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辅助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诊脑卒中的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论文

2025-01-11 11:51:59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目的研究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脑卒中患者的效果以及对其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丰县中医医院急诊科接诊的86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n=43)实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n=43)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FuglMeyer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临床治疗效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
[摘要]目的研究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脑卒中患者的效果以及对其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丰县中医医院急诊科接诊的86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n=43)实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n=43)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FuglMeyer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临床治疗效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FuglMeyer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凝血功能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5%(41/43)高于对照组81.40%(3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4,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通过丁苯酞辅助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可有效改善其神经功能,提高治疗效率。
[关键词]丁苯酞;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脑卒中;神经功能
脑卒中属于现代临床中的常发性脑血管疾病,该疾病的致残率较高,患病后,大多数患者的劳动能力会逐渐丧失,且颅内动脉闭塞率较高,如果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则会使患者的缺血性区域的脑组织发生无法逆转的坏死反应。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需要将其颅内闭塞的动脉及时解除,使其脑血流量逐渐恢复正常,降低神经功能的损伤率。静脉药物溶栓属于脑卒中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法,该技术主要包括动脉以及静脉溶栓,静脉溶栓的应用比较广泛,应用静脉药物溶栓治疗期间,主要是将溶栓药物通过静脉推注溶解血栓,使发生闭塞的脑部血管再次畅通,并可逐渐恢复患者的缺血半暗带的脑组织灌注量,将患者的神经功能逐渐恢复至正常状态。丁苯酞的应用,可缓解患者脑组织的缺氧程度以及缺血程度。本研究旨在分析丁苯酞辅助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丰县中医医院急诊科接诊的86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22例;年龄55~79岁,平均(67.35±3.68)岁;发病位置:基底节19例,额叶15例,小脑9例。观察组中男19例,女24例;年龄54~80岁,平均(67.82±3.53)岁;发病位置:基底节17例,额叶16例,小脑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丰县中医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2021002)。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通过影像学等技术综合诊断后确诊为脑卒中;②临床中的相关资料具有完整性;③关于本研究中应用的药物,均未产生过敏史情况。
排除标准:①存在精神病者;②治疗依从性不佳者;③伴恶性肿瘤者;④免疫系统功能异常者;⑤存在传染性疾病者。
1.3方法
两组正式治疗前,均需要采取常规治疗,即对患者的各项生化指标进行调节,对患者实施脱水治疗以及保护脑神经组织治疗。
对照组:采用注射用阿替普酶(国药准字SJ20160055;规格:50 mg)静脉溶栓治疗:给予患者的药物剂量为0.9 mg/kg,首先静脉推注1 min,余下的药物,需要在1 h内注射完毕。
观察组:应用阿替普酶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软胶囊(国药准字H20050299;规格:0.1 g)口服治疗,3次/d,0.2 g/次。阿替普酶的应用方法和对照组一致。
两组患者需要持续治疗14 d。
1.4观察指标
①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范围0~42分,分值越高,神经受损越严重。Fugl⁃Meyer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5]:分值为0~100分,分值越高,运动障碍越轻微。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 Index,BI):分值为0~100分,分值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高。Berg平衡量表评分(Berg Balance Scale,BBS):满分56分,分值越高,患者平衡能力越高。
②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
③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聚集率、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
④临床总有效率。显效:NIHSS评分下降90%,且凝血功能指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降至正常范围。有效:NIHSS评分下降60%~<90%,且凝血功能指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NIHSS、FMA、BI、BBS评分,凝血指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为计量资料经Shapiro-Wilk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以(±s)表示,组间比较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行配对t检验;治疗总有效率为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率(%)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FMA、BI、BBS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FMA、BI、B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FMA、BI、BBS评分均得到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PT、APPT、FIB、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凝血指标有差异,观察组PT、APPT、FIB、T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均降低,且观察组的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聚集率、血浆黏度等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2.4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5%,高于对照组的8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脑卒中的发病率较高,其类型较多,其中比较常见的四种类型包括:血栓脑卒中、栓塞脑卒中、腔隙脑卒中、多发脑卒中。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各大医院一般会采取静脉溶栓疗法进行治疗,使患者的脑部血液循环功能逐渐恢复,修复患者损伤的神经。在静脉溶栓过程中,一般会采取阿替普酶实施治疗,该药物可以促使血栓向纤溶酶转化,并可将血栓有效溶解。但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期间,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容易破坏患者的血脑屏障功能,故通过静脉药物溶栓进行治疗,可能会使患者的出血风险增加。丁苯酞属于脑卒中患者的常用药物,该药物可以分为胶囊制剂和注射液制剂,该药物应用以后,能够使毛细血管的再生能力提升,并可形成侧支循环,使患者的线粒体功能明显改善,对于脑细胞可以起到营养作用,并可发挥良好的血小板聚集抵抗作用。丁苯酞除了能够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还可对多种脑血管疾病患者起到有效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5.35%高于对照组81.40%。吕虎等研究中治疗组总有效率98.0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35%,与本文结果一致。其主要原因在于:阿替普酶通过静脉溶栓治疗,能够将血管中的血栓快速溶解,将大脑的血液供应恢复至正常状态,丁苯酞的应用,能够对因脑卒中损伤脑的多种病理环节进一步阻断,发挥良好的抗脑缺血效果,将患者的脑能量代谢以及缺血区域的微循环进一步改善,进而降低患者的脑水肿程度,同时,该药物可以预防形成血栓以及血小板聚集情况。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优于对照组,其原因在于:丁苯酞能够提升患者的血管内皮中的前列环素以及一氧化氮水平,使脑组织中的炎症反应程度明显降低,进而有效控制神经细胞的凋亡速度。除此之外,该药物在应用以后,能够加快患者脑缺血区域毛细血管的生成速度进,形成侧支循环,进而使患者脑部缺血区域的血流量明显提升。除此之外,两种药物联合治疗,对于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机制还包括以下几点:①该措施可使患者各项血脂水平得到明显调节,使其胆固醇梯度降低,从而使斑块中的脂质有效清除;②对转化生长因子β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合成量产生抑制作用,进而避免过度增殖患者的血管平滑肌细胞;③促进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发生逆向转运,其能够充分结合动脉内膜上的受体,进而使游离的胆固醇通过血管壁,在肝脏发生降解;④对炎性因子水平产生抑制作用,降低炎症反应程度。值得注意的是,餐后服用丁苯酞能够对药物吸收效率产生影响,故需要在餐前服用丁苯酞,且如果患者的肝肾功能发生损伤,在应用丁苯酞治疗时,需要谨慎,在给药后,需要对患者的转氨酶水平进行关注,避免产生意外事件。
综上所述,脑卒中患者通过丁苯酞辅助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可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治疗效率。
[参考文献]:
[1]宋灵芝.葛酮通络胶囊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J].系统医学,2022,7(9):125-128.
[2]张妤,王迎.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再通后灌注损伤效果[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32(24):98-101.
[3]张乐石,李仕林,韩楠楠,等.不同剂量阿替普酶对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贵州医药,2022,46(12):1928-1930.
[4]李研.丁苯酞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轻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2,16(24):95-98.
[5]Kumar A,Schmeler MR,Karmarkar AM,et al.Test-retest reliability of the functional mobility assessment(FMA):a pilot study[J].Disabil Rehabil Assist Technol,2013,8(3):213-219.
[6]李波,张婷,周遥,等.尤瑞克林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2,32(24):74-78.
[7]侯林利,金贵梁,丁笔拓.火龙罐联合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炎性反应和神经功能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2022,44(12):29-31.
[8]郑红亮.己酮可可碱注射液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BNP、IGF-1水平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22,17(26):52-55.
[9]朱丽霞,高健,柳桂红,等.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丁苯酞对血管内治疗前循环脑梗塞开通良好患者脑保护的疗效[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22,25(6):629-633.
[10]孙海燕,王云成,田晶.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及对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2,42(22):5435-5438.
[11]周江兄,李雅,陈礼梅.阿替普酶和尤瑞克林联合低分子肝素对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分析[J].中国处方药,2022,20(11):114-116.
[12]吕虎,范从华,王晓伟.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贵阳医学院学报,2020,45(12):1484-1488.
[13]陈志志,江飞飞,杨铭,等.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阿司匹林+阿替普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22,32(21):2655-2657,2661.
[14]李鹏程.阿替普酶动脉溶栓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发病时间6 h内急性脑梗死55例分析[J].药品评价,2022,19(21):1332-1335.
[15]沈新秀,吴艳艳,盛玲凤.谷红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2,15(30):19-2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