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在腹膜透析置管术中的应用论文

2024-12-11 11:59:46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联合腹直肌鞘阻滞(RSB)在腹膜透析置管术(PD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8月—2023年8月龙岩市第二医院收治的83例PD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案不同分为TAPB组(n=27)、RSB组(n=28)与联合阻滞组(n=28)。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联合腹直肌鞘阻滞(RSB)在腹膜透析置管术(PD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8月—2023年8月龙岩市第二医院收治的83例PD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案不同分为TAPB组(n=27)、RSB组(n=28)与联合阻滞组(n=28)。比较三组血流动力学、疼痛程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三组麻醉即刻(T0)、切皮时(T1)、腹直肌分离时(T2)、皮下隧道建立时(T3)及缝皮时(T4)平均动脉压(MAP)、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T1、T2、T3、T4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阻滞组T1、T2、T3、T4 VAS评分低于TAPB组和RS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阻滞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TAPB组和RS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PB和RSB联合应用于PDC患者中,有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镇痛效果更好,且能减少术后并发症。
【关键词】腹横肌平面阻滞;腹直肌鞘阻滞;腹膜透析置管术;超声引导
腹膜透析(PD)具有设备简单、操作便捷、安全性高等特点,是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的重要治疗方式[1]。腹膜透析置管术(PDC)是PD的常用手术方式,其对麻醉的可控性有着较高的要求,安全且有效的围手术期麻醉是保证PD治疗顺利进行的前提。理想的麻醉方式需在保证围手术期良好镇痛效果的同时,还能有效避免麻醉相关不良反应,以保证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局部浸润麻醉、全身麻醉及椎管内麻醉均为PDC的传统麻醉方案,但在应用时均存在一定的不足,影响着PDC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术后康复。在超声引导定位技术的不断发展下,区域神经阻滞麻醉可视化技术也得到了显著提高。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腹直肌鞘阻滞(RSB)均为临床常用的区域神经阻滞方式,TAPB的阻滞范围在T6~L1,RSB则对支配腹直肌的相关神经具有良好的阻滞作用[2-3]。支配PDC手术区域的神经为T10~12,在术中需要进行分离的腹直肌支配神经为T7~12和L1。因此,从理论上来看,将TAPB和RSB两种神经阻滞方式联合可进一步提高PDC患者的麻醉镇痛效果。但该麻醉方案在PDC手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需更多的临床实践证实。基于此,本研究将TAPB和RSB联合应用于PDC患者,旨在进一步探究PDC手术麻醉的优化方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8月—2023年8月龙岩市第二医院收治的83例PD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PD适应证[4];(2)拟行PDC。排除标准:(1)腹膜存在广泛粘连;(2)存在腹壁感染;(3)合并重度循环功能、呼吸功能障碍;(4)凝血功能异常。根据麻醉方案不同分为TAPB组(n=27)、RSB组(n=28)与联合阻滞组(n=28)。TAPB组,男15例(55.56%),女12例(44.44%);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41.36±8.01)岁;合并疾病:高血压10例,贫血11例,糖尿病5例。RSB组,男15例(53.57%),女13例(46.43%);年龄20~64岁,平均年龄(40.96±7.98)岁;合并疾病:高血压11例,贫血13例,糖尿病6例。联合阻滞组,男16例(57.14%),女12例(42.86%);年龄21~66岁,平均年龄(41.38±8.03);合并疾病:高血压9例,贫血12例,糖尿病6例。两组上述基线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龙岩市第二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三组均完善相关术前检查,并做好术前准备。送入手术室后,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开放静脉通路。三组麻醉用药的种类浓度均相同。PDC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透析管为普通直管,透析管腹腔内段长度15 cm。选择索诺声M-Turbo便携式超声仪。
1.2.1 RSB组按照常规进行消毒铺巾,将线阵高频超声探头水平放置在腹中线脐水平,将探头往术侧滑动,使浅表到深部的组织清晰显现(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前鞘、腹直肌、腹直肌后鞘及腹膜组织),运用平面内穿刺技术将神经阻滞针(型号:0.7 mm×100 mm)从探头外侧进针直达腹直肌后鞘,回抽无回血后注入药液,确认药液在腹直肌和腹直肌后鞘之间扩散,且穿刺针未对腹膜、血管造成损伤后,注射0.4%罗哌卡因(生产厂家:阿斯利康,批准文号:注册证号H20140763,规格:100 mg∶10 mL)15 mL,注射药物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麻醉药物的扩散情况。麻醉药物注射完毕后,将穿刺针退出体外。
1.2.2 TAPB组患者取仰卧位,进行常规消毒后将线阵高频探头放置于术侧肋缘的腋前线处,对腹横肌、腹内外斜肌及腹膜进行逐层辨认。使用平面内穿刺技术将神经阻滞针(型号:0.7 mm×100 mm)穿刺至腹横肌平面,回抽无血性液体后,注射0.4%罗哌卡因15 mL。
1.2.3联合阻滞组按照与TAPB组相同方法对患者进行TAPB后,将改变超声仪探头位置,使探头与腹中线脐水平垂直,将探头往术侧滑动,对皮下组织、腹直肌前后鞘、腹直肌及腹膜组织进行逐层辨认,选择神经阻滞针(型号:0.7 mm×100 mm)进行穿刺,并将其置入腹直肌和腹直肌后鞘间,回抽未见血性液体后,注射0.4%罗哌卡因15 mL,使针尖所在腔隙形成梭形的液性暗部区域。
三组均麻醉满意后开始按照常规进行PDC。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三组不同时间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平均动脉压(MAP)、心率,不同麻醉时间为麻醉即刻(T0)、切皮时(T1)、腹直肌分离时(T2)、皮下隧道建立时(T3)及缝皮时(T4)。
1.3.2疼痛程度比较三组不同时间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三组疼痛情况进行评价,评分0~10分,评分越高疼痛越严重。
1.3.3术后并发症记录并比较两组术后2周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切口感染、腹膜透析管漂管、隧道口周围渗液。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三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不同时间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三组不同时间MAP、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三组不同时间疼痛程度比较
三组T0 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T1、T2、T3、T4 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阻滞组T1、T2、T3、T4 VAS评分低于TAPB组和RS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三组术后2周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联合阻滞组术后2周并发症发生率低于TAPB组和RS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PD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常用的临床治疗方式,具有可居家操作,受时间空间制约小,无需进行血管穿刺、保护肾脏残余功能等多种优点。在腹膜透析治疗的过程中,PDC的顺利进行是良好治疗效果的前提,而安全且有效的麻醉方式是置管手术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现阶段PDC,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式有椎管内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及全身麻醉,其在肾功能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中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探寻一种操作便捷、对患者影响较小、麻醉效果良好的麻醉方式具有重要临床意义。随着超声引导定位的不断发展,腹壁区域的神经阻滞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RSB可对腹直肌相关支配神经进行阻滞,TAPB阻滞范围在T7~L1,两者均在腹腔镜[5-6]、剖宫产[7]、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8]等腹部手术中展现出较好的镇痛效果。由于两种神经阻滞方式在阻滞范围上存在一定的互补性,故考虑将两种神经阻滞方式联合应用于PDC,以期进一步改善镇痛效果,提高麻醉安全性。
本研究显示,三组不同麻醉时间MAP、心率比较,差异不显著。说明联合阻滞方案有助于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这可能是联合神经阻滞组强化了患者腹直肌的神经阻滞效果,能减轻腹直肌分离时患者的应激反应,有助于减少手术操作对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在本研究中,联合阻滞组VAS疼痛评分较TAPB组和RSB组低。说明联合阻滞方案镇痛效果更好。可能是因为腹直肌的支配神经为T7~12和L1的前支,且分布呈现重替性和节段性。TAPB是将局麻药物注入腹横肌和腹内斜肌间筋膜层的神经阻滞方式,其阻滞范围在T7~L1,可对腹壁前侧神经进行有效阻滞,起到良好的腹壁切口镇痛效果[9-10]。RSB可对支配腹直肌的相应神经进行阻滞,将其与TAPB联合可强化TAPB阻滞区域内的阻滞效果。因此,以上两种神经阻滞方式联合可有效提高镇痛效果。陈康福等[11]研究也证实了此观点。
本研究还显示,联合阻滞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TAPB组和RSB组。提示联合阻滞方案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我国学者王朝俊等[12]也在其研究中表示,PDC采用TAPB和RSB联合阻滞患者出现切口感染、隧道口周围渗液及腹膜透析管漂管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采用单独TAPB阻滞和局部神经阻滞的患者少。这与本研究结果类似,进一步证实TAPB和RSB联合阻滞在PDC患者中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TAPB和RSB联合阻滞应用于PDC患者,有助于血流动力学稳定性的维持,镇痛效果更好,且能减少术后并发症。
参考文献
[1]潘光标,缪碧丽,冯添凤.腹膜透析治疗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临床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3,14(24):100-103.
[2]项巧鸯,胡壮文,陈剑.术前不同剂量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对腹腔镜卵巢癌根治术患者苏醒质量、认知功能及镇痛效果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24,39(1):176-179.
[3]程贞永,胡波,谢红,等.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对腹腔镜手术患者术中镇痛的影响[J].中国医刊,2024,59(1):74-78.
[4]吉俊,丁小强,滕杰,等.基层医院腹膜透析技术与管理专家共识[J].上海医学,2018,41(2):68-72.
[5]杨瑜,魏星,毕生龙.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与腹横肌平面阻滞对腹腔镜子宫全切术后快速康复效果的影响[J].临床医药实践,2023,32(9):647-650.
[6]陆克功,王宏,韩红.腹横肌平面阻滞和局部浸润麻醉对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患者中性粒细胞凋亡指数的影响对比[J].中国医学创新,2023,20(29):1-5.
[7]刘丽华,姚军,颜景佳,等.布托啡诺静脉镇痛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的临床应用[J].重庆医学,2023,52(23):3615-3619.
[8]韩帅,李福龙,崔大鹏,等.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行腹横肌平面阻滞对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老年患者苏醒质量及术后恢复的影响[J].河北医药,2023,45(24):3768-3770,3774.
[9]刘清艳,叶三春,王利玉.B超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复合TAPB在腹腔镜肠癌术后镇痛的应用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21,18(20)53-56.
[10]麻志敏,张媛,谢丽香,等.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在腹腔镜子宫切除加速康复外科中的应用观察[J].黑龙江医学,2022,46(12):1486-1488.
[11]陈康福,钟绍东,彭石秀.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TAP)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在尿毒症患者腹膜透析置管术中的应用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21,25(35):5041-5043.
[12]王朝俊,俞灵,王恒杰,等.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联合腹直肌鞘神经阻滞在腹膜透析置管术中的应用研究[J].内科理论与实践,2023,18(3):152-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