注意术后护理及并发症的处理,如果是药物疗法,则要选用有效且安全的抗感染药物,必要时加用免疫抑制剂。

  综上所述,针对胃息肉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对临床胃息肉的诊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有利于提高胃息肉的诊治水平。因此,临床对于胃息肉的诊治,要从临床、内镜、病理等各方面特征入手和分析,掌握上述各方面特点,从而为诊治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真正减少误诊、漏诊等现象的出现,降低癌变率,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J P et e r so n,Ho n g I,D e pa l ma R.S 2 17 4 Treatment of Hyperplastic Gastric Polyps With Band Ligation for Transfusion Dependent Iron Deficiency Anemia[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20,115(1):S1148-S1149.

  [2]Tsuruta Y,Furuta Y,Naoe H,et al.Multiple Gastric Polyps Improved After Treatment for Ulcerative Colitis[J].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2020,26(11):1410-1416.

  [3]夏满奎,贾婷婷,邹晓平.常见上皮来源胃息肉的临床病理特征与内镜管理[J].中国临床研究,2018,31(5):698-700.

  [4]蒋丽丽,任勇,高娟.961例胃息肉内镜及病理特点分析[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20,34(7):464-466.

  [5]Chasset F,Fayand A,Moguelet P,et al.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dermatological features of Deficiency of Adenosine Deaminase 2:Multicenter 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2020,83(6):1023-1028.

  [6]陈彬.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胃息肉的临床效果分析[J].智慧健康,2021,7(14):80-82.

  [7]周郁芬,罗芳秀,朱时燕,等.2554例胃息肉病理类型与临床特征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9,28(12):1379-1384.

  [8]Mankaney G N,Cruise M,Sarvepalli S,et al.Surveillance for pathology associated with cancer on endoscopy(SPACE):criteria to identify highrisk gastric polyps in familial adenomato us polyposis[J].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2020,92(3):2038-2045.

  [9]Polese L,Raja C L,Fasolato S et al.Endoscopic diode laser therapy for gastric hyperplastic polyps in cirrhotic patients[J].Lasers in Medical Science,2020,15(41):562-568.

  [10]刘静,余海.胃息肉的病理流行病学特点及其病情进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20,28(11):832-836.

  [11]胡文聪,周顺军,王建国,等.近15年1566例胃息肉临床流行病学分析[J].肿瘤预防与治疗,2019,32(6):524-527.

  [12]Matsushita,Nakamura,Tanaka,et al.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B-cell non-Hodgkin lymphomas lacking the surface expression of immunoglobulin light chains[J].Clinical chemistry and laboratory medicine:CCLM,2012,50(9):1665-1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