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结果的原因调查及护理对策研究论文

2024-12-23 11:34:56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目的调查影响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结果的原因,并研究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本院行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的120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使用自制问卷分析皮试结果假阳性、假阴性的相关因素。
摘要:目的调查影响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结果的原因,并研究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本院行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的120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使用自制问卷分析皮试结果假阳性、假阴性的相关因素。结果阳性组与假阳性组在过敏史、是否使用其他药物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阴性组与假阴性组在过敏史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于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结果的准确性,存在若干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的过敏史以及是否同时使用其他药物等。为提高皮试结果的准确性,护理人员需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应确保皮试液的规范配制,遵循严格的皮试液注射标准。其次,在皮试前,护理人员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及用药史,以便全面了解患者的药物使用情况。同时,护理人员还需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以缓解其紧张情绪并获取更多信息。此外,提升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也是确保皮试结果准确性的重要环节。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结果;影响原因;护理对策
0引言
头孢菌素类药物隶属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备较强的抗菌活性和较广的抗菌谱,治疗适应证丰富,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及术后感染的预防等[1]。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较少,但个体差异导致药物反应不同,部分患者仍存在发生过敏反应的风险[2-3]。为确保患者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安全性,用药前须进行药物皮试,陈相军等[4]研究发现,准确的皮试结果可以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药物。目前,临床上有较多原因可能会影响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皮试结果,导致皮试假阳性或者假阴性,影响医生用药,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威胁较大。为了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本文将通过调查本院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情况,探究影响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结果的原因,并剖析护理对策,以下是详细内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本院行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的120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其中男527例,女680例,年龄为7~90岁,平均(54.71±13.18)岁。本次研究已获得伦理委员会认可。
1.2方法
1.2.1配制方法
以每瓶含1g的头孢菌素为例子,皮试液的配制方法为使用10mL的0.9%的氯化钠注射液溶解头孢菌素配置成1mL含有100mg头孢菌素,然后取上液0.1mL,加0.9%的氯化钠注射液达至1mL,此时1mL内含有10mg头孢菌素。然后取上液0.1mL加入0.9%的氯化钠注射液达至1mL,此时1mL含有1mg头孢菌素,最后取上液0.5mL加入0.9%的氯化钠注射液达至1mL,此时1mL含有0.5mg头孢菌素,即皮试液配制成功,注意每次配制时需要将溶液混合均匀。
1.2.2皮试液注射方法
护理人员备好用物,提前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选择患者的局部皮肤完整的前臂掌面腕横纹上三指部位正中处,使用生理盐水消毒皮肤,平持注射器,针尖斜面朝上,与皮肤呈5°注射配制成功的皮试液0.1mL,然后等待20min后观察患者的皮试结果。
除了上述方法,还可使用快速过敏皮试仪(生产企业为广州伟杰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将皮试液导入皮肤,等待5分钟后观察皮试结果[5]。
1.2.3结果判断方法
皮内注射20min后或者快速过敏皮试仪5min后观察结果。
阳性结果:注射部位的皮丘凸起,红晕和硬块直径>1cm,或者发现红晕周围出现伪足,患者自觉皮肤瘙痒,甚至出现胸闷、头晕、心慌、恶心的症状,严重的可能会发现过敏性休克。
阴性结果:注射部位的皮丘没有改变,周围皮肤没有红肿,患者没有自觉瘙痒、胸闷等不适。
1.2.4调查方法
采用院内自制的调查问卷展开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患者性别、年龄、既往史、头孢类药物过敏史、是否使用其他药物(特别是抗组胺类药)、注射剂量、注射部位、注射角度、皮试液是否现配现用、观察时间等。
1.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5.0分析数据,研究数据使用[n(%)]表示计数资料,χ2检验,当P<0.05时,代表统计学数据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
2结果
2.1皮试结果
2020年3月—2021年3月进行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的1207例患者中阳性患者有86例,阴性患者有1016例,假阳性患者有79例,假阴性患者有25例。由此分为阳性组、阴性组、假阳性组、假阴性组。
2.2影响原因调查结果
阳性组与假阳性组在过敏史、是否使用其他药物方面具有显著差异(P<0.001),详情见表1。阴性组与假阴性组在过敏史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详情见表2。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阳性组与假阳性组在过敏史、是否使用其他药物方面具有显著差异(P<0.001),阴性组与假阴性组在过敏史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结果与其他学者[6-7]的研究结果相似。研究结果表明患者年龄、情绪、皮肤状态、用药情况以及皮试液浓度、护士注射剂量、注射部位等原因都会影响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皮试结果,具体分析如下。
3.1年龄差异
年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机体皮肤状态,比如0~3岁的婴幼儿皮肤比较娇嫩,轻微刺激可能会导致皮肤红肿。另外与成年人相比,婴幼儿体内的免疫球蛋白E过低,受到外部物质刺激后容易使毛细血管扩张,增加血管通透性,从而红肿。老年人的皮肤相对比较粗糙,皮肤不敏感,皮内注射后不容易发生变化。
3.2情绪异常
皮试前内心比较紧张、恐惧、焦虑等,在异常心理的作用下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比较容易,容易出现红色的小皮丘或者周围红晕变大。
3.3皮肤状态差异
患者出现高热情况,毛细血管处于扩张状态,且血液流动速度较快,皮肤变红。部分患者还可能患有皮肤性疾病,皮肤处于水肿状态,注射皮试液后难以形成皮丘,影响皮试结果。
3.4特殊用药
部分患者皮试前正在使用抗组胺药物或者皮质激素类药物,可能会抑制机体发生过敏反应,从而出现假阴性。
3.5皮试液浓度不准确
皮试液的配制浓度不准确,护理人员将浓度计算过多或者过少,比如配制过程中没有将注射器中的空气排净,容易导致皮试液浓度较低,如果浓度过高,容易出现假阳性结果,如果浓度过低,容易导致结果假阴性。
3.6皮试液注射剂量不准确
部分护理人员皮内注射时没有注意注射剂量,注射液体较多,使皮丘较大,增强了皮丘以及周围皮肤反应,导致皮试假阳性。部分护理人员可能皮内注射的剂量过少,不足0.1mL,此时形成的皮丘过小或者无法形成皮丘,也会影响皮试结果。
3.7皮试液未现配现用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本身结构不稳定,如果皮试液配制后未及时使用,放置于温度比较高的环境中,容易使溶液性质不稳定,在各种因素影响下性质被破坏,容易在体内产生不良反应,皮肤出现异常表现。
3.8观察结果时间不准确
部分护理人员记错皮试的时间,观察结果的时间比较早或者比较晚,导致结果呈现假阳性,影响判断。另外部分护理人员自身职业素养较低,当观察到皮丘变大、变红时,为了避免判断错误导致患者过敏,而宁可评判为阳性结果,防止承担医疗责任[8-9]。
4护理对策
4.1规范配制皮试液
护理人员配制皮试液时,需要注意配制皮试液的浓度控制在0.1mL液体中含有0.05mg头孢菌素,并且现配现用,不要提前配制,另外应避免皮试液内泡沫过多,抽取0.9%氯化钠注射液时需要排空注射器内的空气。
4.2规范皮试注射方法
护理人员需要严格规范注射标准,在前臂掌面腕横纹上三指位置进行注射,避免损伤神经刺激皮肤产生严重的疼痛。另外注射时严格掌握注射角度,应将皮试液体注射在真皮与表皮之间,避免注射过深。
4.3皮试前询问过敏史、用药史
进行皮试之前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如果发现患者对于消毒液或者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需要及时更换其他皮肤消毒液,或者告知医生更换其他抗生素类药物。如果患者皮肤过于敏感,建议护理人员使用碘伏进行皮肤消毒,避免酒精刺激皮肤。如果患者在服用抗组胺类药物,此时需要提高警惕,即使皮试结果为阴性,也应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便于及时处理异常。
4.4积极与患者交流、沟通
多数患者心理过于焦虑、紧张,护理人员可以在皮试前与患者交流,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尽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10]。
4.5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素养
护理人员避免使用诱导式询问患者有无过敏阳性反应不适,应由患者自主诉说不适,防止增强患者心理作用。如果护理人员无法准确判断患者的皮试结果,可以采取对照试验帮助判断,如果仍然判断困难,应积极寻求专业能力较强的其他护理人员,提高准确性。
4.6做好过敏的急救准备工作
护理人员进行皮试操作的环境内必须配备有急救药品,以及配备急救器械,便于患者发生过敏性休克等意外情况时进行急救处理。
参考文献
[1]文婧,冯婧,刘丹.145例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J].中国处方药,2022,20(4):74-76.
[2]蒋朝军.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2,15(17):166-168.
[3]单家琦.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药理学特点和临床应用情况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22,36(1):129-132.
[4]陈相军,周益,孟娟,等.医疗机构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皮试规范化管理[J].中国抗生素杂志,2021,46(12):1133-1137.
[5]徐秋香,王雁飞,刘玉叶,等.无痛快速仪器试验法与传统皮试法在儿科中的临床应用对比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9):1569-1570.
[6]孟佳,张静宇,张婉,等.青霉素类药物皮试阴性患者发生过敏反应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2023,26(2):144-147.
[7]王玮琦,张敏,易瑜,等.基层医疗机构TAT皮试假阳性反应影响因素的Logistics回归分析及干预对策[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3,18(2):236-239,243.
[8]郝爱华,闫玮.抗菌药物皮试假阳性原因分析及对策[J].药店周刊,2021,30(17):45.
[9]欧阳风.心理护理用于门急诊皮试患者对改善其疼痛感及提升其依从性的价值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49):13.
[10]吴仲玉,刘兆云.我院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及皮试情况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20,10(16):54-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