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联合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效果论文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联合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效果论文

1

2024-11-18 12:01:30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联合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6月该院收治的80例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

  【摘要】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联合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6月该院收治的80例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同期联合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研究组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联合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前后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心胸比]、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以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37/40),高于对照组的75.00%(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个月,两组LVEF水平均高于术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两组LVEDD、心胸比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个月,两组GDF-15、CK-MB、NT-proBNP水平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联合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心功能指标水平,降低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和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其效果优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同期联合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脏瓣膜置换术;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心功能;心肌损伤标志物;不良心血管事件

  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是临床常见心脏疾病,常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联合心脏瓣膜置换术进行治疗,但无法一次性实现手术目标,而二次手术不仅会影响患者术后恢复进程,还会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1-2]。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联合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可做到一次性实现手术目标,降低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3-4]。本文观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联合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纳入标准:符合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相关诊断标准[5-6],同时心电图检查显示有心律失常、心房和心室肥大;临床资料完整,且无其他严重基础代谢性疾病。排除标准:意识及智力障碍;研究期间,患者或家属依从性差;中途退出或不配合研究;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批准文号:2019A127)。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53~70岁,平均(62.23±0.66)岁。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54~70岁,平均(61.21±0.6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研究组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联合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消毒铺巾,在患者胸部正中位置作一长约5 cm手术切口,逐层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暴露胸骨,切开中间胸骨,显露心脏后,游离左乳内动脉和大隐静脉,静脉注射肝素400 U/kg,待激活全血凝固时间达到480 s后在患者主动脉和上下腔静脉插管,实施体外循环,同时术中仍需时刻监测激活全血凝固时间,根据患者体征变化补充肝素。术中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冷血停搏液,患者心脏停止搏动后,选择人工机械瓣膜替换二尖瓣,并间断缝合主动脉瓣,最后吻合乳内动脉、前降支与主动脉,待心脏复跳,并确认无活动性出血后停机拔管,放置引流管,钢丝固定胸骨,逐层缝合切口。

  对照组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同期联合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两种术式非同期治疗,心脏瓣膜置换术后6个月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术中操作同研究组。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7]。显效:治疗结束后8个月,患者疲乏倦怠、活动后心慌气短和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消失,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提高≥90%;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好转,且20%≤LVEF提高<90%;无效:患者临床症状表现无好转,且LVEF提高<20%。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心功能指标水平。术前、术后8个月,采用常规心脏彩超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与心胸比。(3)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术前、术后8个月,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经离心速度3000 r/min,离心半径8 cm,离心10 min,取上清液,采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4)比较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37/40),高于对照组的75.00%(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手术前后心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术前,两组LVEF、LVEDD、心胸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个月,两组LVEF水平均高于术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两组LVEDD、心胸比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手术前后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比较

  术前,两组GDF-15、CK-MB、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个月,两组GDF-15、CK-MB、NT-proBNP水平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image.png

  3讨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和心脏瓣膜手术为治疗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疾病患者的主要术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是使用自体动脉或静脉作为移植物旁通部分或全部冠状动脉,可保证患者冠状动脉血液循环,恢复心肌组织血液流动,而心脏瓣膜置换术是在患者全身麻醉和体外循环下进行,需要切开心脏组织,显露瓣膜后实施,可通过人工机械瓣或生物瓣替换原有心脏瓣膜,不仅可以恢复瓣膜或瓣环的解剖形态,更有助于改善瓣膜及心脏正常功能[8-9]。临床多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和心脏瓣膜手术作为组合术式非同期进行,但因非同期手术,可导致二次手术创伤,导致患者术后诱发低心排综合征、瓣周漏和胸腔积液等不良心血管事件[10-11]。而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联合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可避免心肌组织二次手术损伤,缩短患者全周期手术治疗时间,降低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12-13]。

  GDF-15为应激反应蛋白,CK-MB、NT-proBNP直接参与心血管系统代谢和调节局部血压、血容量平衡[14]。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和LVE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LVEDD、心胸比、GDF-15、CK-MB、NT-proBNP水平和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联合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可在充分发挥各自手术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免非同期手术造成的术中损伤,维持冠脉旁路移植下对心肌组织的保护和正常血供,从而改善冠状动脉血液循环,提高心功能,减轻心肌损伤程度。

  综上所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联合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心功能指标水平,降低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和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其效果优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联合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

  参考文献

  [1]孙永辉,李建强,李广辉,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22,49(17):10-13.

  [2]王鹏,彭冉.心脏瓣膜术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患者的临床价值研究[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1,43(1):95-98.

  [3]蔡贵东,曲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心脏瓣膜手术治疗冠心病合并瓣膜病的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8(22):69-72.

  [4]李素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的效果分析与探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2022(2):23-26.

  [5]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等.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8,46(9):680-694.

  [6]赵振刚,Jilaihawi H.201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心脏瓣膜病患者管理指南更新:要点解读及前景展望[J].华西医学,2018,33(2):173-187.

  [7]张伟.冠状动脉旁路术同期进行心脏瓣膜替换术对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变的疗效分析[J].临床研究,2021,29(3):7-9.

  [8]李永军,孙英.心脏瓣膜病置换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2022(12):19-22.

  [9]何理玲,李金鹏,陶凉,等.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2022(4):51-54.

  [10]付海林,陈国锋,王国锋,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联合心脏瓣膜术同期手术在心脏瓣膜病患者治疗中的作用分析[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2,44(12):2152-2154.

  [11]耿博,胡宁治.心脏瓣膜术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心脏瓣膜病患者心肌损伤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J].上海医药,2022,43(5):50-53.

  [12]杨勇,彭岚刚.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24):29-32.

  [13]张伟,张超,吕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对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效果[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33(11):78-81.

  [14]马丹,杜霞,冯建宇,等.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老年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炎症因子及心脏功能的影响[J].河北医学,2020,26(9):1509-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