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清中降浊汤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效果论文

清中降浊汤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效果论文

2

2024-12-16 11:31:22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目的:探讨清中降浊汤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4月—2023年4月龙岩市中医院脾胃科门诊明确诊断为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5例。

  【摘要】目的:探讨清中降浊汤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4月—2023年4月龙岩市中医院脾胃科门诊明确诊断为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予以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清中降浊汤,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积分、内镜下食管黏膜分级及反流性疾病问卷(reflux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RDQ)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临床症状积分、RD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积分、RDQ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内镜下食管黏膜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中降浊汤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临床效果明显,可以保护和修复食管黏膜,改善临床症状。

  【关键词】清中降浊汤;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临床效果

  反流性食管炎是目前临床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是由于食管功能失调、胃肠蠕动减弱、排空功能异常等原因,导致胃或十二指肠内的物质向上回流进入食管,久而久之导致食管黏膜损害而发病,临床常表现为恶心反酸、胸骨后烧灼、咽部感觉异常,其治疗相比于胃炎、胃溃疡更棘手,且容易反复[1-3]。反流性食管炎如果不能治愈,可能会进展为巴雷特食管,有研究显示,巴雷特食管发生癌变的概率远远高于正常人群,在罹患食管腺癌的人群中,85%的患者都有巴雷特食管[4]。目前西医主要应用抑酸、护胃、促胃肠动力、促进黏膜修复的药物治疗,虽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长期用药的耐药性增加,复发率增高。有研究报道,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具有独特优势,能促进疾病恢复,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疗效明显且副作用少[5-6]。笔者临床善用清中降浊汤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缺乏循证医学,本文旨在探究其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4月—2023年4月龙岩市中医院脾胃科门诊明确诊断为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诊断标准:①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7],此共识意见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China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CACM)脾胃病分会制定,临床主要表现为反酸恶心、腹胀嗳气、胸骨后烧灼感、咽部不适或食管外症状等,病情反复;胃镜检查能明确诊断反流性食管炎。②中医诊断参考CACM脾胃病分会制定的《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7]的中医辨证肝胃郁热分型,主症:胃食管反酸,自感烧心症状;次症:食管或胃脘部有灼痛感,胃部嗳气、胀满不适,容易饥饿,情绪易怒,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患者有主症且再有1项次症,舌苔脉象表现对应证型即可确诊。(2)纳入标准:①符合反流性食管炎的西医相关诊断;②中医证型为肝胃郁热型;③首次发病,年龄18~65岁,性别不限。(3)排除标准:①幽门螺杆菌阳性,伴其他严重消化道疾病,如幽门狭窄、食管溃疡出血、消化道恶性肿瘤等;②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不能参加或需要治疗,以及精神异常;③妊娠期、哺乳期。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男15例,女20例;年龄24~59岁,平均年龄(39.45±3.78)岁;病程0~5个月,平均病程(1.36±0.41)个月。治疗组,男16例,女19例;年龄22~58岁,平均年龄(40.37±3.96)岁;病程0~4个月,平均病程(1.38±0.35)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龙岩市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生产厂家: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6379,规格:20 mg/片)口服,40 mg/次,1次/d,共治疗4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清中降浊汤,组方:柴胡10 g,香附10 g,枳实15 g,生白芍10 g,黄连6 g,乌贼骨30 g,浙贝母15 g,荞麦30 g,上方剂量为1付,本研究所用中药均来自龙岩市中医院的中草药房,中药由医院煎药室严格按照煎煮方法进行统一熬制,每付中药水煎400 mL,饭后温服,分早晚2次,共治疗4周。两组治疗期间均嘱畅情志,适劳逸,避免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饮食,起居有常。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疗效评价标准:无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症状,积分减少≥95%,内镜下食管黏膜恢复正常为痊愈;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好转,70%≤症状积分减少<95%,内镜显示食管黏膜较治疗前改善2级为显效;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有所好转,30%≤积分减少<70%,内镜下食管黏膜较治疗前改善1级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指标,甚至病情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

  (2)临床症状积分。对两组治疗前后反酸、胃灼热、腹胀进行量化积分,0分为无症状,2分为轻度,4分为中度,6分为重度,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3)内镜下食管黏膜分级。根据洛杉矶(Los Angeles,LA)分类对两组治疗前后内镜下食管黏膜进行分级,正常:食管黏膜为复层鳞状上皮,胃镜下呈均匀粉红色,且无破损;A级:食管黏膜损害<5 mm,且只有1或数个单独的破损;B级:食管黏膜损害≥5 mm,且只有1或数个单独的破损;C级:食管黏膜有2个及以上融合性损伤,但损伤面积不足食管周径的75%;D级:食管黏膜损伤占食管周径的75%及以上。(4)反流性疾病问卷(reflux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RDQ)评分。按照两组治疗前后反流性食管炎症状发作频率进行计分,共20分;按照患者反流性食管炎症状表现程度进行计分,共20分;总分40分,评分越高病情越重[7]。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服从正态分布、方差齐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image.png

  2.2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image.png

  2.3两组治疗前后内镜下食管黏膜分级比较

  两组治疗前内镜下食管黏膜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内镜下食管黏膜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image.png

  2.4两组治疗前后RDQ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RD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RDQ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image.png

  3讨论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过饱、吃夜宵、喜甜爱酸、情绪焦虑、肥胖等不良因素加剧,反流性食管炎的患病率逐年升高,人群内镜检出率可高达5%左右,西医认为其发病主要与食管括约肌功能异常、胃肠动力减弱、食管内脏敏感性增高等因素有关,如不进行抑酸护胃等干预治疗,很容易发展为溃疡、出血,甚至癌变,积极的饮食、心理等系统性护理干预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也具有重要意义[8-10]。西药在长期治疗过程中容易增加肠炎、肺炎、肾损害、维生素B12缺乏等疾病风险,而且具有高复发率和一定的依赖性。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方面取得了较多的临床经验,也显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和良好的效果[11]。

  反流性食管炎根据临床症状可归属于中医的“食管瘅”“吐酸”“嘈杂”等疾病范畴,《黄帝内经·素问》中的病机十九条记载道:“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皆属于热。”《四明心法》和《医宗己任编》都认为凡吞酸皆属于肝木犯胃所致,所以中医认为反流性食管炎所表现的反酸、烧灼、嘈杂等症状多与火热有关,肝胃受热邪内扰,升降失和,发为此病[12]。本研究应用清中降浊汤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RDQ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治疗组治疗后内镜下食管黏膜分级优于对照组。究其原因在于清中降浊汤中柴胡性味辛苦微寒,入肝经,既可疏肝解郁又可清泻火热;香附性味辛苦甘平,归肝经,为气病之总司,配合柴胡疏肝理气;枳实性味辛苦酸寒,归脾胃经,可辛散苦降,通调中焦之气;生白芍性味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傅青主女科》曰:“病之在肝者,白芍尤不可不用。”其能柔肝之性、解肝之郁,还能清肝之火、养肝之血[13];黄连性味苦寒,主入心肝脾胃经,善清肝胃之火,调畅气机;乌贼骨,又名海螵蛸,性味咸涩温,主入脾肾经,具有制酸止痛的作用;浙贝母性味苦寒,归心肺经,其虽常用于肺病,但在制酸止痛、抗炎、抗溃疡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14];荞麦性味甘寒,能够入肠胃,益气健胃,也可以降肠胃之气,有益于反流性食管炎的恢复[15];全方共奏疏肝和胃、清热降火之效。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黄连所含的多种活性成分对抗炎、抗癌、抗菌、抗氧化具有一定作用,而且还能调节胃酸的分泌[16]。海螵蛸所含碳酸钙、多糖、多肽等活性成分可以抗炎、促进创面修复[17]。江国华等[18]研究发现柴胡疏肝散可以减轻大鼠的食管黏膜损伤,降低内脏敏感性。

  综上所述,清中降浊汤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具有明显的效果,可以保护和修复食管黏膜,明显改善反酸、胃灼热等临床症状。

  参考文献

  [1]曹志娟,宋珍珍,向英歌.疏肝和中降逆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中虚气逆证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2023,44(9):1327-1329.

  [2]杨露露.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血清miR-144水平与炎症因子及胃蛋白酶原水平的相关性分析[J].食管疾病,2023,5(3):192-196.

  [3]朱飞,刘真真,申高飞,等.伏诺拉生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23,31(10):798-801.

  [4]荆莹,宋香谆,韩勖,等.伏诺拉生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进展[J].吉林医学,2023,44(4):1084-1088.

  [5]林辉.替普瑞酮辅助奥美拉唑及莫沙必利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22,20(28):56-59.

  [6]仲朝伟,郭红梅.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进展[J].新疆中医药,2023,41(2):131-134.

  [7]张声生,朱生樑,王宏伟,等.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7,25(5):321-326.

  [8]黄薇,荣黎,张和谦.系统性护理干预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21,19(29):83-85.

  [9]李亦凡,朱凌云.中西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研究进展[J].西部中医药,2022,35(8):153-157.

  [10]黎妍.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体质分布及相关因素的研究[D].南宁:广西中医药大学,2021.

  [11]陈静,曹正民,徐蕾,等.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2,40(7):177-181.

  [12]迪力库马尔·马坎,朱生樑,周秉舵,等.中医药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0(35):3970-3974.

  [13]乐娜,赵丹萍,张睿,等.白芍柔肝解郁有效成分芍药苷抗应激作用机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12):7020-7028.

  [14]周明,刘敏.基于网络药理及分子对接探讨薏苡仁—浙贝母药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J].环球中医药,2023,16(6):1118-1126.

  [15]王晓萍,王文燕,邢晓冬,等.荞麦的功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OL].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12[2023-12-12].

  [16]陈孝为.加味左金丸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23.

  [17]袁晓菲,夏兆芳,孙庆.海螵蛸在创面修复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21,27(4):645-647.

  [18]江国华,黄静仪,何玲玲,等.柴胡疏肝散对反流性食管炎大鼠食管黏膜损伤及5-HT信号通路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22,38(2):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