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联合美洛西林钠治疗感染性腹泻患儿的效果论文

2024-12-31 14:42:08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目的:观察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联合美洛西林钠治疗感染性腹泻患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该院收治的98例感染性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美洛西林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时间,治疗前后营养指标[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游离脂肪酸(FFA)]水平、肠黏膜屏障指标[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水平、肠道菌群数量、炎性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
【摘要】目的:观察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联合美洛西林钠治疗感染性腹泻患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该院收治的98例感染性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美洛西林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时间,治疗前后营养指标[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游离脂肪酸(FFA)]水平、肠黏膜屏障指标[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水平、肠道菌群数量、炎性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88%(46/49),高于对照组的77.55%(38/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热、腹泻、呕吐、腹痛等症状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RBP、FF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D-乳酸、DAO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肠杆菌、肠球菌菌群数量均少于对照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菌群数量均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L-6、TNF-α、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联合美洛西林钠治疗感染性腹泻患儿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营养指标水平,缩短症状改善时间,改善肠道菌群数量,降低肠黏膜屏障指标和炎性指标水平,效果优于单纯美洛西林钠治疗。
【关键词】儿童;感染性腹泻;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美洛西林钠;营养;肠道菌群;炎性因子
小儿感染性腹泻为临床常见的肠道感染性疾病,早期治疗以控制感染、恢复肠道正常功能为主。美洛西林钠属于常用抗菌药物,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减轻肠道功能损伤,常用于治疗感染性腹泻。但美洛西林钠不能调节患儿肠道菌群,易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属于益生菌类药物,可调节免疫功能、肠道菌群,增强机体对感染的抵抗力。本文观察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联合美洛西林钠治疗感染性腹泻患儿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本院收治的98例感染性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符合小儿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粪便病原学检查阳性;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对本研究药物过敏;既往有慢性炎症性疾病、慢性腹泻史;合并循环衰竭;合并呼吸道感染;伴有免疫功能异常;入组前已使用抗菌药物、双歧杆菌等治疗;合并重度脱水、严重营养不良;合并免疫缺陷性疾病。患儿家长了解本研究内容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男28例,女21例;年龄1~4岁,平均(2.81±0.43)岁;病程13~26 h,平均(19.63±3.02)h;脱水程度:轻度37例,中度12例;病原菌类型:大肠埃希菌23例,志贺菌26例。观察组男24例,女25例;年龄1~5岁,平均(3.01±0.61)岁;病程11~29 h,平均(20.15±4.10)h;脱水程度:轻度33例,中度16例;病原菌类型:大肠埃希菌21例,志贺菌2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包括退热、补液、止泻等。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注射用美洛西林钠(四川制药制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4065,0.5 g)肌内注射治疗,注射剂量为0.075 g/(kg·次),3次/d,连续治疗7 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杭州远大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60010,0.5 g)口服治疗,0.5 g/次,2次/d,连续治疗7 d。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显效:患儿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排便频率<3次/d;有效:患儿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排便频率降低,但仍≥3次/d;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比较两组症状改善时间,包括发热、腹泻、呕吐、腹痛。(3)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营养指标、肠黏膜屏障指标水平。采集患儿外周静脉血8 mL,3500 r/min,离心半径10 cm,离心5 min后取血清。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游离脂肪酸(FFA)水平,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清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水平。(4)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数量。采集患儿粪便5 g,加入生理盐水稀释后置于灭菌试管内,分别接种于培养基上培养,采用平板活菌计数法计数肠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类杆菌菌群数量。(5)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炎性指标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6)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88%(46/49),高于对照组的77.55%(38/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观察组发热、腹泻、呕吐、腹痛等症状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治疗前后营养指标、肠黏膜屏障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RBP、FFA、D-乳酸、DAO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RBP、FFA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D-乳酸、DAO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数量比较
治疗前,两组肠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菌群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肠杆菌、肠球菌菌群数量均少于对照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菌群数量均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两组治疗前后炎性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IL-6、TNF-α、hs-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6、TNF-α、hs-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2.6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16%,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3讨论
小儿感染性腹泻的发病与肠黏膜炎性损伤、肠黏膜功能障碍、肠道微生态失衡、内环境紊乱等有关,可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不利患儿生长发育。美洛西林钠可抑制病原菌增殖,改善血管通透性,减少炎性物质渗出,进而降低炎性因子水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发热、腹泻、呕吐、腹痛等症状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IL-6、TNF-α、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可纠正肠道菌群紊乱,抑制致病菌定植、生长,增强肠黏膜的抗感染能力,并加快胃肠道蠕动,促进内毒素排泄。
RBP、FFA水平可反映机体营养状态;感染性腹泻患儿血清D-乳酸、DAO水平升高,提示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弱。肠道菌群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可抑制致病菌增殖;肠杆菌、肠球菌大量增殖可造成上皮细胞损伤,引起肠道菌群紊乱。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治疗后,观察组RBP、FF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D-乳酸、DAO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肠杆菌、肠球菌菌群数量均少于对照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菌群数量均多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包括双歧杆菌、乳杆菌、粪肠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可增加肠道有益菌群数量,抑制有害菌群增殖,重建肠道生物保护屏障,促进受损肠黏膜修复,增强肠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进而改善患儿营养状态。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未增加安全风险。
综上所述,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联合美洛西林钠治疗感染性腹泻患儿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营养指标水平,缩短症状改善时间,改善肠道菌群数量,降低肠黏膜屏障指标和炎性指标水平,效果优于单纯美洛西林钠治疗。
参考文献:
[1]李淑璟,张龙,于园园,等.七味白术散加减联合推拿治疗小儿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研究[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20,42(6):645-648.
[2]李连家,孙玉军,马海凤,等.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联合美洛西林钠及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链球菌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免疫炎症因子的影响[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16(6):1137-1140.
[3]赵晓青.益生菌对支气管肺炎患儿继发性腹泻的防治效果及对胃肠功能的影响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3):257-259.
[4]张俊波,张亚光,李泳锋.盐酸小檗碱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小儿感染性腹泻的临床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21,30(23):4356-4358.
[5]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09,47(8):634-636.
[6]xx.小儿腹泻病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15,35(Z2):230-231.
[7]张胤,朱衡,刘庆,等.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辅助治疗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的效果[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0,30(9):1427-1431.
[8]师瑜,杨明珠,张娇蕊,等.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联合地塞米松雾化对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疗效及安全性[J].山西医药杂志,2021,50(5):719-721.
[9]左娜颖,张远达,韩立坡,等.甘草锌颗粒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小儿慢性腹泻临床观察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23(4):76-78.
[10]刘荣明,李亮,解君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乳果糖对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炎症性肠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1,33(10):1181-1184.
[11]张孟徐,李春伟,许松涛.微生态制剂辅助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对患儿消化功能和营养状态的影响[J].广东医学,2021,42(10):1228-1231.
[12]沈春燕,孟晓弘,杨艳.联合使用双歧杆菌对急性细菌感染性腹泻患儿IL-6、IFN-γ水平及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22):3285-3288.
[13]郭静娜,廖静.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甘草锌、消旋卡多曲治疗小儿感染性腹泻的效果及对肠道微生态、IFN-γ、SAA、TGF-β水平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19):92-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