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疏肝解郁、清心宁神法在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中的应用论文

疏肝解郁、清心宁神法在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中的应用论文

1

2024-12-31 14:32:21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目的分析在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治疗中应用疏肝解郁、清心宁神法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7月本院收治的36例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西医治疗,观察者患者采取疏肝解郁、清心宁神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遵医用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肝解郁、清心宁神法在心脏神经官能患者中的应用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改善临床症状。

  摘要:目的分析在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治疗中应用疏肝解郁、清心宁神法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7月本院收治的36例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西医治疗,观察者患者采取疏肝解郁、清心宁神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lt;0.05),观察组的遵医用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lt;0.05)。结论疏肝解郁、清心宁神法在心脏神经官能患者中的应用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改善临床症状。

  关键词:疏肝解郁;清心宁神法;心脏神经官能症;治疗效果

  0引言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类疾病,以心血管疾病相关症状为主要表现,同时伴有神经症状的临床综合征,也是神经症的特殊表现。发病后,患者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心血管疾病症状,如心悸、胸痛、气短和乏力等,同时伴有失眠多梦、神经紧张、多汗头晕等表现。由于该疾病的发病率较高,其临床治疗效果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在中医治疗效果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一些以中医辨证治疗为基础的方案也开始被应用于该疾病治疗中。基于此,本研究重点分析了疏肝解郁、清心宁神法对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7月本院收治的36例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进行研究,并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成两组,每组1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西医治疗,观察者患者采取疏肝解郁、清心宁神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对照组:男2例,女16例;年龄为26~68岁间,平均为43岁。观察组:男4例,女14例;年龄为21~72岁,平均为47岁。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实用内科学》[1]中对心脏神经官能症的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2]中胸痹、郁证诊断标准,主症为胸闷胸痛、心悸;次症为胁肋胀痛、善太息、失眠、食少便溏、烦躁易怒或情绪抑郁,舌苔白或腻,脉弦或细。

  1.3方法

  (1)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西医治疗,以心理疏导为主,配以西药治疗。西药以β受体阻滞剂、安神、助眠、抗焦虑和抗抑郁类药物等为主,也可合用维生素类药物。疗程为1个月。

  (2)观察组患者利用中医疏肝解郁、清心宁神法进行治疗。方剂:柴胡20g、黄芩10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10g、半夏10g、陈皮6g。辨证中如遇胸闷叹气著者,额外增加青皮10g、玫瑰花6g、郁金10g;心悸心烦、焦虑失眠者,额外增加黄连3g、磁石15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气阴两虚者,额外增加炙黄芪15g、生地黄15g、熟地黄15g;疲劳乏力、易汗出者,额外增加炙黄芪15g、党参15g、浮小麦15g。用药方式为水煎服,每日1次,疗程为1个月。

  1.4观察指标

  治疗效果根据患者心脏神经官能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疾病康复情况及ZY/T001.1—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等选取治疗前后胸闷痛、心悸、焦虑、抑郁、失眠五个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评价治疗效果,分为无效、有效和显效。总有效率=[(有效+显效)/总例数]×100%。随访治疗1周、半月、1个月的遵医用药情况。

  2结果

  2.1治疗效果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lt;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image.png

  2.2遵医用药情况随访

  观察组治疗1周、半月、1个月的遵医用药疗效均高于对照组(P&lt;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image.png

  3讨论

  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临床表现涉及心血管系统的状况,其程度可能波动且通常并不剧烈,因此往往缺乏实质性的心脏病变依据,但该病症可能会伴随心脏病产生。该病的患者常常会出现与心血管相关的不适感,并伴随其他常见精神障碍的情况发生,状况如下:首先,部分患者感觉自己的脉搏跳动频率加快或产生不稳定感,即心悸,这种情况可能伴随早搏或快速心律失常的情况;其次,部分患者在疲惫或压力大时的胸闷气短现象比较突出;最后,部分患者会在左侧乳房附近出现明显的痛觉,其乏力无力的状态也十分普遍。此外,部分患者会产生由于交感和副交感的紊乱而导致的盗汗、双手抖动等症状。因此,分析该病发生根源,需要详尽了解患者是否受焦虑、情感紧张、心理压力过大或疲劳等因素的影响。此外,要关注患者心脏疾病的感觉(如心悸)、呼吸急促和胸部不适等情况,这些情况与患者的运动量、工作强度以及心态有关,并且他们的睡眠质量也需要评估。其次,患者过往的心脏检测数据、药物使用历史及其治疗效果都有助于该疾病的确诊。

  中医学认为心、肝两脏分别主神志和主疏泄,交通一身气机,共同调节人的精神状态、七情六欲等生理活动。五行中肝为心之母,心为肝之子,肝的生理调节机能异常会导致心受损、七情六欲不达,继之气血津液耗伤,心失所养,引发心主神志等功能状态异常。诸症皆现,抑或心情不舒、情绪抑郁或焦虑所致气滞血脉不利,瘀阻心脉而发病。心脏是统领所有器官的主宰,也是思维活动的核心所在。心之病通常以非典型的症状为主,如心慌气促、胸闷、乏力、卧不安等,这与中医的“惊恐症”“心悸”“胸痹”等相关概念相符,是气血不畅引起肝脏血海瘀堵、经络不通、心脉痹阻等问题;抑或是久病耗伤气血津液,五脏功能失调,进而影响到其他身体机能,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灵枢》曰:“心为主神者,脏腑之主。”若心主神功能失常,则可见多种病症,如心慌心悸、失眠多梦、惊悸不安、神志痴呆癫狂等。心亦主一身之脉络,心血充盈和通畅,人就能保持神清智聪。因此,心之损耗至极则反噬其母,故本病心肝两脏功能相辅相成、互为影响,病位根本为心、肝,总病机乃气滞血瘀、心失所养,应心肝合治,心、气、血、脉四者相互统一。

  因此,该病的治疗应以疏肝、理气、补血为主则,又因症状的多样复杂性,可发挥中医的“同病异治”,抓住主要矛盾,兼顾次要症状,从心、肝、气、血为主入手。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应兼顾患者的病症和整体情况,适当地进行补泻。治疗过程中的主要方向为疏肝理气和补血安神,可以兼顾其标本,在具体的药物配制中选择那些能够调节气机、平衡气血的药物,以进行合理的搭配和调整。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lt;0.05),观察组的遵医用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lt;0.05)。这表明疏肝解郁、清心宁神法在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与常规西医治疗相比,应用该疗法不仅能够获得明显的短期治疗效果,还可以促进患者坚持长期治疗,保证疗效。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心脏神经官能症影响的主要位置是心脏,但同时也受肝脏、脾胃、肾脏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治愈该病症,医生应该采取药物之外、舒缓情绪的方法来调理患者的心态和身体,以消除患者疑惑并增强治疗信心,进而巩固疗效。与此同时,医生还应鼓励患者经常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并结合心理咨询的方式缓解患者压力,助其放松心态重新回归正常的社会角色之中。

  综上所述,疏肝解郁、清心宁神法在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中的应用可以实现对症治疗,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良好,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在临床实践中应当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实用内科学(第1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120-1121.

  [2]吴勉华,石岩.中医内科学(第5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中医外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 001.2-1994[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234.

  [4]陈明优.中医心神学说体用论[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6,28(10):1420-1422.

  [5]云玉芬.《黄帝内经》中“心”的形气神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

  [6]吕颖顺.叶小汉教授从“肝”论治心脏神经官能症经验介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17(2):301-303.

  [7]朴顺天.心神理论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2.

  [8]陈明优.中医心神学说体用论[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6,28(10):1420-1422.

  [9]范增光,李悦,周亚滨.周亚滨教授论治心脏神经症经验[J].吉林中医药,2019,39(8):994-996.

  [10]云玉芬.《黄帝内经》中“心”的形气神研宄[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

  [11]马玲,史大卓.史大卓教授治疗心脏神经症经验介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18):2198-2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