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辅助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论文

2024-12-13 14:47:56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辅助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0月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75例。对照组应用前列地尔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阿司匹林辅助治疗。比较两组血小板功能、血流动力学、行走距离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出血时间(BT)、足背动脉血流量、最大行走距离、无痛行走距离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两组血小板聚集率(PAR)、可溶性P选择素(sCD62P)、血浆黏度、全
【摘要】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辅助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0月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75例。对照组应用前列地尔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阿司匹林辅助治疗。比较两组血小板功能、血流动力学、行走距离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出血时间(BT)、足背动脉血流量、最大行走距离、无痛行走距离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两组血小板聚集率(PAR)、可溶性P选择素(sCD62P)、血浆黏度、全血黏度、足背动脉峰值流速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辅助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显著改善血小板功能,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且不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阿司匹林前列地尔血小板功能血流动力学
近年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在我国的发生率持续上升,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外周血管疾病。该疾病导致下肢血液供应不足,进而引发慢性肢体缺血的症状,如间歇性跛行、溃疡和坏疽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此外,患者还可能面临心脑血管风险事件的发生,如卒中和心肌梗死等,这给治疗带来更大的挑战。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方法也取得了显著发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然而,仅依靠外科手术干预无法完全治愈该病,药物治疗在临床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前列地尔是一种常用于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药物,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抗炎等作用,虽然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并不理想。阿司匹林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达到抗凝效果。本研究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中加以阿司匹林辅助,以探寻其临床疗效及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0月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纳入标准:①经CT、彩超检查确诊且符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标准;②性别、年龄不限。(2)排除标准:①对本研究药物过敏;②近期服用过非甾体类药物;③合并血栓闭塞性脉管炎;④合并传染性疾病;⑤中途退出本研究。以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75例。对照组,男35例,女40例;年龄49~87岁,平均年龄(64.67±4.25)岁;左下肢41例,右下肢34例。研究组,男37例,女38例;年龄47~89岁,平均年龄(63.86±4.51)岁;左下肢39例,右下肢36例。两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降血糖、调血脂和控制血压等基础治疗。对照组使用前列地尔注射液(北京泰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80024,规格:2 mL∶10μg)治疗,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前列地尔注射液2 mL混合,静脉滴注,1次/d。研究组加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013,规格:100 mg)治疗,100 mg/次,1次/d。两组均接受8周的治疗。
1.3观察指标
1.3.1血小板功能
治疗前后抽取两组肘静脉血,检测血小板功能指标,血小板聚集率(PAR)采取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经比浊法测定,可溶性P选择素(sCD62P)采取贝克曼库尔特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出血时间(BT)即测定器刺入皮肤自然出血后至出血自然停止用时。
1.3.2血流动力学
治疗前后采用日本Es-1000sPM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测量两组足背动脉血流量、足背动脉峰值流速,血浆黏度和全血黏度采用DV-S型黏度计检测。
1.3.3行走距离
治疗前后采用计步器测量两组最大行走距离和无痛行走距离。
1.3.4不良反应
记录两组用药期间转氨酶升高、恶心呕吐、腹泻、头痛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小板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T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两组PAR、sCD62P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流动力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足背动脉血流量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两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足背动脉峰值流速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治疗前后行走距离比较
治疗前,两组行走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最大行走距离、无痛行走距离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进行性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下肢缺血,可导致下肢供血不足,引起动脉管腔狭窄或完全闭塞。通常,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首先在腹主动脉远端、髂动脉和股动脉发生。除了下肢缺血症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还可能涉及多个系统,成为一种全身性病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程复杂,治疗难度大且易复发。即使经过治疗,患者仍面临较高的致残和致命风险。因此,需要及早预防和积极治疗以减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带来的严重后果。
血小板产生的血栓素A2(TXA2)在动脉硬化的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前列地尔是一种合成的血管舒张剂,可以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酶来抑制TXA2的形成,促进血管舒张,改善血流动力学参数,缓解下肢动脉闭塞性患者的症状。阿司匹林是常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也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通过抑制乙酰化环氧合酶-1(COX-1)的活性来抑制TXA2的形成,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加以阿司匹林辅助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BT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两组PAR、sCD62P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说明阿司匹林辅助前列地尔可有效改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血小板功能。分析原因是:首先,前列地尔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通过阻断钙离子通道,降低血管平滑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水平,使血管舒张,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其次,前列地尔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的代谢过程中的前列腺素H2合成酶来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的形成。再次,前列地尔还能增强红细胞的变形能力,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流动性,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阿司匹林通过抑制COX-1酶的活性,减少TXA2的产生,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形成。最后,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炎症反应中前列腺素的生成,从而减轻血管壁的炎症反应,降低血管内膜损伤和斑块形成的风险。阿司匹林和前列地尔是不同的药物,联合应用治疗中可产生协同效应,同时抑制COX-1和前列腺素H2合成酶的活性,更有效地减少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的形成,提高治疗效果。
峰值流速和血流量是评估下肢血管狭窄闭塞程度的重要指标。当血管通畅程度降低时,血液流动速度会减慢,导致患肢出现疼痛、麻木和冷感等症状。血液黏度增加可能导致血流阻力增大,从而影响血液流动。无痛行走距离和最大行走距离增加说明病情正在改善。本研究中,治疗后,两组足背动脉血流量、行走距离指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足背动脉峰值流速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说明阿司匹林辅助前列地尔治疗可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促进病情改善。分析原因是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和前列地尔的作用机制相辅相成,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素的合成,减少血小板聚集;而前列地尔通过扩张血管,改善血流动力学,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2)前列地尔通过减轻血管壁的炎症反应,降低血管壁通透性,防止斑块进一步形成;而阿司匹林的抗炎作用也有助于减轻血管壁的炎症反应。(3)前列地尔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增加一氧化氮的释放,促进血管扩张;而阿司匹林通过减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保护血管内皮功能,达到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病情改善的效果。本研究中,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说明加以阿司匹林辅助治疗并不增加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辅助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显著改善血小板功能,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且不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参考文献:
[1]苏少飞,李全成,陈林宝,等.抗凝联合抗血小板预防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的效果观察[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7,25(3):218-221.
[2]初丽敏,魏树林,王晓静,等.曲美他嗪联合前列地尔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1):63-65.
[3]王峰.小剂量利伐沙班联合阿司匹林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术后的临床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2,15(19):4-7.
[4]吴庆华,姜民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治疗和预防[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0,9(3):223-224.
[5]徐学灵,王藏慧,王伟.阿司匹林联合前列地尔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探讨[J].生命科学仪器,2023,21(z1):62.
[6]刘青,胡松,毛拥军.氟伐他汀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15,24(5):516-518.
[7]康震,王宁,王芳,等.氟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相关指标的影响[J].中国药房,2017,28(6):745-748.
[8]韦平.阿司匹林联合前列地尔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研究进展[J].当代医学,2020,26(13):186-188.
[9]郭碧波.西洛他唑联合拜阿司匹林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医刊,2019,46(7):97-100.
[10]陈端,侯伟宁,钟惠娟.脉血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28(4):100-102.
[11]刘小春.盐酸沙格雷酯和阿司匹林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抗血小板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5):302-303.
[12]王藏慧,王伟,徐学灵.阿司匹林联合前列地尔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评价[J].中国药业,2021,30(22):110-113.
[13]高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6.
[14]刘青.氟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观察[D].青岛:青岛大学,2014.
[15]朱晴,牛轶.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嘧达莫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治疗效果及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10):2117-2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