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钙联合硫酸镁治疗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效果论文

2024-12-05 15:00:15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联合硫酸镁治疗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2月该院收治的88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4)与观察组(n=44)。对照组采用硫酸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PV)、纤维蛋白原(FIB)、红细胞沉降率(ESR)、血细胞比容(HCT)]水平,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以及不良新生儿结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45%(42/44
【摘要】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联合硫酸镁治疗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2月该院收治的88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4)与观察组(n=44)。对照组采用硫酸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PV)、纤维蛋白原(FIB)、红细胞沉降率(ESR)、血细胞比容(HCT)]水平,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以及不良新生儿结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45%(42/44),高于对照组的75.00%(33/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V、FIB、ESR、HC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剖宫产、早产、胎盘早剥、产后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硫酸镁治疗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和不良新生儿结局发生率,其效果优于单纯硫酸镁治疗。
【关键词】重度子痫前期;低分子肝素钙;硫酸镁;血液流变学;不良妊娠结局;不良新生儿结局
重度子痫前期是妊娠期常见并发症,随着病情加重,可引起抽搐,甚至昏迷[1]。硫酸镁的降压、扩张血管、抗惊厥、解痉等作用突出,但见效缓慢,且长期大量应用可能会引起镁中毒。低分子肝素钙的抗血栓作用显著,可调节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抑制血栓形成。本文观察低分子肝素钙联合硫酸镁治疗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2月本院收治的88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纳入标准:符合《妇产科学》中重度子痫前期相关诊断标准,结合血压测量、查体、既往病史、尿蛋白检查等确诊;舒张压>110 mmHg(1 mmHg=0.133 kPa)或收缩压>160 mmHg、蛋白尿>5 g/24 h;单胎;凝血功能正常;产检资料及随访信息完整有效。排除标准:经人工受孕;合并妊娠期糖尿病;心脏病;需急诊剖宫产;恶性肿瘤;消化系统疾病;自身免疫缺陷;精神病;中途因故退出。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批准文号:20190819)。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4)与观察组(n=44)。对照组:年龄22~35岁,平均(29.26±3.33)岁;体质量指数23~29 kg/m2,平均(25.65±1.07)kg/m2;孕周28~32周,平均(30.31±1.22)周;孕次0~4次,平均(2.66±0.58)次。观察组:年龄23~36岁,平均(29.29±3.34)岁;体质量指数22~30 kg/m2,平均(25.68±1.09)kg/m2;孕周28~33周,平均(30.39±1.28)周;孕次1~5次,平均(2.69±0.55)次。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遵医嘱吸氧、加强营养、补充维生素,给予促胎肺成熟、解痉、扩容、降压、利尿等常规治疗,左侧卧位静养,实时监测心率、血压、胎心。
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硫酸镁(津药和平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994,10 mL∶2.5 g)治疗,取本品10 mL与500 mL 5%葡萄糖注射液均匀混合后静脉滴注,30滴/min,1次/d,直至分娩前24 h。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深圳赛保尔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190,1.0 mL∶5000AXaU)治疗,取5000 U/次,皮下注射,1次/d,直至分娩前24 h。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蛋白尿、水肿、乏力等症状消失,血压降低且恢复正常,分娩时孕周≥37周为显效;症状减轻,血压降低但未恢复正常,分娩时孕周≥37周为有效;症状、血压无任何改变,分娩时孕周<37周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治疗前、治疗后(分娩前24 h)抽取患者空腹肘部静脉血5 mL,3000 r/min离心转速10 min,半径10 cm,留取血浆与血清,采用全自动血流变仪测定血浆黏度(PV)、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用血沉动态分析仪测定红细胞沉降率(ESR);用温氏法检测血细胞比容(HCT)。(3)比较两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4)比较两组不良新生儿结局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45%(42/44),高于对照组的75.00%(33/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PV、FIB、ESR、HC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V、FIB、ESR、HC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比较
观察剖宫产、早产、胎盘早剥、产后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不良新生儿结局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重度子痫前期多发生于孕周20~34周,是导致母婴死亡的主要原因。硫酸镁能够抑制神经中枢,解除痉挛,减轻心室负荷,保护靶器官血供,但长期单一应用疗效欠佳。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效果突出,可促使凝血酶失活,从而达到抗血栓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低分子肝素钙具有分子量小、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等特性,经皮下注射给药后能够快速提高纤溶活性,利于维持血压稳定,减轻对心脏、肝脏等靶器官的损伤,提高临床疗效。
已知重度子痫前期由于纤溶失活,凝血功能亢进,呈现出高凝血状态,PV、FIB、ESR、HCT水平升高。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PV、FIB、ESR、HC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低分子肝素钙能够修复血管内皮损伤,纠正高凝状态,减弱凝血因子活性,降低血细胞比容,抑制血栓形成。
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观察剖宫产、早产、胎盘早剥、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硫酸镁静脉滴注能够协同发挥增加胎盘血供与氧供、稳定血压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宫内胎儿健康发育,避免不良妊娠结局、新生儿结局的发生。
综上所述,低分子肝素钙联合硫酸镁治疗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和不良新生儿结局发生率,其效果优于单纯硫酸镁治疗。
参考文献:
[1]陈晓妮.早、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产妇临床指标特征及与围产儿结局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9,9(18):116-119.
[2]马艳艳,刘春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硫酸镁治疗胎儿生长受限作用机制探讨[J].山西医药杂志,2022,51(14):1612-1615.
[3]李珍珍,叶冰冰.低分子肝素联合硫酸镁治疗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合并胎儿生长受限的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21,42(7):1659-1661.
[4]王彩玲,李灿宇.低分子肝素钙联合硫酸镁治疗孕26~34周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研究[J].黑龙江医药科学,2021,44(6):100-102.
[5]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64.
[6]胡慧慧,王茹敏,胡晓红,等.硫酸镁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其对新生儿预后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9,34(20):4673-4676.
[7]程玉梅,李晓光,王华.291例重度子痫前期住院费用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病案,2022,23(12):77-80.
[8]王佳丽,田永凤,范静.低分子肝素联合硫酸镁治疗胎儿生长受限的临床效果[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33(2):75-78.
[9]黄江萍,黄黎霞,施素然.低分子肝素联合硫酸镁治疗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合并胎儿生长受限的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20,35(2):233-236.
[10]买苗,姬超,张莉.硫酸镁联合大剂量低分子肝素方案治疗重度子痫前期合并胎儿生长受限的疗效及安全性[J].海南医学,2021,32(24):3209-3212.
[11]胡彦,李岚,黄文珍,等.低分子肝素联合硫酸镁治疗对PE患者血清中sFlt-1、25-羟基维生素D、D-二聚体、vWF水平的影响[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9,20(3):211-213.
[12]陈国新,徐超成,杨家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和血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海南医学,2021,32(5):586-5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