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效果论文

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效果论文

0

2024-12-02 14:44:50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该院收治的68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

  【摘要】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该院收治的68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观察组给予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切口长度、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水平、手术前后磁共振成像定量参数[髓核(NP)区、纤维环(AF)区的T2值、Tlrho值]、腰椎功能[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疼痛数字量表(NRS)评分、血清学指标[前列腺素E2(PGE2)、血栓素B2(TXB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NP区、AF区的T2值、Tlrho值均高于术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ODI、NR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血清PGE2、TXB2、TNF-α水平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94%(1/34),低于对照组的23.53%(8/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DH患者,可改善围术期指标水平,提高腰椎功能,减轻疼痛程度,降低血清学指标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

  【关键词】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椎间盘切除术;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功能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以L4~5节段及L5~S1节段较为多见,患者通常表现为下腰痛、单侧肢体麻木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脊柱侧弯畸形、下肢功能障碍[1-3]。针对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的LDH患者,临床多采用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FD)治疗,但因该术式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不利于患者预后[4-5]。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具有并发症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6]。本文观察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DH患者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本院收治的68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符合LDH诊断标准[7];经腰部磁共振成像(MRI)、CT、X线等检查确诊;保守治疗超过3个月无效或未见好转;伴下腰痛、单侧肢体麻木等症状;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遗传性骨关节病;马尾综合征;感染性病变;凝血障碍;合并代谢性骨病、严重骨质疏松症、骨软化症;既往有LDH手术史;具有双侧神经受压症状;合并其他腰椎疾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39~75岁,平均(55.86±7.34)岁;突出位置:L4~5节段11例;L5~S1节段23例;病程1~11年,平均(6.26±1.54)年;LDH分型:旁侧型6例,后突型14例,神经根型14例。观察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37~78岁,平均(56.97±7.41)岁;突出位置:L4~5节段12例;L5~S1节段22例;病程1~12年,平均(6.41±1.57)年;LDH分型:旁侧型5例,后突型13例,神经根型1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行硬膜外麻醉,协助患者取俯卧位,于C臂机辅助下观察病变椎体,自腰椎后侧脊柱正后方作4~5 cm切口,剥离皮下组织,显露筋膜并剥离,暴露病变腰椎,对附着骶棘肌予以剥离,并以横突拉钩牵开(朝外侧实施),显露锥板间隙,椎板咬骨钳去除部分椎板骨质,扩大椎间隙,显露硬脊膜、神经根、髓核,将脱出髓核摘除,并对神经根粘连组织予以剥离,明确神经根走行良好且无卡压后,彻底止血,闭合创口。

  观察组实施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协助患者取俯卧位,垫空腹部,使用德国ASAP脊柱内窥镜系统[国食药监械(进)字2014第3224061号];C臂X线机下明确穿刺目标、位置及穿刺点,选用18号穿刺针,于穿刺点处进行局麻,经皮穿刺至棘突正中、椎间隙中后1/3位置后置入导丝,C臂机辅助下插入扩张套管,取6.9 mm工作套管置入并固定,退出扩张套管,连接显像系统及吸引冲洗系统,置入椎间孔镜(沿工作通道实施),清除病变髓核,射频止血,冲洗创面,闭合创口。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水平,包括切口长度、手术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2)比较两组手术前后MRI定量参数。采用MRI扫描仪(飞利浦Ingenia 3.0T)检测髓核(NP)区、纤维环(AF)区的T2值、Tlrho值。(3)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腰椎功能和疼痛程度评分。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椎功能,总分50分,分值与腰椎功能障碍程度成正比;采用疼痛数字量表(NRS)评估疼痛程度,总分0~10分,分数越高疼痛越剧烈。(4)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血清学指标水平。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3000 r/min离心10 min,离心半径为8 cm,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前列腺素E2(PGE2)、血栓素B2(TXB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5)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围术期指标水平比较

  观察组切口长度、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手术前后MRI定量参数比较

  术前,两组NP区、AF区的T2值、Tlrho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NP区、AF区的T2值、Tlrho值均高于术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腰椎功能和疼痛程度评分比较

  术前,两组ODI、N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ODI、NR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手术前后血清学指标水平比较

  术前,两组血清PGE2、TXB2、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血清PGE2、TXB2、TNF-α水平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image.png

  2.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94%(1/34),低于对照组的23.53%(8/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image.png

  3讨论

  临床治疗LDH主要分为外科手术与保守治疗,针对临床症状轻微的LDH患者,通常经保守治疗即可缓解病情,但针对症状严重、病程长及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的LDH患者,需及时进行手术治疗[8-9]。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可快速减压神经根,清除病变髓核,但对椎旁肌组织及脊柱后柱结构、周围血运损伤较大,易引发下肢疼痛、臀部酸痛等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切口长度、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ODI、NR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可经内窥镜辅助完成手术,无需处理椎旁软组织,同时可提高术野清晰度,精准切除病变椎间盘内部组织,最大限度保留脊柱后方结构,维持脊柱稳定性,避免过度损伤椎旁肌肉、关节突、椎板及周围血管,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感[11]。已知MRI参数中,NP区、AF区T2值高低可定量反映腰椎间盘含水量,NP区、AF区Tlrho值高低可反映机体水分子、大分子间相互缓慢运动的情况,可用于判定LDH患者病情程度及腰椎功能[12]。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术后3个月,两组NP区、AF区T2值、Tlrho值均低于术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LDH患者对MRI定量参数水平的影响相当。

  已知TXB2为机体血小板活化特异性标志物,其水平升高易致使LDH患者血管痉挛,并增加血栓发生风险;PGE2可调节机体炎症反应,诱发痛觉过敏,其水平升高可加重LDH患者循环障碍,并影响血管收缩功能;而TNF-α属促炎因子,其水平与机体炎症反应程度呈正相关。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术后7 d,观察组PGE2、TXB2、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是通过工作管道经椎间孔直达髓核突出位置,该过程中可避免剥离棘突肌肉、椎旁软组织等,因此可减轻对硬脊膜、神经根产生的刺激,减轻机体应激反应[13]。

  综上所述,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DH患者,可改善围术期指标水平,提高腰椎功能,减轻疼痛程度,降低血清学指标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

  参考文献

  [1]Rickers KW,Pedersen PH,Tvedebrink T,et al.Comparison of interventions for lumbar disc herniation: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network meta-analysis[J].Spine J,2021,21(10):1750-1762.

  [2]李锐,张仁赞,刘正蓬,等.不同融合方式对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22,40(5):599-604.

  [3]穆佐洲,邵海龙.TESSYS技术与小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患者短期腰背功能康复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2,19(21):3003-3006.

  [4]李政桦,尹锐.Delta内窥镜技术与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J].脊柱外科杂志,2022,20(4):242-245.

  [5]高礼层,李凤春,麻文谦,等.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对腰椎功能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2,19(1):55-58.

  [6]许平成,褚亚伟,徐英杰,等.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激、术后疼痛及腰背伸肌群肌电图的影响[J].颈腰痛杂志,2021,42(4):535-538.

  [7]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0-55.

  [8]潘文明,杨金华,张涛,等.PEID与PET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21,36(9):974-976.

  [9]白永乐,王智龙.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髓核摘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视觉模拟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21,50(7):1157-1159.

  [10]方锋助,牒军,李展奇,等.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21,50(3):297-300.

  [11]周劲松,李业成.单侧双通道内镜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23,12(4):290-295.

  [12]霍路遥,于大伟,冯天笑,等.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和靶点射频热凝术治疗包容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J].中国骨伤,2023,36(1):17-24.

  [13]王喆,何强,何昊.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极外侧型LDH患者的疗效、MRI腰椎影像参数及JOA评分改变[J].徐州医科大学学报,2022,42(5):330-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