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司氯胺酮复合罗哌卡因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论文

2024-12-05 13:49:07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目的:观察艾司氯胺酮复合罗哌卡因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于该院接受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76例手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8例。两组均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应用罗哌卡因麻醉,研究组应用艾司氯胺酮复合罗哌卡因麻醉,比较两组不同时刻[入室时(T0)、阻滞15 min(T1)、阻滞30 min(T2)、术毕(T3)]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水平,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感觉与xx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手术前
【摘要】目的:观察艾司氯胺酮复合罗哌卡因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于该院接受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76例手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8例。两组均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应用罗哌卡因麻醉,研究组应用艾司氯胺酮复合罗哌卡因麻醉,比较两组不同时刻[入室时(T0)、阻滞15 min(T1)、阻滞30 min(T2)、术毕(T3)]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水平,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感觉与xx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手术前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以及术后24 h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T0~T3时,两组MAP、心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感觉与xx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感觉与xx阻滞持续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 h,研究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复合罗哌卡因应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可延长感觉与xx阻滞持续时间,降低VAS评分,效果优于单纯罗哌卡因麻醉。
【关键词】艾司氯胺酮;罗哌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手外伤;血流动力学指标;疼痛;不良反应
手外伤是临床常见疾病,主要由机械设备挤压、切割所引起,其发生率逐年升高。手术是常用的治疗方法,臂丛神经阻滞是指在臂丛神经丛、干、节旁注射局部麻醉药物暂时阻断神经传导功能,使支配区域产生麻醉效果的麻醉方式,常用于上肢手术中,麻醉镇痛效果较好,且术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较低。罗哌卡因是臂丛神经阻滞常用的局部麻醉药物,低浓度的罗哌卡因无法有效阻断xx神经,而增加药物浓度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艾司氯胺酮属于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具有镇痛、镇静的作用。本文观察艾司氯胺酮复合罗哌卡因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于本院接受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76例手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资料齐全;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认知正常,精神良好。排除标准:术前合并肿瘤、穿刺部位感染、凝血功能障碍;重要脏器功能异常;高血压控制不佳或未控制;近半个月服用过阿片类药物;拒甲状腺功能亢进;有精神疾病;妊娠。患者及家属均知情本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麻醉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8例。对照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21~67岁,平均(44.82±5.08)岁;体质量指数19.2~27.3 kg/m2,平均(22.76±2.83)kg/m2;手术时间45~78 min,平均(63.89±12.24)min;ASA分级:Ⅰ级10例,Ⅱ级28例。研究组男19例,女19例;年龄22~68岁,平均(45.73±5.79)岁;体质量指数19.4~27.9 kg/m2,平均(22.23±2.75)kg/m2;手术时间47~80 min,平均(xx.52±13.87)min;ASA分级:Ⅰ级11例,Ⅱ级2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患者术前禁食6 h,禁饮2 h,入手术室后,取仰卧位,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实施面罩吸氧,氧流量为2 L/min。外展患侧手臂90°,外旋屈曲肘部,放在托手架上。常规消毒铺巾,于超声引导下,采用线阵探头,均匀涂抹耦合剂,使用无菌套包裹,放置于胸大肌与肱骨的止点水平,垂直于肱骨,向肱骨远端或近端调整探头,清晰显示出肱二头肌、腋静脉、腋动脉等声像,明确肌皮神经、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的位置。垂直皮肤进针,依次在桡神经、尺神经与正中神经处注射8 mL麻醉药物,注射前回吸,避免针尖误入血管。退针到皮下,进针角度调整至肌皮神经处,在回抽无血后,注射6 mL麻醉药物。之后静脉推注0.1 mg/kg艾司氯胺酮。
对照组应用罗哌卡因麻醉:20 mL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广东嘉博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381,10 mL∶75 mg)+1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
研究组应用艾司氯胺酮复合罗哌卡因麻醉:20 mL[罗哌卡因+0.5 mg/kg盐酸艾司氯胺酮注射液(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93336,2 mL∶50 mg)]+1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不同时刻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于入室时(T0)、阻滞15 min(T1)、阻滞30 min(T2)、术毕(T3)采用多参数监护仪检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水平。(2)比较两组臂丛神经阻滞效果。Ⅰ级:阻滞范围完全;Ⅱ级:阻滞范围稍不完全,患者有疼痛表情;Ⅲ级:阻滞范围不完全,患者有躁动、呻吟等情况,需辅助用药后完成手术;Ⅳ级:麻醉失败,换用其他麻醉方法完成手术。(3)比较两组感觉与xx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4)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疼痛程度评分。术前及术后12、24 h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总分0~10分,评分越高,患者疼痛程度越重。(5)比较两组术后24 h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不同时刻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比较
T0~T3时,两组MAP、心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比较
两组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感觉与xx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比较
两组感觉与xx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感觉与xx阻滞持续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手术前后疼痛程度评分比较
术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 h,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两组术后24 h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53%,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9%。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讨论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属于周围神经阻滞的常见类型,但阻滞时间较短,且局部麻醉药物代谢后会引起爆发痛,因此,延长麻醉持续时间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感觉与xx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艾司氯胺酮复合罗哌卡因麻醉与单纯罗哌卡因麻醉具有相似的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分析原因可能与二者麻醉方法相同,均在超声引导下完成,麻醉医师能直接观察解剖情况,从而精确定位目标神经,在直视下进针,保证阻滞效果。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研究组感觉与xx阻滞持续时间均长于对照组,术后12、24 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艾司氯胺酮是氯胺酮的旋光异构体,属于非巴比妥类静脉麻醉药,可通过非竞争性拮抗神经细胞膜上的NMDA受体,发挥更强的镇痛镇静作用,具有呼吸道分泌物少、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少、苏醒快、维持时间长等优点。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研究组T0~T3时MAP、心率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可能与艾司氯胺酮使用剂量较小有关,因此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小,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艾司氯胺酮复合罗哌卡因应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可延长感觉与xx阻滞持续时间,降低VAS评分,效果优于单纯罗哌卡因麻醉。
参考文献:
[1]徐佳佳,章壮云,胡建.超声引导与体表定位在前臂或手外伤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21):29-31.
[2]Yu Z,Liu Y,Zhu C.Comparative anesthesia effect of brachial plexus block based on smart electronic medical ultrasound-guided positioning and traditional anatomical positioning[J].J Healthc Eng,2021,2021:6676610.
[3]Zhu T,Gao Y,Xu X,et al.Effect of ketamine added to ropivacaine in nerve block for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in patients undergoing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 randomized trial[J].Clin Ther,2020,42(5):882-891.
[4]Garg K,Bhardwaj N,Yaddanapudi S,et al.Efficacy of dexmedetomidine as an adjunct to ropivacaine in transversu abdominis plane block for paediatric laparoscopic surgeries:a double-blinded randomised trial[J].Indian J Anaesth,2021,65(Suppl 1):S27-S33.
[5]郭强,杨广宇,xxx.艾司氯胺酮、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镇痛效果比较[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22,28(3):317-320.
[6]安刚.超声引导下经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手外伤手术麻醉中的效果[J].饮食保健,2021(15):246.
[7]李京祥,胡艳菲.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麻醉在手外伤患者中临床应用的效果观察[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2,20(12):167-169.
[8]吴青.艾司氯胺酮在臂丛神经阻滞小儿手术患者的应用[J].中国处方药,2022,20(3):162-1xx.
[9]Unlugenc H,Ozalevli M,Gunes Y,et al.A double-blind comparison of intrathecal S(+)ketamine and fentanyl combined with bupivacaine 0.5%for Caesarean delivery[J].Eur J Anaesthesiol,2006,23(12):1018-1024.
[10]文婷婷,杨懿琳,李秀泽.艾司氯胺酮辅助罗哌卡因对臂丛神经阻滞下老年肩关节镜手术患者膈肌功能及血清PPARγ、IGF-1水平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3,22(7):774-7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