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眼调节功能检查在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中的应用论文

2024-12-20 14:55:59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在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时应用双眼调节功能检查的实践情况。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10月在本院眼科就诊的儿童青少年10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年龄分为两组,患者均实施双眼调节功能检查,应用综合验光仪检查其屈光度和视功能情况,分析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结果。结果在1000例研究对象中,视力正常500例(50.00%),高度近视50例(5.0%),中度近视120例(12.00%),轻度近视330例(33.00%);负相对调节(NRA)(+2.06±0.63)D,调节反应(BCC)(+0.1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在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时应用双眼调节功能检查的实践情况。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10月在本院眼科就诊的儿童青少年10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年龄分为两组,患者均实施双眼调节功能检查,应用综合验光仪检查其屈光度和视功能情况,分析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结果。结果在1000例研究对象中,视力正常500例(50.00%),高度近视50例(5.0%),中度近视120例(12.00%),轻度近视330例(33.00%);负相对调节(NRA)(+2.06±0.63)D,调节反应(BCC)(+0.15±0.42)D,正相对调节(PRA)(-2.17±1.60)D;PRA不足390例(39.00%),BCC异常60例(6.00%),NRA不足185例(18.50%);两组BBC、NRA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PR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正常同轻、中高度近视组的双眼调节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近视的发生发展,PRA储备量减少。对就诊的儿童青少年实施双眼调节功能检查后,青少年儿童正相对调节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眼科就诊的青少年儿童,实施视功能检查能够明确了解他们的视功能指标,以便为近视防控提供数据支撑。
关键词: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双眼调节功能检查
0引言
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愈发严峻,其近视程度加重、发病年龄降低、患病率上升的趋势愈发显著。统计数据显示,小学生的近视率已达到44%,中学生更是高达72%,而高中生和大学生则分别攀升至82%和90%的惊人水平。在全球范围内,预计至2050年,近视的发生率将增至50%,其中高度近视的比例预计将上升到10%的水平。鉴于当前近视问题的严峻性,社会各界亟须共同关注并付诸行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遏制近视问题的持续恶化。特别是对儿童青少年高度近视,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高度近视可能导致视网膜脱离、黄斑变性、白内障、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儿童青少年近视不仅是社会问题,更是医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议题。控制近视的发展、预防其发生,对于维护青少年视力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视的形成和发展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通过深入分析其形成机制,医生能够准确评估患儿的视功能状况。在充分了解儿童青少年的视力后,医生将结合个体实际,为患儿量身定制个性化训练和指导方案,致力于提高近视防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由此为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更好地保护他们的视力健康,改善用眼行为,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预防近视策略和措施[4]。基于此,本研究针对1000例儿童青少年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双眼调节功能检查在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中的应用,现对研究结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10月在本院眼科就诊的儿童青少年100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实施双眼调节功能检查,应用综合验光仪检查其屈光度和视功能情况。其中,男520例(52.00%),女480例(48.00%),年龄为7~12岁,平均(8.5±1.1)岁。眼科就诊的儿童青少年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排标准
1.2.1纳入标准
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无屈光间质混浊、视网膜和视神经疾病;精神良好;提供详细资料;有三级视功能;无斜视、弱视;无眼外伤、眼手术等病史;双眼最佳矫正视力≥1.0;初诊年龄范围7~12岁学龄儿童;充分履行知情权;不具备其他近视防控干预史;未使用角膜塑形镜、阿托品滴眼液。
1.2.2排除标准
既往患有角膜病变、白内障;眼压>21mmHg;既往存在眼部手术史;眼底病变、屈光间质严重混浊;存在有精神异常;因各种原因无法配合检查;临床资料不全者。
1.3方法
视力检查:对于儿童青少年的裸眼视力及矫正视力,应用综合验光仪进行全面检查,以确保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正常屈光度:±0.50D以内;高度近视屈光度:屈光度超过6.0D;中度屈光度:屈3.00~6.0D;轻度屈光度:不超过3.00D。
视功能检查:基于MPMVA实现双眼间的视觉平衡,同时进行立体视觉检查和Worth4点灯测试,判断青少年群体是否存在三级视功能。严格遵循相关检测顺序,评估负相对调节(NRA),检查调节反应(BCC),测定正相对调节(PRA)以此系统、全面地完成了调节功能的检测工作。
NRA检测:通过精确的瞳距测量、照明设备、标准视标执行全方位的屈光矫正。患者双眼同时注视位于40cm处的视标,视标位于其最佳视力的上一行。逐渐增加正球镜的度数,每次为0.25D,直到测试时患者的视标变得模糊,从此清晰地观察所增加最大正球镜度数,确保调节后的负相对调节的正常值应落在(+2.00±0.50)D。
BCC检测:通过调整瞳距至适宜距离并关闭近用照明灯评估青少年的视力,随后在双眼前分别添加±0.50D的交叉柱镜,让患者在40cm的距离内注视交叉格子视标。显示为横线与竖线将同样清晰,则调节反应与调节刺激达到平衡;调节之后则应逐渐增加双眼正球镜,直至横线和竖线清晰度一致。相反,若调节超前,则竖线更清晰。一般而言,正常的调节亮度处于(+0.25±0.75)D。
PRA检测:使用近用瞳距,开启近用照明,患者注视距离40cm处的最佳视力上一行视标,增加-0.25D的球镜度数,直至模糊不清。此时,正相对调节的数值为所应用的负球镜度数。正常值是(-2.37±1.00)D。
1.4观察指标
应用综合验光仪检查其屈光度和视功能情况,比较分析取得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结果。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软件为统计分析工具。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n(%)]表示,两组间比较t检验,计数资料χ2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屈光状态分析
在1000例眼科就诊的儿童青少年中,视力正常500例(50.00%),高度近视50例(5.0%),中度近视120例(12.00%),轻度近视330例(33.00%)。
2.2视功能检查指标
NRA值为(+2.06±0.63)D,BCC值为(+0.15±0.42)D,PRA值为(-2.17±1.60D),390例(39.00%)PRA不足,60例(6.00%)的BCC异常,185例(18.50%)的NRA不足。
2.3不同年龄组双眼调节功能对比
根据患儿年龄分为两组,两组BCC、NRA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PR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4不同视力情况研究对象双眼调节功能对比研究
统计分析显示,视力正常组与轻、中高度近视组在双眼调节功能方面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鉴于儿童青少年在身体发育、器官功能及心智成熟上的未完全状态,其个体的行为习惯易于受到外部环境的显著影响。同时,青少年在求学期间常面临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长时间接触电视、电脑等电子屏幕可能显著加剧近视的风险。此外,青少年在病毒、细菌防护知识方面的不足,易导致其虹膜炎、沙眼、角膜炎、结膜炎等眼部疾病的发生,以及眼部细菌、病毒的感染,从而对青少年的生理与心理造成极大损害,甚至引发视力下降或失明。长时间、高强度的近距离用眼活动亦可能诱发睫状肌的痉挛,从而增加青少年患假性和轴性近视的风险。因此,积极开展青少年双眼视功能的检查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实施双眼调节功能的检查,可以有效促进儿童青少年的用眼健康。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本研究中的1000例眼科就诊的儿童青少年中,视力正常500例(50.00%),高度近视50例(5.0%),中度近视120例(12.00%),轻度近视330例(33.00%);NRA值为(+2.06±0.63)D,BCC值为(+0.15±0.42)D,PRA值为(-2.17±1.60D),PRA不足占39.00%,BCC异常占6.00%,NRA不足占18.50%;两组BCC、NRA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PR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表明,在对眼科就诊的儿童青少年进行双眼调节功能检查后,PRA指标成为一个具有显著影响性的因素。视力正常同轻、中高度近视组的双眼调节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随着近视的发生与发展,PRA的调节储备量呈减少趋势。这一发现凸显了针对眼科就诊的儿童青少年实施双眼调节功能检查的重要性。鉴于本研究中高度近视的样本量较为有限,本文将中、重度近视病例合并观察。本研究旨在减少高度近视患者发生眼底出血、白内障、青光眼等潜在并发症的风险,进而降低高度近视的整体患病率,并缓解患者对于致盲的忧虑。此举措有助于更全面、系统地分析近视疾病的发展趋势及其防治措施。
本研究结果证实,对近视发生而言,PRA值的偏低可能是其早期征兆,显示出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共同特征即为调节储备力下降,且调节功能在发生近视后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眼的调节滞后量和近视紧密相关。儿童青少年近视患儿随着年龄增长其调节储备能力降低,因此增加字母表、反转拍等的功能训练有助于改善调节功能。本研究还发现,在两个不同的年龄段中,高度近视患者的PRA值相较于轻度近视患者更低。这一现象可能与当前近视低龄化的趋势有关,也能够一定程度上说明PRA值并不会随着儿童青少年的年龄增长而降低[10]。NRA反映的是人眼调节放松能力,主要指人眼在集合固定的情况下得以放松的调量。
综上所述,调节力与近视的发生具有紧密的相关性。针对儿童青少年群体,近距离用眼习惯的普及以及户外活动的相对减少,导致调节储备力不足、调节不放松以及调节滞后等现象成为主要的健康风险因素。在调节滞后出现时,若无法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将面临极大的防控挑战。对于眼科就诊的儿童青少年患者,无论是否已发生近视,其调节功能的减弱现象均更为显著,普遍存在双眼视觉功能异常状态,主要临床表现为调节滞后和储备减少等情况。
鉴于此,对儿童青少年群体而言,视功能检查应被视作眼健康体检的必要环节,旨在全面了解他们的视功能指标,从而为近视防控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因此,将视功能检查纳入诊疗和体检的常规项目,实施专业的诊疗服务和科普宣教工作,确保青少年视力健康,需要家长、孩子、学校和医生等多方共同努力,共同维护青少年的正常视力水平。
参考文献:
[1]崔家瑞,李竹青,董思颖,等.儿童青少年近视的体质三级预防方案[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3,38(6):2702-2706.
[2]熊玲,舍萱,伍叶.12~18岁青少年调节和双眼视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以及与ADHD的共性研究[J].临床眼科杂志,2022,30(4):289-292.
[3]王祎洁,刘多,田斌斌,等.双眼调节功能检查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的应用[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2022,43(2):56-59.
[4]吴改萍,郝晓凤,谢立科,等.中医适宜技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研究现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17(3):632-636.
[5]陈西嘉,易虹,易姝.1%阿托品眼用凝胶治疗早期近视青少年后双眼调节功能变化[J].重庆医学,2022,51(2):234-238.
[6]周水莲,金涵,许小毛,等.8~15岁近视性屈光参差者调节及双眼视功能的相关研究[J].江西医药,2021,56(6):759-763.
[7]骆煌,王蓉,杜红彦,等.眼三针联合耳穴贴压治疗青少年近视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20,28(19):35-37.
[8]吕扬,孟欢,沈贞女.近视儿童青少年的双眼视功能及视觉训练效果研究进展[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20,43(3):239-241.
[9]伍叶,张珍,唐雪林,等.调节和双眼视功能检查在评估民航飞行员双眼视功能异常中的应用[J].临床眼科杂志,2020,28(1):66-68.
[10]杨莹莹,吴九菊,田密,等.脱抑制及视功能训练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疗效[J].国际眼科杂志,2018,18(11):2056-20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