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外伤感染患者伤口分泌物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

外伤感染患者伤口分泌物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

6

2024-12-31 15:32:02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目的:分析外伤感染患者伤口分泌物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该院收治的210例外伤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伤口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分析外伤感染患者伤口分泌物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耐药性。结果:210例外伤感染患者伤口分泌物标本共检出24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47株,革兰阳性菌78株,真菌21株;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为主;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87.50%),对亚胺培

  【摘要】目的:分析外伤感染患者伤口分泌物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该院收治的210例外伤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伤口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分析外伤感染患者伤口分泌物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耐药性。结果:210例外伤感染患者伤口分泌物标本共检出24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47株,革兰阳性菌78株,真菌21株;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为主;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87.50%),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均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复方磺胺甲噁唑、米诺环素的耐药率最高(均为100.00%),对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较低(均<15%);阴沟肠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100.00%),对头孢哌酮、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均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四环素的耐药率最高(均为100.00%),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均不耐药。结论:外伤感染患者伤口分泌物病原菌分布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大肠埃希菌占比最高,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

  【关键词】外伤;感染;伤口分泌物;病原菌分布;耐药性

  外伤患者因伤口处理不当、免疫力低下等原因,易发生伤口感染。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病原菌耐药性逐渐升高,因此进行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外伤感染患者伤口分泌物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本院收治的210例外伤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存在明显外伤,且伤口有分泌物;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降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近期未接受过抗菌药物治疗。排除标准: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合并免疫系统缺陷;合并血管、神经损伤。其中男129例,女81例;年龄24~64岁,平均(42.86±5.74)岁;体质量指数20.2~26.3 kg/m2,平均(23.14±1.27)kg/m2;外伤原因:交通事故69例,砸伤44例,刀伤36例,机械伤38例,跌落伤23例。

  1.2方法

  采用无菌棉拭子采集伤口分泌物,置于收集管中,送至实验室进行病原菌培养,将分泌物接种于培养基中,并置于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24 h,温度控制在37℃,之后进行病原菌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药敏试验结果参照《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规范》判断,质控菌株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

  1.3观察指标

  (1)分析外伤感染患者伤口分泌物病原菌分布情况。(2)分析主要革兰阴性菌的耐药性。(3)分析主要革兰阳性菌的耐药性。

  2结果

  2.1外伤感染患者伤口分泌物病原菌分布情况

  210例外伤感染患者伤口分泌物标本共检出24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47株,革兰阳性菌78株,真菌21株。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为主;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见表1。

image.png

  2.2主要革兰阴性菌耐药性分析

  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87.50%),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均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复方磺胺甲噁唑、米诺环素的耐药率最高(均为100.00%),对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较低(均<15%);阴沟肠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100.00%),对头孢哌酮、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均不耐药。见表2。

image.png

  2.3主要革兰阳性菌耐药性分析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四环素的耐药率最高(均为100.00%),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均不耐药。见表3。

image.png

  3讨论

  外伤患者伤口感染率较高,需在抗生素治疗前进行药敏试验明确病原菌耐药情况,以进行针对性用药,促进伤口早日愈合。

  本研究结果显示,210例外伤感染患者伤口分泌物标本共检出24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为主;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分析原因为大肠埃希菌广泛分布于周围环境中,当其侵袭肠道外的组织器官或宿主免疫力下降时,可成为致病菌,引起肠道外感染;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铜绿假单胞菌亦可突破免疫屏障,进行大量增殖,导致感染;在创伤、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情况下,阴沟肠杆菌可成为条件致病菌,导致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通常存在于皮肤、黏膜表面,当皮肤、黏膜受损或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可侵入机体引起感染。

  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87.50%),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均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复方磺胺甲噁唑、米诺环素的耐药率最高(均为100.00%),对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较低(均<15%);阴沟肠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100.00%),对头孢哌酮、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均不耐药。提示随着氨苄西林等一线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升高,其耐药机制可能与细菌生物膜形成、外膜蛋白改变等有关。铜绿假单胞菌对复方磺胺甲噁唑、米诺环素的耐药率均高达100.00%,提示磺胺类、四环素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现象较为普遍,临床用药时可选择耐药率相对较低的一、二线抗生素。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四环素的耐药率最高(均为100.00%),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均不耐药。提示四环素、阿奇霉素、红霉素的临床使用率较高,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药率升高。而替考拉宁、万古霉素的活性、抗菌谱相似,均可发挥灭菌效果,且毒性较低,患者耐受性良好;利奈唑胺是一种新型抗菌药物,对革兰阳性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效果。对此,建议临床应用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等特殊使用级抗生素时,需严格把握适应证,并控制用药时间。

  综上所述,外伤感染患者伤口分泌物病原菌分布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大肠埃希菌占比最高,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

      参考文献:

  [1]Forrester JD,Wolff CJ,Choi J,et al.Surgical infection society guidelines for antibiotic use in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facial fractures[J].Surg Infect(Larchmt),2021,22(3):274-282.

  [2]Shettigar K,Murali TS.Virulence factors and clonal diversity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in colonization and wound infection with emphasis on diabetic foot infection[J].Eur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Dis,2020,39(12):2235-2246.

  [3]周晓慧,季芳,杨王建.皮肤创伤急诊处理后皮肤清洗情况与伤口感染的关系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3,39(8):625-630.

  [4]武宁,刘玉梅.120例骨科创伤伤口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23,18(15):103-106.

  [5]倪语星,王金良.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规范[M].2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53.

  [6]郑雪新.骨科创伤患者伤口感染病原菌647株分布及耐药性监测情况[J].中外医学研究,2021,19(24):172-175.

  [7]段俊林,陈伟.伤口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9,16(2):197-199.

  [8]Wang CH,Hsieh YH,Powers ZM,et al.Defeating antibiotic-resistant bacteria:exploring alternative therapies for a post-antibiotic era[J].IntJ Mol Sci,2020,21(3):1061.

  [9]吉娆媛,吴智明,云长缨,等.糖尿病合并尿道感染患者分离尿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毒力因子、耐药性及NLRP3表达[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3,33(6):842-846.

  [10]Cho S,Jackson CR,Frye JG.The prevalence and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phenotypes of salmonella,escherichia coli and enterococcus sp.in surface water[J].Lett Appl Microbiol,2020,71(1):3-25.

  [11]闫妹姝,明颖,陶晓明,等.2016年8月至2020年8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大肠埃希菌感染特点、耐药性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21,21(1):105-108.

  [12]Kawada-Matsuo M,Le MN,Komatsuzawa H.Antibacterial peptides resistance in staphylococcus aureus:various mechanisms and the association with pathogenicity[J].Genes(Basel),2021,12(10):1527.

  [13]闫向阳,殷博迪.356例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情况分析[J].抗感染药学,2023,20(3):308-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