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脑梗死患者血清学指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化情况的影响论文

2024-12-13 14:57:56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目的探究阿司匹林(aspirin,APC)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患者的影响。方法非随机选取聊城市眼科医院于2022年4月—2023年4月收治的98例C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49,APC肠溶片治疗)和观察组(n=49,APC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两组持续用药4周。对比两组血清学指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化情况、炎症反应、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9.39±1.41)µmol/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19.66
[摘要]目的探究阿司匹林(aspirin,APC)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患者的影响。方法非随机选取聊城市眼科医院于2022年4月—2023年4月收治的98例C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49,APC肠溶片治疗)和观察组(n=49,APC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两组持续用药4周。对比两组血清学指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化情况、炎症反应、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9.39±1.41)µmol/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19.66±2.15)IU/L、尿酸(231.06±10.44)µmol/L均低于对照组的(15.22±2.13)µmol/L、(25.59±2.91)IU/L、(314.84±12.88)µ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76、11.473、35.372,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厚度、斑块面积均小于对照组,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C与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治疗可改善CI患者的血清学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化情况,减轻炎症反应,且不良反应较少。
[关键词]脑梗死;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症反应;不良反应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近年来临床发病率较高,且逐渐偏向年轻化,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严重影响我国国民身体健康。该病发生是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及组织缺血、缺氧所致,前期出现头晕、头痛,中期出现意识障碍、四肢瘫痪、中枢性高热等症状,晚期则并发脑疝,危及生命,最终导致脑死亡。因此,一旦身体出现异常需及时就医,查明病因以对症治疗。CI主要采取药物治疗,其中阿司匹林(aspirin,APC)为水杨酸衍生物,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常用于心脑血管疾病。阿托伐他汀钙是临床常见的降血脂药物,同时还可预防CI复发与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本研究旨在分析上述两种药物对CI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非随机选取聊城市眼科医院于2022年4月—2023年4月收治的98例C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49,APC肠溶片治疗)和观察组(n=49,APC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对照组中男28例,女21例;梗死部位:颞叶9例,基底节区17例,顶叶3例,额叶5例,枕叶7例,小脑8例;年龄51~81岁,平均(68.13±5.31)岁。观察组中男30例,女19例;梗死部位:颞叶11例,基底节区20例,顶叶5例,额叶4例,枕叶4例,小脑5例;年龄52~82岁,平均(69.17±5.3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聊城市眼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LCYK2021-0014)。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CT确诊为CI;初次发病;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自愿签订同意书;临床资料完整;对本研究药物无过敏史;无精神障碍疾病;无恶性肿瘤。
排除标准:合并其他部位严重疾病者;近3个月内做过大型手术者;存有严重感染性疾病者;存有免疫功能或凝血功能障碍者;中途因个人原因退出者。
1.3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控制血压、血糖、降血脂、纠正电解质紊乱、营养神经细胞等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予以口服100 mgAPC肠溶片(国药准字H20234177;规格:100 mg)治疗,1次/d。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联合口服20 mg阿托伐他汀钙(国药准字H20203379;规格:20 mg)治疗,1次/d。两组均持续治疗4周。
1.4观察指标
血清学指标: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济南金浩峰技术有限公司,鲁食药监械准字2013第2400165号)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ine,Hcy)水平;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尿酸(urine acid,UA)。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化情况:治疗前后,采用超声诊断仪(徐州市大为电子设备有限公司,苏食药监械准字2010第2230915号)检测患者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厚度、斑块面积。
炎症因子水平:治疗前后,取血方法同上,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
不良反应:包括头晕、乏力、腹部不适、食欲不振。
1.5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血清学指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化情况、炎症因子水平为计量资料且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组间比较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行配对t检验;不良反应发生率为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率(%)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Hcy、NSE、U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厚度、斑块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IL-6、TNF-α、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2.4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CI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和小动脉闭塞为主要病因。目前,临床治疗该病主要以抑制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为主要治疗原则,通常予以控制血压、降血脂等常规对症治疗,虽有一定临床效果,但总体疗效或远期预后不佳。因此,临床仍在寻找其他有效的治疗方式,以提高CI患者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Hcy、NSE、UA较对照组低(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厚度、斑块面积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IL-6、TNF-α、CRP较对照组低(P均<0.05),提示APC与阿托伐他汀钙共同治疗CI,能够改善其血清学指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化情况,减轻炎症反应。分析其原因为,APC是临床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最为常见且常规的治疗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阻断血小板内花生四烯酸转化为血栓烷A2的过程,从而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同时,APC是一种肠溶性抗凝剂,口服后能够迅速穿透胃肠道黏膜,起到抗炎、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同时还能有效预防CI复发。阿托伐他汀钙属于一种他汀类的血脂调节药物,血脂水平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具有密切联系,而阿托伐他汀钙通过调节血脂水平,促使机体内的血液黏稠度恢复正常,促进血流匀速流通,保证脑组织的供血、供氧正常,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对预防CI发生具有重要作用。阿托伐他汀钙对动脉粥样斑块中粥样物质的比例具有一定效用,能够降低其比例及胆固醇含量,抑制粥样动脉斑块的发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还可通过长时间使用该药而相应减少,同时还能够有效促进动脉中层内膜厚度改善。阿托伐他汀钙还具有一定的抗炎、抗氧化作用,其可抑制多种炎性细胞的产生与聚集,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从而能够有效减轻动脉粥样斑块的炎性反应,降低CI复发风险。Hcy、NSE、UA均是临床是评价CI病情严重程度的血清神经物质,研究显示,其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说明APC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能够发挥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此外,张静等研究APC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疗效显示,治疗后动脉斑块情况[动脉斑块面积(1.42±0.32)mm2、斑块厚度(1.67±0.20)mm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与本研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化情况结果一致,说明APC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能够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化。此外,两组不良反应相近,说明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综上所述,对CI应用APC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可更好地促进血清学指标改善,调节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化,减轻炎症反应,且不良反应较少。
[参考文献]:
[1]刘雁伟,杨世强,王琪.前列地尔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肪因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3,51(5):551-554.
[2]马秀杰,曲相珍,乔小东.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对MMP-2表达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2,22(16):3188-3192.
[3]曹亚博,张菊红,路怀志.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及桂哌齐特治疗急性脑梗死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评价[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2,22(1):66-69.
[4]王从过,唐珊珊,马晶晶.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22,47(10):1372-1376,1382.
[5]董晓柳,徐士军,张秀清.阿托伐他汀对老年脑梗死病人TLR4信号通路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22,47(6):739-742.
[6]Kumazawa R,Jo T,Matsui H.Direct oral anticoagulants versus warfarin for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bleeding in older adul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2022,70(7):2029-2039.
[7]Hodgins P,McMinn M,Shah A.Unscheduled care path⁃ways in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Scotland[J].Heart(British Cardiac Society),2022,108(14):1129-1136.
[8]何世栋.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伴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其对血脂、血液流变学、c反应蛋白的影响研究[J].贵州医药,2023,47(2):239-241.
[9]马骊珠,乔亚光.复方血栓通胶囊结合阿托伐他汀片对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和血脂指标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2,40(2):227-230.
[10]王卫胜,王伟,郭富山.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J].西北药学杂志,2022,37(4):145-148.
[11]吴培培,董少军,孙田田.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和硫酸氢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和mRS评分影响[J].河北医学,2022,28(2):327-331.
[12]雷文婧,朱敏,吴迪.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疏血通注射液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凝血功能改善评价[J].东南国防医药,2022,24(6):569-572.
[13]范丽丽,佟亚男,金凤.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23,20(3):118-121.
[14]钱瑾邺,陈传国.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分析[J].药物生物技术,2022,29(4):367-371.
[15]杨薇,蔡新妤,高冉冉.丹参多酚酸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脑梗死疗效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影响[J].陕西中医,2022,43(3):334-337.
[16]饶从磊,潘阿莉,刘鹏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炎性水平的作用[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19(4):131-134.
[17]宋志友,李从圣,孟令毅.丹红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及尿酸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22,47(1):33-37.
[18]马利菊,杜平,孙许锋.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超声参数及血清LDL-C和D-D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31(15):2104-2107,2145.
[19]李静,彭纪临,张刚.血栓心脉宁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效果[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2,40(2):255-258.
[20]张静,xx,王羽.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疗效[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2,26(6):33-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