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论文

2024-12-05 16:06:38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23年11月于南昌市第九医院就诊的116例肝硬化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血栓组与非血栓组,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分析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116例肝硬化患者中,40例形成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4.48%(40/116);两组性别、年龄、肝硬化病因、吸烟史、合并高血压、体质量指数、Child-Pugh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合并糖尿病、D-二聚体(D-D)水平、C反
【摘要】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23年11月于南昌市第九医院就诊的116例肝硬化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血栓组与非血栓组,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分析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116例肝硬化患者中,40例形成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4.48%(40/116);两组性别、年龄、肝硬化病因、吸烟史、合并高血压、体质量指数、Child-Pugh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合并糖尿病、D-二聚体(D-D)水平、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CAR)、全身免疫炎症反应指数(SII)、门静脉宽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D-D≥2.5 mg/L、SII≥500×109/L、门静脉宽度≥15 mm均为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合并糖尿病、D-D≥2.5 mg/L、SII≥500×109/L、门静脉宽度≥15 mm均为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糖尿病;门静脉宽度;影响因素
肝硬化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慢性肝病,通常由于长期饮酒、肝炎病毒感染、脂肪肝等导致肝细胞损害,逐渐纤维化所致,肝功能严重减退。门静脉为肝脏的主要供血血管,肝硬化患者肝脏结构发生改变,功能受损,影响门静脉血流状态,导致血流受阻、速度减慢,从而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可引发门静脉高压,导致上消化道出血、脾功能亢进、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发生肝衰竭和肝癌,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以早期制订预防和干预措施,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分析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1月至2023年11月在南昌市第九医院就诊的116例肝硬化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纳入标准:符合《肝硬化诊治指南》中肝硬化相关诊断标准;处于失代偿期,病情相对稳定;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合并引发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其他疾病;合并肝脏恶性肿瘤;合并其他需要抗凝治疗的疾病。
1.2方法
(1)收集资料:通过查阅病历、问询等方式,收集患者性别、年龄、肝硬化病因、吸烟史、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体质量指数、D-二聚体(D-D)、Child-Pugh分级、C反应蛋白、白蛋白、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门静脉宽度。采用Sysmex CA-70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通过免疫比浊法检测D-D水平,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及仪器操作规范进行;采用Beckman Coulter 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C反应蛋白和白蛋白水平;采用Sysmex XN-1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采用Philips iU22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测门静脉宽度;计算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CAR)与全身免疫炎症反应指数(SII);SII=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2)门静脉血栓形成判定标准:采取彩色多普勒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门静脉管腔内出现不规则的低回声、等回声或高回声团块,部分或完全阻塞门静脉管腔,血流信号中断或减弱,为血栓形成;CT检查显示门静脉腔内出现不强化低密度条状或块状病灶,为血栓形成。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血栓组与非血栓组。
1.3观察指标
(1)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情况。(2)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单因素分析。(3)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的Logistic回归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情况
116例肝硬化患者中,40例形成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4.48%(40/116)。
2.2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单因素分析
两组性别、年龄、肝硬化病因、吸烟史、合并高血压、体质量指数、Child-Pugh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合并糖尿病、D-D水平、CAR、SII、门静脉宽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将肝硬化患者门静脉是否形成血栓作为因素变量(未形成=0,形成=1),将上表1中P<0.05的变量作为自变量,并赋值,见表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D-D≥2.5 mg/L、SII≥500×109/L、门静脉宽度≥15 mm均为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3。
3讨论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复杂,与肝脏结构改变、凝血机制失衡、免疫系统紊乱等有关,可引起多种并发症。本研究结果显示,116例肝硬化患者中,40例形成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4.48%。提示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较高。因此,明确相关危险因素,以进行针对性预防,并及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血栓进一步发展,是保护肝功能、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的重要措施。
本研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D-D≥2.5 mg/L、SII≥500×109/L、门静脉宽度≥15 mm均为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原因:(1)合并糖尿病。高血糖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液黏稠度增加、凝血功能异常,促使血管内皮细胞表达黏附分子,增强血小板的聚集和黏附能力,进而促进血栓形成;同时,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代谢紊乱,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引发门静脉系统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增加血栓形成风险。(2)D-D≥2.5 mg/L。D-D为纤维蛋白降解的特异性标志物,其水平升高提示机体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增加门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高水平的D-D不仅提示凝血系统激活,还参与炎症反应、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等多种病理过程,共同作用于门静脉系统,加快血栓的形成与发展。(3)SII≥500×109/L。SII为反映机体免疫炎症状态的指标,其水平升高提示机体存在持续的免疫激活与炎症反应,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增强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能力,以及影响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平衡,从而增加门静脉血栓形成风险。(4)门静脉宽度≥15 mm。门静脉宽度增加为门静脉高压的直接表现,与肝纤维化的进展密切相关。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肝内血管结构发生改变,门静脉回流受阻,导致门静脉压力升高,血流速度减慢,进一步促进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局部聚集,为血栓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门静脉宽度增加还会加重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紊乱,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针对上述危险因素,建议临床应积极采取措施控制血糖、血脂水平,应用抗凝药物,改善肝脏微循环。
综上所述,合并糖尿病、D-D≥2.5 mg/L、SII≥500×109/L、门静脉宽度≥15 mm均为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刘天府,王亮,张岭漪.肝硬化患者非肿瘤性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3,39(9):2122-2127.
[2]Kumar V,Gala D,Shah M,et al.Outcomes of portal vein thrombosis in smokers with and without cirrhosis and predictors of mortality:anationwide assessment[J].Cureus,2023,15(4):7658.
[3]文雪刚,毛青松,龚建平.肝硬化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23,26(3):242-244.
[4]陈东风,熊吉.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与治疗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7,33(3):451-453.
[5]Siddiqui MTU,Fareed G,Khan MR,et al.Portal vein thrombosis in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early cirrhosis-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J].Ecancermedicalscience,2023,17:1581.
[6]徐祺林,郝少欢,冉博.肝硬化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9,22(5):708-711.
[7]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硬化诊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9,27(11):846-865.
[8]刘小娇,王政强,马超,等.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的建立与验证[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23,40(1):47-52.
[9]Violi F,Pignatelli P,Castellani V,et al.Gut dysbiosis,endotoxemia and clotting activation:A dangerous trio for portal vein thrombosis in cirrhosis[J].Blood Rev,2023,57:100998.
[10]朱海艳,范晓棠.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列线图预测模型分析及外部验证[J].实用肝脏病杂志,2022,25(6):848-852.
[11]Xu S,Guo X,Xu X,et al.Natural history and predi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evolution of portal venous system thrombosis in liver cirrhosis[J].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21,33(S1):423-430.
[12]Sacco M,Tardugno M,Lancellotti S,et al.ADAMTS-13/von Willebrand factor ratio:A prognostic biomarker for portal vein thrombosis in compensated cirrhosis.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Dig Liver Dis,2022,54(12):1672-1680.
[13]热那特·克力木,吐尔干艾力·阿吉,邵英梅.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患者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2020,23(3):401-404.
[14]McMurry H,Sabile JMG,Elstrott B,et al.Clinical predictors for thrombus progression incirrhotic patients with untreated splanchnic vein thrombosis[J].Thromb Res,2022,216:1-7.
[15]李玲,陆申新,崔春晓,等.591例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7,44(3):288-2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