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联合耳穴压豆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的临床应用与效果评估研究论文

2025-01-11 11:39:15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目的评估电针联合耳穴压豆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3年1月—2024年4月江苏省中医院收治的100例行剖宫产术产妇的临床资料,以不同术后处理方式分为两组,每组50例,常规组接受常规术后处理,中医组则在常规处理基础上加用电针联合耳穴压豆,对比两组疗效。结果中医组的疼痛水平低于常规组,应激指标水平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医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0%(3/50),低于常规组的20.00%(1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2,P<0.
[摘要]目的评估电针联合耳穴压豆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3年1月—2024年4月江苏省中医院收治的100例行剖宫产术产妇的临床资料,以不同术后处理方式分为两组,每组50例,常规组接受常规术后处理,中医组则在常规处理基础上加用电针联合耳穴压豆,对比两组疗效。结果中医组的疼痛水平低于常规组,应激指标水平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医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0%(3/50),低于常规组的20.00%(1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2,P<0.05)。结论电针联合耳穴压豆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不仅能降低术后疼痛,还能减少生理应激反应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关键词]剖宫产;术后镇痛;电针;耳穴压豆
剖宫产术作为现代产科的重要手术,其术后镇痛已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术后急性疼痛若控制不佳,会转为慢性疼痛,不仅延缓产妇的术后康复,影响其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等。因此,剖宫产术后镇痛方法的探寻显得至关重要,而中医传统疗法的融入为剖宫产术后镇痛带来新的选择。电针融合传统针灸理论与现代电刺激技术,通过电流刺激特定穴位,以调和气血、舒通经络,实现镇痛效果;耳穴压豆则是利用耳部与全身脏腑经络的密切联系,通过压迫耳廓上的特定穴位,以调整脏腑功能,缓解疼痛。这两种方法均具有非药物、不良反应小的特点,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本研究旨在探讨电针联合耳穴压豆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的临床应用与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23年1月—2024年4月江苏省中医院收治的100例行剖宫产术产妇的临床资料,以不同术后处理方式分为两组,每组50例,常规组接受常规术后处理,中医组则在常规处理基础上加用电针联合耳穴压豆。常规组中初产妇31例,经产妇19例;年龄22~34岁,平均(27.37±3.41)岁;体重指数26.51~33.24 kg/m2,平均(29.45±2.27)kg/m2。中医组中初产妇35例,经产妇15例;年龄21~35岁,平均(27.55±3.31)岁;体重指数26.39~34.28 kg/m2,平均(29.31±2.10)kg/m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接受剖宫产手术;无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无电针和耳穴压豆治疗的禁忌证。
排除标准:术中或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者;术前已存在慢性疼痛或其他疼痛性疾病者;无法配合完成研究或中途退出者。
1.3方法
常规组接受常规术后处理。按照医嘱使用术后自控镇痛泵,每100 mL镇痛液中含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03688,规格:10 mL∶0.5 mg(按C22H28N2O计)]0.5 mg、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国药准字H20233822,规格:10 mL∶100 mg)100 mg,以2 mL/h匀速进行硬膜外给药,维持48 h。
中医组在常规处理基础上加用电针联合耳穴压豆。(1)耳穴压豆疗法:①选穴:术前30 min,选择耳部的降压沟穴、神门穴、心穴、肾穴、耳尖穴和肝穴作为治疗穴位。②消毒与操作:使用医用酒精对选定的穴位皮肤表面进行消毒处理,然后将王不留行籽粘贴在相应的穴位上。③刺激反应:对粘贴王不留行籽的穴位进行按压,同时询问产妇的感受,直到产妇感觉到微胀痛、发热或酥麻感为止。(2)电针疗法:①治疗前准备:嘱咐患者排空小便,为电针治疗做准备。确定治疗穴位,包括腹部穴位如大赫、中注、气海、关元、中极、曲骨、子宫,以及四肢穴位如合谷、血海、三阴交、足三里。②治疗操作:患者仰卧位,确保舒适与安全。对施术者的双手及患者穴位局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选用0.35 mm×40 mm的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腹部穴位针刺方法:直刺15~20 mm深度,得气后(即患者感到酸、麻、胀等针感)采用捻转法平补平泻手法,力求针感向会阴部传导,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四肢部穴位针刺方法:直刺15~20 mm,得气后使用提插法平补平泻,以使针感向躯干传导为佳。③电针治疗应用。所有穴位针刺得气后,连接G6805-Ⅰ型电针仪。设定为以下组合:气海与关元、中极与曲骨、双侧子宫、双侧大赫、同侧合谷与三阴交、以及同侧血海与足三里。腹部穴位左侧针柄接正极,右侧接负极;四肢同侧上位穴接正极,下位穴接负极。选择疏密波,并根据患者的耐受度调整电刺激强度。④治疗周期与频次:电针治疗1次/d,50 min/次,连续治疗2 d。
1.4观察指标
疼痛水平。于术后即刻及术后12、24、48 h进行评定,应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评分0~10分,评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强烈。
应激指标水平。于术前和术后48 h评估,采集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2 mL,以3 000 r/min离心20 min,收集上清液,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
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眩晕、恶心呕吐、心律失常、嗜睡、腹胀。
1.5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经Shapiro-Wilk检验,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数据(疼痛水平、应激指标水平)用(±s)表示,组间比较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行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不良反应发生率)以例数(n)和率(%)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疼痛水平比较
治疗后,中医组的疼痛水平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应激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后,中医组的应激指标水平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中医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术后疼痛是剖宫产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产妇的术后恢复和生活质量。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本研究采用电针联合耳穴压豆的方法对剖宫产术后产妇进行镇痛治疗,结果显示,中医组术后12 h的VAS(2.13±0.22)分、术后24 h的VAS(2.53±0.17)分、术后48 h的VAS(3.11±0.34)分均低于常规组(P均<0.05),与张俊繁等的研究结果“研究组术后24 h、48 h的疼痛评分分别为(27.84±5.19)分、(14.49±4.41)分,均低于对照组的(32.02±5.42)分、(18.07±4.76)分(P均<0.05)”一致,证实电针联合耳穴压豆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的有效性。电针作为一种现代针灸技术,通过电流刺激穴位能够模拟人工针灸的效果,且刺激更为持续和稳定。电针可以刺激神经系统释放内源性阿片肽等物质,从而产生镇痛作用。同时电针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局部炎症的消散,有助于减轻术后疼痛和肿胀。耳穴压豆属于中医传统疗法,通过刺激耳部穴位以调节身体机能。耳部穴位与全身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从而达到镇痛的目的。
中医组的应激指标水平也明显优于常规组(P均<0.05),意味着电针联合耳穴压豆不仅能够缓解疼痛,还能有效降低机体的应激反应。电针和耳穴压豆可以刺激机体内源性抗氧化物质的产生,如SOD和GSH-Px,这两种酶都是体内重要的抗氧化剂,能够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这种方法还减少了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的生成,MDA是氧化应激的标志物,其减少意味着机体受到的氧化压力降低。此外,本研究还发现中医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表明电针联合耳穴压豆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具有更高的安全性,相较于药物治疗,中医方法的不良反应更小。
综上所述,电针联合耳穴压豆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不仅能够降低术后疼痛水平,还能减少应激反应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张俊繁,刘碧波,何依红,等.耳穴压豆联合穴位敷贴在剖宫产妇术后抗焦虑及镇痛中的效果观察[J/CD].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3,10(33):12-14.
[2]孔熠,刘晓玲.灵龟八法电针联合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效应的临床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23,42(2):48-50.
[3]孙东娃,吴帅,殷丽,等.耳穴压豆与经络穴位按摩联合硬膜外麻醉对产妇镇痛效果及产程的影响[J].潍坊医学院学报,2022,44(6):424-426.
[4]彭亚文.穴位电针针刺镇痛在自然分娩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2,15(29):174-176.
[5]程中贵,孙杨,叶玲玲,等.电针三阴交加合谷穴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及机制研究[J].江西医药,2022,57(9):1091-1093.
[6]陈亮,秦泽,赵海峰,等.耳穴压豆法联合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儿茶酚胺水平的影响[J].河北医药,2021,43(9):1343-1346.
[7]李亚琼.穴位按摩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初产妇分娩疼痛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20,35(13):2047-2049.
[8]李茂军,王键,未彬秀,等.潜伏期电针镇痛在硬膜外分娩镇痛中的作用与安全性研究[J].针刺研究,2020,45(4):325-329.
[9]李茂军,未彬秀,邓秋霞,等.潜伏期电针镇痛对分娩产妇应激及硬膜外镇痛效果的影响[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0,22(4):1292-1298.
[10]宋艳,高倩.耳穴压豆联合穴位按摩对自然分娩初产妇疼痛程度及产程进展的影响[J].中医临床研究,2020,12(10):42-44.
[11]李茂军,未彬秀,邓秋霞,等.电针超前镇痛对分娩产妇应激反应及硬膜外镇痛疗效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9,44(10):752-756.
[12]孙霞,徐昕,徐溢萍.电针联合耳针在分娩镇痛促进产程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9,26(2):264-2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