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分析论文

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分析论文

4

2024-12-28 16:15:25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目的分析在临床上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对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在本院行妇科盆腔手术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60例,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60例,采用预防性护理模式。对两种护理方式进行比较,观察指标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水肿发生率、术后生活质量指标、术后临床指标。结果比较两组的首次排便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行走、住院时间,观察组明显较短;比较两组的生活质量各指标,观察组明显更为优异;比较两组的下肢深

  摘要:目的分析在临床上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对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在本院行妇科盆腔手术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60例,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60例,采用预防性护理模式。对两种护理方式进行比较,观察指标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水肿发生率、术后生活质量指标、术后临床指标。结果比较两组的首次排便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行走、住院时间,观察组明显较短;比较两组的生活质量各指标,观察组明显更为优异;比较两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水肿发生率,观察组明显较低(P<0.05)。结论在临床上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对妇科盆腔手术后患者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对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关键词:妇科盆腔手术;预防性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生活质量

  0引言

  深静脉是位于肌肉深层的静脉,负责将血液从下肢输送回心脏,当血液在深静脉内凝结形成血栓时,就会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症状包括下肢肿胀、疼痛、发热、皮肤变红或发紫等。如果血栓脱落并进入肺动脉,可能会引发肺栓塞。这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妇科盆腔手术需要患者长时间卧床,患者缺乏xx,导致其下肢静脉血液循环减慢;对盆腔组织进行切割和修复又可能导致血管损伤和炎症反应;手术过程中使用的麻醉药物和止痛药物可能会影响血液的凝结功能。这都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性在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改善患者术后状况,提高患者生活品质,而临床预防性护理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会发挥重要作用。基于此,将120例行妇科盆腔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在临床上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对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作用,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在本院行妇科盆腔手术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年龄为36~66岁,平均为(47.32±1.67)岁。观察组:年龄为35~65岁,平均为(47.76±1.89)岁。将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人员将详细地解释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以及流程,同时还需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参加研究的安全性,邀请其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已得到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符合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具体要求。纳入标准:①无其他严重器质性病变;②不存在妇科盆腔手术禁忌。排除标准:①有严重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②合并有精神障碍,无法配合研究;③存在感染性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对患者进行常规健康宣教,告知患者术后多下床走路,了解患者护理需求,做好日常护理工作。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实行预防性护理模式。(1)风险评估:在护理工作中,主动了解患者情况,评估患者的生理状态,预测其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及概率,不同的妇科盆腔手术有不同的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一些手术可能导致组织损伤和凝血能力变化,增加血栓形成的潜在风险;长时间手术会导致血液在下肢淤积,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如果患者有已知的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因素,如家族史、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手术后的风险更高;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通过风险评估,对高风险患者给出科学的护理方案。(2)术前护理:进行血液检查,包括凝血功能、D-二聚体水平等,有助于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和血栓形成风险。术前护理团队将向患者提供相关手术和术后护理的详细信息,包括动态塑形袜的使用、活动恢复、药物预防等,患者理解并积极配合这些措施非常重要。(3)早期活动:手术后尽早起床活动,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减少血液淤积和血栓形成的风险;患者根据护理人员的干预指导,逐渐增加活动的时间和强度。在床上躺着或坐着时,进行踮脚xx,可以促进下肢肌肉的收缩和放松,增加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坐在床上或椅子上时,将脚抬起,做足踝xx,向上伸展和向下弯曲脚踝或者转动脚踝,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4)物理预防:借助间歇式充气压力泵,排空患者的静脉瘀血,增加患者下肢血液流速,还要定期测量、比对,了解恢复情况。(5)生活干预:保持均衡的饮食有助于维持健康的体重和血液循环。避免高盐、高脂肪和高胆固醇的食物,增加摄入富含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稀释血液,减少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穿着紧身衣物会限制下肢血液循环,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选择宽松、舒适的衣物,避免穿着过紧的袜子或裤子。(6)心理护理:向患者提供关于手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预防措施的详细信息,帮助患者了解并认识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减少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感。鼓励患者与医护人员进行交流,提问和表达自己的担忧和困惑;应给予患者情绪上的支持,鼓励患者表达情绪,并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和支持。护理人员教授患者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应对手术后的心理压力,促进患者身心康复。

  1.3观察指标

  (1)分析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指标,主要包括首次排便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行走、住院时间。

  (2)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分析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量表(SF-36)[5]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分别为心理功能、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功能,分值均为100分,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3)分析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水肿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行t检验,以均值±标准差的形式纳入;计数资料比较行卡方检验,以百分比的形式纳入;本研究统计学意义由研究P值是否小于0.05界定。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由表1可知,针对首次排便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行走、住院时间进行组间比较,观察组明显较短(P<0.05)。

image.png

  2.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由表2可知,针对生活质量各指标进行组间比较,观察组明显更为优异(P<0.05)。

image.png

  2.3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水肿发生率比较

  由表3可知,在两组间比较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水肿发生率,观察组明显较低(P<0.05)。

image.png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容易在妇科盆腔手术后出现,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危害。首先,血栓会造成下肢静脉血液循环的阻塞,导致下肢水肿和疼痛,严重的情况下,血栓还有可能脱落并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肺部引起肺栓塞,会危及患者生命。此外,下肢深静脉血栓还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下肢肌肉损伤,造成肌肉无力和xx障碍。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是多方面的,包括血流淤滞、血管损伤、凝血系统异常和炎症反应等。手术过程中,患者需要长时间保持固定体位,这会导致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减慢,血流淤滞。血流淤滞会增加血液在静脉内停留的时间,使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更容易聚集在血管壁上,从而促进血栓形成。手术会对患者盆腔内的血管产生损伤,如切割、缝合等,血管损伤会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破损,暴露了血管壁的胶原和组织因子,进而激活凝血系统,促进血栓形成。手术过程患者会接受麻醉、输血等操作,这些操作可能会对凝血系统产生影响,组织受到创伤,会引起炎症反应,炎症反应会释放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等,这些物质会促进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因子的激活,从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在临床上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可以通过早期活动和床上锻炼,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减少静脉血液滞留的可能性,从而降低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患者积极进行下肢活动,可以促进肌肉收缩,促进血液回流,从而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此外,肌肉活动还可以增加淋巴液循环,有助于排除体内积聚的废物。物理预防措施能够帮助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减少血栓的形成风险。抗凝药物的使用会阻止血液凝结,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预防性护理措施在妇科盆腔手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优势。通过提高血液循环,增加肌肉活动,使用弹力袜以及药物预防,可以有效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因此,医护人员应该积极采取这些预防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从研究结果中可以发现:观察组首次排便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行走、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更短;观察组生活质量各指标较对照组明显更为优异;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水肿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更低(P<0.05),说明在临床上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对妇科盆腔手术后患者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对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妇科盆腔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时会导致肺栓塞,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威胁。预防性护理措施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这些措施主要是通过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增加肌肉活动和减少血液淤积来预防血栓形成,不会引起其他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可有效地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保护患者的健康。预防性护理措施通常是简单易行的,患者可以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自行进行,包括早期起床活动、踮脚活动、足踝xx、走动和穿弹力袜等,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预防。预防性护理措施不仅可以预防血栓形成,还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早期起床活动和走动可以增加肌肉力量和灵活性,促进术后恢复。这些措施还可以减轻术后疼痛和肿胀,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结语

  综上所述,临床上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对妇科盆腔手术后患者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对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此种护理方式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和小佳,王珊.围术期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8(11):152-154.

  [2]杨倩.预见性护理对妇科盆腔手术围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评价[J].黑龙江中医药,2021,50(4):413-414.

  [3]秦巍.妇科盆腔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系统性护理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2019,9(33):176-177.

  [4]谢惠敏.预防性护理干预对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分析[J].饮食保健,2019,6(42):181.

  [5]李娅,陈颖.护理干预预防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9):270-272.

  [6]杜华.围手术期预防性护理干预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14):73-74.

  [7]郭润.探讨整体化护理在预防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J].养生保健指南,2021(29):201-202.

  [8]林光耀,万小林,聂红,等.防栓方预防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J].西南医科大学学报,2020,43(5):483-486.

  [9]霍文静.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分析[J].智慧健康,2020,6(21):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