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用β受体阻滞剂和脉冲燃料激光治疗低、中风险血管瘤的效果对比论文

2024-12-31 15:44:44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目的比较外用β受体阻滞剂和激光治疗低、中风险血管瘤的效果。方法将2018年10月—2021年9月本院收治的262例低、中风险婴幼儿血管瘤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脉冲燃料激光组(85例)、外用0.5%噻马洛尔组(91例)和外用2%卡替洛尔组(86例)。对比各组的疗效。脉冲燃料激光治疗采用595nm PDL联合1064nm Nd:钇铝石榴石(yttrium aluminum garnet,YAG),每月1次,持续治疗1~6月。其余两组将外用β受体阻滞剂湿敷于瘤体上,持续30min,每日湿敷2次。结果总有效率方面,
摘要:目的比较外用β受体阻滞剂和激光治疗低、中风险血管瘤的效果。方法将2018年10月—2021年9月本院收治的262例低、中风险婴幼儿血管瘤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脉冲燃料激光组(85例)、外用0.5%噻马洛尔组(91例)和外用2%卡替洛尔组(86例)。对比各组的疗效。脉冲燃料激光治疗采用595nm PDL联合1064nm Nd:钇铝石榴石(yttrium aluminum garnet,YAG),每月1次,持续治疗1~6月。其余两组将外用β受体阻滞剂湿敷于瘤体上,持续30min,每日湿敷2次。结果总有效率方面,激光组与噻马洛尔组的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卡替洛尔组相比,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组疗程为(3.47±1.46)月,明显快于外用β受体阻滞剂组,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噻马洛尔组的疗程(9.33±5.80月)较卡替洛尔组(5.57±2.57月)长,但噻马洛尔组有效率(85.4%)较卡替洛尔组(79.3%)高。三组血管瘤疗效与性别、风险等级没有相关性。浅表性血管瘤的疗效明显优于混合性。结论无论是脉冲燃料激光还是外用β受体阻滞剂均对低、中风险血管瘤有效。激光治疗较外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快、疗程短。建议尽早开始治疗,最好在出生3月以内,并坚持用药保证一定的疗程,使治疗效果达到最优。
关键词:β受体阻滞剂;噻吗洛尔;卡替洛尔;脉冲激光;风险等级;婴幼儿血管瘤
0引言
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s,IH)是在婴幼儿的生长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普遍的血管性肿瘤疾病,一般情况下,有1%~5%的发病可能性。假如血管瘤位于幼儿身体的明显部位,不仅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而且也会导致幼儿因容貌问题产生消极心理,因此家长应给予高度重视,及时到医院寻找专业医生进行治疗。关于外用β受体阻滞剂和脉冲激光这两种方法的疗效和疗程的研究比较少,本研究采用分组对照研究法,研究外用β受体阻滞剂和脉冲燃料激光治疗低、中风险血管瘤的疗效、预后、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等。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依托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科研项目西医引导项目,自2018年10月—2021年9月,共入组262例低、中风险婴幼儿血管瘤患者。
1.2方法
在进行诊断的时候,医生也应对幼儿的病史进行系统分析,认真探讨临床表现并将其与辅助检查结果作为依据,同时运用Frieden风险等级对幼儿的病情进行评定。另外,医生要排除患有支气管哮喘、呼吸道感染以及存在严重心脏病病史的幼儿。采取激光治疗的患儿不应存在瘢痕体质家族史。
临床表现:血管瘤主要表现为皮肤表面或软组织内充血性、擦伤样或毛细血管扩张性斑片,边界不够明确,一般有红色、青紫色、浅褐色等几种颜色。还有一些血管瘤,往往会因为内皮细胞生长的速度比较快,加速溃疡的出现。
辅助检查:通常对患儿采取浅表肿块超声检查,假如检查结果存在表皮、内皮低回声占位性病变,且在形状和边界上不够明确,则提示可能存在血管瘤的病变。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并评估血管瘤的风险等级,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还需结合其他临床检查与评估手段。
1.2.1仪器与参数
噻吗洛尔组采用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诚瑞)(生产厂家:山东博士伦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规格:5mL∶25mg)。卡替洛尔组采用盐酸卡替洛尔滴眼液(美开朗)(生产厂家: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规格:5mL∶0.1g)。脉冲燃料激光使用Cynergy双波长脉冲激光仪(生产厂家:美国赛诺秀公司),可以发射两种激光,分别是波长595nm的强脉冲光PDL、1064nm的Nd:YAG。通常情况下,PDL脉宽设置为0.5~10ms,能量密度在6~9J/cm2。Nd:YAG激光脉宽在15~40ms,能量密度20~50J/cm2。同时搭配Smartcool动态冷却系统。
1.2.2治疗方法
所有参与本研究的患儿及其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对本研究的目的、治疗方案、风险、随访方法等知情。
外用β受体阻滞剂组首先要做的是清洗血管瘤表面皮肤,而后对4层医用纱布进行修剪,使其能够与患儿的瘤体大小吻合,并在纱布上滴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或2%卡替洛尔滴眼液。在应用滴眼液的过程中,保证纱布湿润、不滴水即可。将其放在患儿的瘤体上30min左右,每天2次。此外,患儿应当在家长的带领之下进行定期的门诊随访,医生在细致观察之后要对患儿的瘤体情况进行准确记录,如瘤体的大小、颜色是否发生改变,患儿的局部皮肤是否发生皮疹、瘙痒、破溃等。最后,行局部浅表肿块超声检查以评估治疗情况。
激光组采取常规清洁消毒瘤体表面后,医师应当结合患儿的皮肤性质、瘤体部位、颜色、激光照射即刻反应等对治疗指标进行科学设定。与此同时,医生应确保激光能够以垂直的方式照射瘤体,把各个光斑的可重叠量需要控制在<10%。当患儿完成激光后采取局部冰袋冷敷10~20min,以此来减少即刻反应,同时使用外用抗生素软膏7~14d来预防感染。另外,也要禁止幼儿搔抓局部,需要等到结痂部分自然脱落。激光组患儿在1个月之后进行复诊。后续按照随访时间定期进行门诊随访。
1.3疗效评价
评价标准:Achauer等提出的Ⅳ级标准。I级:瘤体消退0~25%;Ⅱ级:瘤体消退26%~50%;Ⅲ级:瘤体消退51%~75%;Ⅳ级:瘤体消退76%~100%。有效率设定为Ⅱ级及以上。若瘤体仍有生长则定为0级,0级及I级评定为治疗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针对此次研究中得到的全部数据均使用EXCEL 2010、SPSS 19.0进行分析和处理,最终标志研究获得成功的依据为P<0.05。
2结果
2.1基本情况
患儿入组及后续随访情况如图1所示。
2.1.1激光组
共入组85例,其中单发型81例,多发型4例(其中2处多发者2例,3处多发者2例),共91个部位。随访中脱落5例(均为单发血管瘤),最后激光组患者80例,86个瘤体部位入组。其中男女比例为34∶46,约为1∶1.35。平均年龄为(7.83±18.9)月龄。
2.1.2噻吗洛尔组
共入组91例,其中单发型76例,节段型4例,多发型11例(其中2处多发者10例,3处多发者1例),共103个部位。随访中脱落6例,转激光治疗4例(家长要求),口服普萘洛尔2例(2例节段型),最后噻吗洛尔组患者79例,89个部位(2处者8例;3处者1例)入组。其中男女比例为30∶49,约为1∶1.63。平均年龄为(3.92±7.18)月龄。
2.1.3卡替洛尔组
共入组86例,其中单发型72例,节段型1例,多发型13例(其中2处多发者11例,3处多发者1例,4处多发者1例),共102个部位。随访中脱落6例,转激光治疗1例(家长强烈要求),转口服普萘洛尔1例(右颞侧处血管瘤治疗生长迅速),最后卡替洛尔组患者78例,92个部位(2处者9例;3处者1例;4处者1例)入组。其中男女比例为30∶48,约1∶1.6。平均年龄为(2.89±1.77)月龄。其中1例外阴血管瘤破溃。
2.2疗效评价
三组治疗后疗效评价结果见表1。
2.2.1激光组
共86个血管瘤瘤体部位入组(80例患儿)。其中8个瘤体出现继续增生(B超显示厚度增加,但颜色变浅),其余78个瘤体得到有效控制,且在大小以及颜色上均有明显的改善。平均瘤体厚度已缩减为(2.20±2.71)mm(t=4.56,P<0.01)。治疗疗程中位在(3.47±1.46)月。其中疗效I级2个,Ⅱ级15个,Ⅲ级17个,Ⅳ级44个。Ⅱ级及以上有效率的占比达到88.4%(76/86)。
2.2.2噻马洛尔组
共89个血管瘤瘤体部位入组(79例患儿)。其中6个瘤体出现继续增生(B超显示厚度增加,但颜色变浅),其余83个瘤体在颜色、大小方面也有所改善。平均瘤体厚度逐渐缩减为(3.12±3.36)mm(t=4.65,P<0.01)。疗程平均在(9.36±5.83)月,疗效I级7个,Ⅱ级15个,Ⅲ级36个,Ⅳ级25个。Ⅱ级及以上有效率高达85.4%(76/89)。
2.2.3卡替洛尔组
共92例血管瘤瘤体部位入组(78例患儿)。其中11例瘤体出现继续增生(B超显示厚度增加,但颜色稍有变浅),剩余81例患儿的瘤体大小、颜色上与前两组相同,有好转。平均瘤体厚度为(2.95±3.07)mm(t=2.56,P<0.05)。疗程(5.57±2.57)月,疗效I级8例,Ⅱ级27个,Ⅲ级26个,Ⅳ级20个。Ⅱ级及以上有效率在79.3%(73/92)。
3讨论
根据国内外的专家共识[4]和指南,外用β受体阻滞剂可用于除须口服普萘洛尔治疗的所有IH,甚至包括口服普萘洛尔前的完善检查等待期或患儿暂时发热、感染、心肌损害等治疗期间的IH。
目前,国内外对外用β受体阻滞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噻吗洛尔,对卡替洛尔的研究比较少。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中,卡替洛尔本身有内在拟交感活性,可对心肌、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进行有效抑制,而且也能够减弱对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影响,因此外用β受体阻滞剂更适用于儿童。实践结果也表明,外用药物治疗时间会对有效率起到积极的作用,也就代表疗程越长,疗效越好。此外,患者的皮损厚度也会对治疗效果产生直接影响。这是由于局部用药剂型、用药时长等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药物吸收产生影响,进而对疗效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浅表性血管瘤疗效明显优于混合性血管瘤。不同风险等级的疗效没有统计学差异,说明无论是脉冲激光还是外用β受体阻滞剂,均对低、中风险血管瘤有效。
激光与噻马洛尔疗效均优于卡替洛尔,但噻马洛尔疗程较卡替洛尔长。有效率会随着外用药物治疗的时间延长而增加,疗程越长,疗效越好。本研究建议尽早开始治疗,最好在患儿出生3月以内,并坚持用药以保证一定的疗程,使治疗效果达到最优。
参考文献:
[1]Garzon M.Hemangiomas:update on classification,clinicalpresentation,and associated anomalies[J].Cutis,2000,66(5):325-328.
[2]林晓,钱秋芳,黄迎,等.外用噻吗洛尔和激光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疗效比较[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8:34(4):217-220.
[3]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血管瘤和脉管畸形学组.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及治疗指南(2019版)[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19:15(5):277-317.
[4]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皮肤性病学组,等.β受体阻滞剂治疗婴儿血管瘤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皮肤科杂志.2020:53(7):493-500.
[5]王晴晴,张慧敏,于立洋,等.影响超选择血管内栓塞治疗儿童大型血管瘤临床效果的因素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22,37(6):1019-1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