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早期肠内营养对肝胆外科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分析论文

早期肠内营养对肝胆外科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分析论文

7

2025-01-13 16:22:29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目的:分析早期肠内营养对于肝胆外科术后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2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收的肝胆外科治疗的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摸球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1例。

  【摘要】目的:分析早期肠内营养对于肝胆外科术后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2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收的肝胆外科治疗的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摸球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术后营养支持,观察组给予早期的肠内营养支持,分析干预后的临床效果、营养指标、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6%,对照组为85.37%,得出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营养指标预后营养指数(PNI)、前白蛋白(PA)、血清白蛋白(ALB)指标改善程度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胃肠功能恢复方面,观察组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进食时间和住院用时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的PNI、PA、ALB营养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胆外科术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干预,能促进患者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改善营养状态,干预效果安全可靠。

  【关键词】早期肠内营养;肝胆外科术;胃肠功能恢复;临床效果
  肝胆外科术主要用于治疗肝脏疾病或胆道系统的疾病,包括胆囊结石、胆囊炎、胆囊肿瘤、转移性肝癌等疾病,早期的治疗是改善肝脏疾病预后质量的主要因素。肝胆在机体主要分泌胆汁、解毒、代谢等作用,维持激素和维生素的代谢。肝胆外科术作为一种有创治疗手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患者的内分泌和消化功能,术后容易出现代谢紊乱、胆汁分泌减少、胃肠道吸收异常等情况,需要给予合理的营养干预,安全渡过危险,稳定的进入到恢复阶段,预防相关并发症[1]。肠内营养支持是经胃肠道为患者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和其他营养素的一种方式,用来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需求状态。近年来许多的研究报道[2-3],在早期肠内营养能加速术后恢复、促进胃肠道功能积极恢复、缩减住院时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作为多数腹部外科术后的营养首选干预方式。基于此,本研究在肝胆外科术的治疗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措施,分析干预后的胃肠功能恢复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3月—2023年2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收的肝胆外科治疗的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摸球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1例。纳入标准:(1)临床资料无缺失,均已符合肝胆外科术的手术指征;(2)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本研究;(3)本研究经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排除标准:(1)造血功能障碍;(2)对研究所用的营养支持方式存在禁忌;(3)认知功能障碍,依从性极差,无法配合治疗者;(4)存在严重的精神疾病。对照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38~68岁,平均年龄(58.47±5.82)岁;其中胆总管切口取石术12例,肝脏切除术9例,肝脓肿穿刺引流术11例,其他9例。观察组男26例,女15例;年龄35~69岁,平均年龄(58.41±5.77)岁;胆总管切口取石术15例,肝脏切除术11例,肝脓肿穿刺引流5例,其他1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术后营养支持。把握肠内营养支持的时机,术后禁食6 h左右预防胃肠功能紊乱,等待患者胃肠道蠕动、肛门排气或经口胃肠饮食,以低脂、低蛋白流质饮食为主,少食多餐,1 d可5~6餐,期间注意为患者补足水分。根据患者的胃肠蠕动能力和创口恢复程度,必要时可提供白普利、氨基酸型等肠内营养制剂,减少胰液分泌量,日均脂肪摄入低于50 g。

  观察组进行术后早期的肠内营养支持。术前可服用碳水化合物提高机体对胰岛素敏感度,建议术前6 h禁食,2 h禁饮,麻醉前的2 h可口服12.5%碳水化合物。在术后的当前为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手术创伤较轻的患者在术后当前可给予清淡的流质饮食、碳水化合物为主,及时补充蛋白质和低脂的饮食。评估后患者无潜在并发症可从清淡流质逐渐过渡到低渣(不含有纤维流体食物)、无渣的饮食。在术后的24 h内鼓励患者可尽早的下床运动,定时按摩腹部促进胃肠道功能蠕动。对于体质较弱、进食受限的患者可在术后1~2 d配置流置医用配方,如短肽、全营养素等。期间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变化情况,做好相关并发症的处理及预防措施,一旦出现异常情况需及时告知医师进行对应处理。为了确保患者卧床期间的呼吸顺通,可将患者床头抬高30。。

  1.3观察指标

  1.3.1临床效果。记录两组在营养支持一周后的临床效果,分为显效、好转和无效三个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肛门排气功能正常,在术后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各项检测指标已恢复正常。好转:肛门排气功能和主诉正常有得以好转,无并发症或存在较轻的并发症但得到及时的处理未影响营养支持,体征指标能得到明显的改善。无效:不符合以上标准,胃肠道肛门的排气功能情况恢复不佳,或存在明显的术后并发症。总有效率=(显效+好转)/总例数×100%。

  1.3.2营养指标。抽取空腹状态下的3 mL静脉血离心处理后使用人体测量和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预后营养指数(PNI)、前后蛋白(PA)、血清白蛋白(ALB)的变化情况检测。

  1.3.3胃肠道恢复情况记录患者经过干预后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的总临床有效率更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image.png

  2.2两组营养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营养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营养状态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观察组的PA、ALB水平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PNI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首次肛门排气、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肝胆是人体重要的新陈代谢器官,具有分泌蛋白质、贮存肝糖等作用,但在肝胆外科手术治疗中,胃肠道功能紊乱是较为高发的并发症之一。作为一种有创术式,在肝胆术后患者的肝功能会因损伤和患者的耐受会存在不同程度的降低,因麻醉影响、器官空气暴露、手术器械牵拉等,加上患者需在术后维持较长时间的卧床静养状态,胆汁的分泌随之减少,容易形成脂肪代谢紊乱、消化吸收异常、胃肠道系统紊乱等情况[4-5]。除此之外,在肝胆术后患者会出现暂时性或者永久性胆汁外露而引起水电解质丢失、胆盐损伤,若出现肝内或者腹腔感染的情况,会影响到营养素在肠内的吸收,增加患者的负担及消耗。这种肝功能受损、代谢紊乱的状态一般会在术后的当天就会出现变化,且在术后的5~7 d能达到高峰。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则会增加贫血、骨质疏松、感染、消化障碍、创伤恢复速度慢等不良情况,给患者的生理、心理等方面均带来严重的影响[6]。术后患者的胃肠功能虽然会恢复,但随之而来的并发症发生隐患也会提高,容易降低整体手术疗效。术后患者因对手术的耐受能力、机体疼痛、身体的高代谢状态、胃肠道吸收障碍等多种原因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而营养不良状态会加强免疫功能受损、伤口延迟愈合、肌肉无力、小肠结构改变、延迟住院时间等情况。营养作为促进患者术后组织修复、维护正常生理功能状态等的重要物质,而肝脏作为人体维持新陈代谢的重要器官,可以通过满足营养供应来维持器官、组织的功能,以此达到促进合成代谢、帮助机体尽快恢复、调理胃肠道紊乱代谢状态的目的。肠内营养相比于肠外营养手段,经过胃肠方式其营养吸收会更为方便彻底,且能够保护屏障功能和肠黏膜的结构完整。在术后营养支持的时机选择中,有相关研究[7]表示,胃移动运动的符合波可以为胃肠动力恢复的判断方式之一,通过胃肠营养支持来改善患者胃移动运动符合波的收缩情况,加速胃移动运动符合波的传导速度来发挥胃肠功能的恢复。

  近年来,有诸多研究[8-9]表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干预方式在外科术后有较为良好的经济价值,且对患者的不适刺激,能通过促进胃移动运动符合波的传导速度开加速其的收缩,以此达到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目的。在叶国德[10]对96例进行肝胆外科手术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干预研究,和常规营养支持组比较,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在改善ALB、PA营养指标的效果上具有更显著的作用,且不会发生更多的并发症,能促进患者术后的胃肠功能恢复有积极的作用。本研究表示,在改善患者术后的胃肠功能恢复方面,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明显促进患者术后伤口的恢复,纠正胃肠道功能的紊乱状态,维持正常的营养吸收,确保机体的营养健康供应,整体效果确切。可以分析和常规营养支持组相比,早期的肠内营养支持能帮助患者术后尽快的恢复胃肠功能和胃肠形态,纠正病理状态,确保肠黏膜细胞结构的完整性,更早的抑制肠道菌群的失控状态,减轻代谢紊乱状态期间毒素的形成[11-12]。且在改善患者胃肠功能的同时不能引起患者的不适状态,不会造成明显的腹部不适、胃储留等相关并发症,表明了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用于肝胆外科术的安全及可行性。在此次对患者的肠内营养干预期间,通过早期的提供营养支持来保障小肠功能和黏膜结构正常方面具有积极意义,能减少胃肠菌群易位或者黏膜萎缩等不良情况,术后胃功能可在1~2 d逐渐恢复,大肠功能在3~5 d恢复,消化吸收功能和小肠蠕动能在术后的1 d内恢复,所以采用早期肠内营养干预符合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特点,在术后的24 h之内进行,进一步帮助胃肠激素分泌和消化液分泌,帮助胃肠的蠕动。这种营养支持的方式也接近于患者的生理模式,利于肠腔营养吸收和肠道功能启动[13]。

  综上所述,在肝胆外科术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增强营养改善效果,促进患者的肛门排气、肠鸣音恢复,缩短住院时间,营养干预方式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崔婷婷.肝胆外科患者术后实施肠内营养的护理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21,35(10):116-119.

  [2]徐新强,赖小易,杨四清,等.早期肠内营养对肝胆外科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18):230-232.

  [3]蔡立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肝胆疾病患者胃肠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哈尔滨医药,2021,41(5):127-128.

  [4]谢期玲,王玮璟,李琰,等.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对肝胆疾病患者外科手术治疗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效果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27):186-188.

  [5]何碧莲,陈祥莺,林丽春,等.早期肠内营养在肝胆外科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中的价值[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1,12(6):51-53.

  [6]刘新慧.肝胆疾病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后早期肠内营养对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8,29(2):296-298.

  [7]邹子振.早期肠内营养对肝胆外科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34):72-73.

  [8]袁彩虹.早期肠内营养对肝胆疾病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1,6(19):93-95.

  [9]吕佳,袁玲,卞丽娟,等.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肝胆胰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临床研究,2019,32(1):93-96.

  [10]叶国德.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对肝胆疾病患者外科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效果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26):273-274.

  [11]夏伟芬,张坤,谭炜.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肝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和营养状态的影响[J].浙江医学,2023,45(9):955-958.

  [12]李馨.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联合整体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22,28(3):186-189.

  [13]江超,周垚莹,舒昱,等.胰十二指肠手术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耐受性及相关因素分析[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23,21(5):41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