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学科协作的康复护理在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

2024-12-06 10:58:15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目的:观察基于多学科协作(MDT)的康复护理在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该院收治的80例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MDT的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评分、遵医行为评分、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水平、生命质量[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
【摘要】目的:观察基于多学科协作(MDT)的康复护理在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该院收治的80例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MDT的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评分、遵医行为评分、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水平、生命质量[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以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护理12周后,观察组压力、焦虑、抑郁等DASS-21评分及LVESD、LVED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科学xx、遵医用药、合理饮食、定期复查等遵医行为评分及生理机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躯体疼痛、精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一般健康状况等维度的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00%(2/40),低于对照组的20.00%(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MDT的康复护理用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效果确切,可减轻患者不良心理状态,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心功能及生命质量,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关键词】冠心病;心力衰竭;多学科协作;心理状态;遵医行为;心功能
冠心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当患者心脏功能严重受损时会并发心力衰竭,加重治疗难度,增高病死风险。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通常需接受多药联合治疗,可能会引起较多不良反应,且多数患者年龄偏大,对疾病知识缺乏深入了解,依从性较差,影响预后。常规护理对患者认知、心理、生活方面的关注不足,护理效果欠佳。基于多学科协作(MDT)的康复护理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其通过由护士、医师、康复治疗师、心理医师、营养师等多个学科专业人员组成的团队,为患者提供专业化、针对性的护理,可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康复。本文观察基于MDT的康复护理在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本院收治的80例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纳入标准:符合《内科学(第9版)》中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和《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中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Ⅰ~Ⅲ级;住院1周以上。排除标准:合并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合并先天性心脏病、肺心病等其他心脏病;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批准文号:K202013)。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53~69岁,平均(61.65±2.12)岁;体质量指数18.94~28.87 kg/m2,平均(23.91±1.14)kg/m2;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10例,Ⅱ级14例,Ⅲ级16例;病程1~10年,平均(5.59±1.13)年;基础疾病:高血压18例,糖尿病10例,高脂血症8例。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3~68岁,平均(61.62±2.10)岁;体质量指数18.92~28.89 kg/m2,平均(23.94±1.16)kg/m2;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11例,Ⅱ级15例,Ⅲ级14例;病程2~9年,平均(5.54±1.16)年;基础疾病:高血压19例,糖尿病11例,高脂血症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包括口头宣教,讲解疾病发生原因、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嘱患者遵医用药;保持低脂、低盐、低胆固醇的饮食;嘱患者定期来院复查,告知家属监督患者用药,保持健康生活习惯。
观察组实施基于MDT的康复护理。(1)组建多学科协作团队。由心内科医师1名、护士长1名、责任护士3名、康复科医师1名、营养师1名及心理治疗师1名组成MDT团队。心内科医师负责确定患者治疗方案,护士长负责统筹整体护理工作,责任护士负责对患者进行宣教、监督用药、监测病情、心理护理及出院后随访工作等,康复科医师负责制订康复训练计划,营养师负责制订饮食方案,心理治疗师负责心理疏导工作。(2)健康宣教。对文化程度偏低的患者主要采取视频、图片方式进行宣教,并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告知按时按量用药对控制病情的重要性,耐心解答患者疑问;对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可让其阅读疾病知识手册和相关文献资料,并通过xxxxx自行学习。(3)心理护理。心理治疗师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对存在严重负面情绪者予以针对性疏导;护士每日积极与患者沟通,询问其内心真实想法,嘱患者保持平和心态;嘱家属注意患者情绪,不要用过激言语刺激患者。(4)xx康复。康复科医师依据患者心功能分级制订个性化xx方案,心功能Ⅰ级患者可选择慢跑、快走等有氧训练,心功能Ⅱ级患者可选择广播体操、八段锦、太极拳等方式锻炼,心功能Ⅲ级者可在心率稳定时进行慢走、四肢伸展等xx,20~40 min/d;xx期间使用xx手环监测心率,如患者发生胸痛或心动过速,应立即停止xx,如休息后仍未缓解,应通知心内科医师予以对症治疗。(5)营养干预。由营养师评估患者营养状态,制订个性化饮食方案。冠心病患者应以低盐、低脂、清淡饮食为主,并多食用牛奶、鸡蛋、豆浆等高蛋白食物,注意适量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监测血清钠、钾、钙水平,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使用利尿药者需监测液体出入量。(6)出院后护理。出院后责任护士通过xx或xx与患者保持xx,通过xx平台推送疾病相关知识;嘱家属监督患者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坚持xx,按时按量用药,并填写服药记录卡,记录每日服药种类、时间、剂量等,并发到xx群;定期组织在线答疑活动,解答患者疑问,并对其病情进行评估,对病情出现变化者,提醒其尽快来院复查。
两组均在护理12周后评价效果。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采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评估,包括抑郁、焦虑、压力3个维度,每个维度均由7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0~3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心理状态越差。(2)比较两组护理前后遵医行为评分。采用本院自制的遵医行为调查表评估,量表重测效度为0.868,Cronbach’sα为0.859,包括遵医用药、科学xx、合理饮食及定期复查4个维度,各条目满分均为100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遵医行为越好。(3)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心功能指标水平。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4)比较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5)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生命质量评分。采用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估,包括生理机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躯体疼痛、精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一般健康状况8个维度,总分为0~100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生命质量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压力、焦虑、抑郁等DASS-21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压力、焦虑、抑郁等DASS-21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护理前后遵医行为比较
护理前,两组科学xx、遵医用药、合理饮食、定期复查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科学xx、遵医用药、合理饮食、定期复查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护理前后心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护理前,两组LVESD、LVEF、LVED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LVESD、LVEDD水平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LVEF水平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00%(2/40),低于对照组的20.00%(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两组护理前后生命质量比较
护理前,两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躯体疼痛、精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一般健康状况等维度的SF-36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躯体疼痛、精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一般健康状况等维度的SF-36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讨论
冠心病属于慢性心血管疾病,可导致心肌长期缺血缺氧,引发心力衰竭,进一步加重患者病情,降低xx耐量,还会增高病死风险。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与其服药依从性、情绪状态、生活饮食习惯等有关。因此,要加强对患者认知、行为、心理等多方面的护理。基于MDT的康复护理融合了多学科优势,为患者提供高品质、整体化的护理服务,可提高护理效率和患者治疗依从性,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压力、焦虑、抑郁等DASS-21评分,LVESD、LVEDD水平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科学xx、遵医用药、合理饮食、定期复查等遵医行为评分及生理机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躯体疼痛、精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一般健康状况等维度的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基于MDT的康复护理通过多个学科专业人员的分工协作,不仅能够合理利用医疗资源,还能保证护理方案的科学性、针对性。根据患者受教育程度为其制订个性化的健康教育计划,可提高其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让其认识到遵医服药的重要性。由心理治疗师在对患者进行专业诊断后开展心理干预,可提高心理护理的专业性和针对性,能够减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治疗信心,促进其形成遵医行为,按时、按量用药,从而提高心功能,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由康复科医师依据患者心功能分级制订个性化xx方案,可有效保证xx锻炼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增强患者心肌收缩力,减轻心肌缺血、缺氧程度,降低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不良事件发生率。营养师给予患者个性化饮食指导,多进食优质蛋白能够满足患者营养需求,低盐、清淡饮食可减轻水钠潴留,降低心脏负担[12]。出院后责任护士采用xx群、xx平台等对患者进行随访,并让家属记录患者用药情况,能够加强监管力度,提高患者依从性,并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综上所述,基于MDT的康复护理用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效果确切,可减轻患者不良心理状态,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心功能及生命质量,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参考文献:
[1]蔡红梅.双心护理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心绞痛发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32(3):413-416.
[2]孙晶,薛芬菲,王施展.基于家庭的延伸康复护理对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状况及遵医行为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22,19(1):181-184.
[3]连春雁,马辉,安静,等.以自我管理为导向的5A护理模式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早期康复的影响[J].临床与病理杂志,2023,43(2):379-387.
[4]姚雪媚,张晓洁,潘玉嫦,等.多学科团队心脏康复模式对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干预效果[J].河北医药,2023,45(3):466-470.
[5]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M].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18-227.
[6]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力衰竭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8,46(10):760-789.
[7]张祖惠,崔慧.一体化护理模式的构建及其在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评价[J].贵州医药,2022,46(10):1661-1662.
[8]付军霞.多学科康复管理干预对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效果[J].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2023,33(1):140-142.
[9]吴萍华,曾华萍,陈丽娜.多学科康复护理团队管理模式对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2):324-327.
[10]徐红雪,张国会.一体化护理对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遵医行为、生存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5):887-890.
[11]邓义娜,胡蝶,李慧,等.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模式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发作及自我效能的影响[J].川北医学院学报,2023,38(5):715-717.
[12]王文文,马鸿雁,李彦冬.医护一体护理在改善冠心病患者xx功能、生活质量及提高满意度中的应用[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24(2):240-243.
[13]魏凤莲,李金銮,孙秋,等.延续性护理联合心脏康复xx训练在冠心病合并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研究,2021,34(8):1145-11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