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微创旋切术与开放性肿瘤切除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瘤患者的效果比较论文

微创旋切术与开放性肿瘤切除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瘤患者的效果比较论文

1

2024-12-31 16:08:02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目的:比较微创旋切术与开放性肿瘤切除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瘤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2023年该院收治的100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开放性肿瘤切除术治疗,研究组采用微创旋切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围术期指标水平、瘢痕长度、美观度[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3 d,两组CRP、IL-6水平均高于术前,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摘要】目的:比较微创旋切术与开放性肿瘤切除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瘤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2023年该院收治的100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开放性肿瘤切除术治疗,研究组采用微创旋切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围术期指标水平、瘢痕长度、美观度[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3 d,两组CRP、IL-6水平均高于术前,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瘢痕长度短于对照组,V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可降低炎性因子水平、美观度评分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围术期指标水平,缩短瘢痕长度,其效果优于开放性肿瘤切除术治疗。

  【关键词乳腺良性肿瘤;微创旋切术;开放性肿瘤切除术;炎性因子;美观度;并发症

  乳腺良性肿瘤临床表现为乳房无痛性肿物,不与皮肤粘连,质地较硬,可持续生长,呈椭圆形或圆形。乳腺良性肿瘤治疗方式以手术切除为主,开放性肿瘤切除术根据肿瘤位置、大小而决定切口长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乳房美观度。微创旋切术通过将肿瘤组织粉碎并吸出体外,可实现肿瘤微创切除。本文比较微创旋切术与开放性肿瘤切除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瘤患者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2023年本院收治的100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纳入标准:经超声、病理活检确诊为乳腺良性肿瘤;肿瘤直径≤2 cm;单侧或双侧发病;择期手术;女性。排除标准:妊娠或哺乳期;既往乳腺癌史;凝血功能障碍;免疫功能障碍。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批准文号:伦理编号00009)。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研究组年龄24~47岁,平均(35.38±4.70)岁;肿瘤直径0.9~3.6 cm,平均(1.51±0.33)cm;肿瘤数目1~4个,平均(2.71±0.45)个;乳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BI-RADS)分级:2级28例,3级22例。对照组年龄25~47岁,平均(35.29±4.58)岁;肿瘤直径0.9~3.5 cm,平均(1.55±0.34)cm;肿瘤数目1~4个,平均(2.66±0.32)个;BI-RADS分级:2级30例,3级2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开放性肿瘤切除术治疗。取仰卧位,经彩色超声检查和明确患侧肿瘤位置和数目,并进行准确标记。消毒超声定位点周围皮肤,局部浸润麻醉,沿着定位标记线,呈环形放射状切开患侧乳晕外缘,分离皮下脂肪,暴露病灶,分离病灶和乳腺,呈梭形切除病灶,有效处理乳腺残端,电凝止血,缝合切口,必要时放置引流管,加压包扎。

  研究组采用微创旋切术治疗。选择B超引导真空辅助乳腺微创旋切系统,取平卧位,上肢呈90°平举,可酌情将患侧抬高10°~15°,采用彩色超声探头确定乳腺结节的位置、数目以及操作区域供血情况,并持续跟踪位置变化,确定穿刺点、手术入路。消毒术区及周围皮肤,在超声引导下给予局部浸润麻醉,麻醉起效后,手术尖刀切开穿刺点皮肤,长度控制为3 mm,沿着手术麻醉路径,将旋切刀头(规格8G)准确置入到肿瘤下方,旋切刀的凹槽准确对接病灶底部,经控制面板打开旋切窗,经负压系统吸出病灶,再逐一切除肿块,经超声检查显示无肿块残留,停止操作,清理术区积血,撤出旋切刀,局部压迫止血,加压包扎。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术前、术后3 d,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离心速度3000 r/min,时间5 min,半径10 cm,离心后取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2)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水平。术后24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共0~10分,评分与疼痛程度呈正比,记录术后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3)比较两组瘢痕长度和美观度评分。术后4周,测量瘢痕长度,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估美观度,包括瘢痕色泽(0~3分)、瘢痕厚度(0~3分)、血管分布(0~3分)、硬度(0~5分),总分0~14分,评分越高,瘢痕美观度越差。(4)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手术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术前,两组CRP、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两组CRP、IL-6水平均高于术前,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image.png

  2.2两组围术期指标水平比较

  研究组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image.png

  2.3两组术后瘢痕长度和美观度评分比较

  研究组瘢痕长度短于对照组,V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image.png

  2.4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0%,低于对照组的2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image.png

  3讨论

  手术切除是乳腺良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开放性肿瘤切除术通常需要在乳房表面开一个较大的切口,将肿瘤彻底切除,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长,容易发生感染,瘢痕较明显,术后需要承受较大的疼痛感。微创旋切手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通过建立一个小切口,利用旋切刀和负压将肿瘤完整切除,并吸出体外,可避免开放手术的大切口和不必要的组织损伤。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3 d,研究组CRP、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开放性肿瘤切除术需要建立较大的手术切口,对周围组织的损伤较重,术后炎症反应较强烈,促使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升高。而微创旋切术中借助超声引导,确定穿刺点和手术入路,可直观地将旋切刀头按照手术路径抵到病灶位置,可减少对周围正常乳腺组织的器械性损伤,故术后炎症反应相对较弱。

  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研究组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开放性肿瘤切除术创伤性大,术后疼痛较明显。微创旋切术手术切口较小,借助超声扩增视野,减轻对周围组织的损伤,从而减轻术后疼痛程度,术后恢复较快,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较短。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研究组瘢痕长度短于对照组,VSS评分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开放性肿瘤切除术切口大,可能会破坏局部血供,不利于切口良好愈合,进而造成瘢痕形成和增生,破坏乳房的美观度。而微创旋切术通过一个小切口进行操作,并借助超声影像减轻手术器械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可满足患者对乳房美观度的需求,术后瘢痕细而隐蔽,尽可能在完全切除肿块的前提下,对乳房外观的影响降至最低。

  本研究结果又显示,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微创旋切术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和对病灶周围乳腺组织的剥离,且微创旋切术的开放性较低,降低了术后感染的风险。

  综上所述,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可降低炎性因子水平、美观度评分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围术期指标水平,缩短瘢痕长度,其效果优于开放性肿瘤切除术治疗。

        参考文献:

  [1]张彦,董磊,张莹莹,等.乳腺叶状肿瘤声像图特征及误诊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21,31(4):600-604.

  [2]曹越,周毅.乳腺微创技术在乳腺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及进展[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23,15(3):230-236.

  [3]张忠玲,熊辉.乳腺良性叶状肿瘤真空辅助旋切与开放手术对术后局部复发的影响[J].医学信息,2023,36(12):133-135.

  [4]赵雄健,樊静,唐建洪.超声引导下麦默通微创旋切术治疗良性乳腺肿瘤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指标水平的影响[J].浙江创伤外科,2023,28(7):1237-1240.

  [5]钟镇铧,范凤凤,李占文.乳腺良性叶状肿瘤不同手术治疗效果及复发危险因素分析[J].浙江医学,2022,44(19):2081-2084.

  [6]赵玉哲,赵怡然,冯丽,等.微创旋切术联合传统开放手术在乳腺多发肿瘤治疗中的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49(3):750-756.

  [7]冯煜然,韦琳,李星,等.超声引导下真空旋切和微波消融兔乳腺肿瘤的实验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23,31(17):3191-3197.

  [8]高银光,王子函,于海跃.微创旋切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瘤的成本效益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23,46(5):435-438.

  [9]姚岚雅.真空辅助旋切治疗乳腺良性叶状肿瘤的疗效及局部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J].哈尔滨医药,2022,42(3):12-14.

  [10]马俊强,侯晓克,郭强,等.超声引导下真空辅助旋切手术治疗乳腺良性叶状肿瘤疗效及术后局部复发危险因素分析[J].国际外科学杂志,2023,50(2):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