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腹腔镜回肠造口还纳术与传统回肠造口还纳术的对比研究论文

2024-11-04 11:33:51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完全腹腔镜回肠造口还纳术与传统回肠造口还纳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行回肠单腔造口还纳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患者分为完全腹腔镜组(n=40)以及传统开腹组(n=40),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相关指标及两组患者术后30d死亡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完全腹腔镜回肠造口还纳术与传统回肠造口还纳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行回肠单腔造口还纳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患者分为完全腹腔镜组(n=40)以及传统开腹组(n=40),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相关指标及两组患者术后30d死亡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完全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传统开腹组,住院时间短于传统开腹组,腹腔镜内粘连松解率高于传统开腹组,再住院率低于传统开腹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腹腔镜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与传统开腹组相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0d均未出现死亡病例;与传统开腹组相比,完全腹腔镜组术后30d内并发症的总发生率较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完全腹腔镜回肠造口还纳术与传统回肠造口还纳术相比较,手术效果更为理想,能够有效保证患者的手术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完全腹腔镜;回肠造口还纳术;传统手术;术后并发症
0引言
回肠造口还纳术是目前胃肠外科临床中的常见手术方式,但是术后发生吻合口瘘是较为严重的问题,对患者的预后效果造成严重影响[1]。为了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风险以及减轻吻合口瘘发生后的感染症状,预防性回肠造口术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2]。传统开腹回肠造口还纳手术,具有操作简单的优势,但是在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其视野受限,使得其在分离造瘘口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容易对其周围组织造成损伤,进而增加术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进而影响患者的手术效果及安全性[3]。有研究表明,在腹腔镜的辅助下进行回肠造口还纳术,不仅能够充分暴露手术视野,同时能够降低肠管损伤的风险,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或者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4]。基于此,本文选取80例患者进行研究,旨在探究完全腹腔镜回肠造口还纳术(LI)和传统回肠造口还纳术(OV)的临床应用效果,具体报告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中的80例行回肠单腔造口还纳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完全腹腔镜组(n=40)及传统开腹组(n=40)。完全腹腔镜组: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55.32±10.24)岁,平均体质指数(25.26±2.58)kg/m2,术前疾病分类,包括直肠癌15例、溃疡性结肠炎12例、克罗恩病3例、其他疾病10例。传统开腹组: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5.48±10.19)岁,平均体质指数(25.39±2.42)kg/m2,术前疾病分类,包括直肠癌16例、溃疡性结肠炎10例、克罗恩病2例、其他疾病1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两组患者临床病历资料完整,年龄均超过18岁;②两组患者均符合行回肠单腔造口还纳术的手术标准,并且患者能够耐受手术;③两组患者对本次研究内容均充分知晓,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其他脏器功能不全或者异常障碍的患者;②存在精神类障碍疾病或者无法正常语言沟通的患者;③存在造口旁疝或者局部腹壁缺损而需要进行腹壁修复的患者;④不符合腹腔镜手术要求和标准的患者;⑤研究中途退出或者研究依从性较低的患者。
1.2方法
完全腹腔镜组(行完全腹腔镜回肠造口还纳术),具体方法为:所有患者均采用平卧位。其中手术主刀医生及其助手均需要于患者左侧开展各项临床操作,将三孔法作为主要手术方式。于患者脐上合适位置处放置12mm腹腔镜戳卡,将其作为观察孔,并于左中腹和左下腹做相应的操作孔。随后,需要在腹腔镜的引导下,对其腹腔情况进行观察和了解,将腹腔内以及造瘘口处相粘连的情况进行游离,并明确其造瘘口回肠的远近端,并将其切断。其近端和远端回肠部位,需要对其实施肠切开术,并通过胃肠切割闭合器进行侧吻合,随后进行缝合。并利用电刀对其周围皮肤和组织处进行切开,随后将造口移走,最后需要对其造口切口进行关闭和缝合。
传统开腹组(行传统回肠造口还纳术),具体方法为:在手术操作过程中,需要利用电刀将造口其周围皮肤组织处以梭形切口,将其切开,对于外置造瘘口远近端游离,并切除和移走回肠造瘘口。随后通过切割闭合器进行近远端的侧吻合,并进行缝合和关闭造口处切口。
所有患者在围术期内,均接受相同的护理指导方案:其中主要包括术前准备工作、术前宣教以及围术期内的饮食指导和运动康复指导等,此外,两组患者的出院标准和要求一致。
1.3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相关指标:其中主要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粘连松解率以及再入院率等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预后情况:了解并统计两组患者术后30d出现死亡的患者例数以及出现肠梗阻、吻合口瘘、肠瘘、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两组回肠单腔造口还纳术患者其研究数据均运用SPSS 22.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用(x—±s)来表示计量资料,对其实施独立样本的t检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卡方分析,当理论频数小于1时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来进行准确检验。当P<0.05代表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术后相关指标分析对比
完全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传统开腹组,住院时间短于传统开腹组,腹腔镜内粘连松解率高于传统开腹组,再住院率低于传统开腹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完全腹腔镜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与传统开腹组相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术后30d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分析对比
两组患者术后30d均未出现死亡病例,同时完全腹腔镜组患者术后30d内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开腹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回肠造口还纳术主要是针对结肠损伤和结肠穿孔等情况所采取的一种治疗手段,但是术后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极易引发患者出现吻合口瘘的发生风险,对于患者的远期预后并不理想[5]。在目前临床中,对于高风险的结直肠吻合术,通常会应用预防性回肠造口,对于吻合口瘘的发生风险和危害性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6]。有研究表明,传统回肠造口还纳术仍然存在较大的手术风险,在手术临床操作中,主要通过造口处进行入腹,需要对其粘连部位进行充分松解,并将造口以及肠管提出腹腔外,在体外对患者的消化道开展重建,并对其实施切除[7]。传统回肠造口还纳术具有手术操作简单的特点,但是手术视野狭小的原因,无法很好地对腹腔内肠管的粘连进行分辨,极易造成肠管损伤,进而引发患者术后出现感染、肠瘘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8]。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升,在腹腔镜的辅助下,对患者实施回肠造口还纳术能够得到较为理想的效果,并且在目前临床中广泛应用[9]。完全腹腔镜回肠造口还纳术,造口处肠管的分类和切除均在腹腔镜下完成,由于存在视野良好的优势,在腹腔内可以通过直视对其粘连顺利完成松解,降低了切除造口时损伤肠管的风险[10]。同时腹腔镜手术术中全程不直接接触肠管,对肠管干扰性较小,使患者术后发生腹腔粘连的可能性变小,这样能够有效加快患者的术后康复,进而缩短住院时间[11]。所以,完全腹腔镜回肠造口还纳术与传统回肠造口还纳术相对比,完全腹腔镜回肠造口还纳术具有一定优势,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12]。
本研究发现,完全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传统开腹组,住院时间短于传统开腹组,腹腔镜内粘连松解率高于传统开腹组,再住院率低于传统开腹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腹腔镜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与传统开腹组相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0d均未出现死亡病例,同时,与传统开腹组(20.00%)相比,完全腹腔镜组术后30d内并发症的总发生率(2.50%)较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能够证明完全腹腔镜回肠造口还纳术,其治疗效果理想,能够明显促进患者康复,并且患者的住院时间较短,术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较低,此种手术方式安全、可行,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完全腹腔镜回肠造口还纳术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能够有效保障手术质量,并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这一术式值得在后续临床中进行借鉴及推广。
参考文献
[1]吴阿豪,舒旭峰,曹毅,等.正中标本提取切口与传统右下腹新切口行预防性回肠造口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安全性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2022,38(8):985-990.
[2]肖雷,周海涛.完全腹腔镜下低位直肠前切除术+预防性回肠造口术[J].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2022,16(1):21.
[3]杨松海,刘玉海.腹腔镜联合经肛在乙状结肠造口还纳术中的应用[J].安徽医学,2021,42(8):886-888.
[4]罗寿,苏昊,徐正,等.完全腹腔镜与传统开放回肠袢式造口还纳术的疗效对比研究[J].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2021,10(4):357-361.
[5]韩华,李天梁,卢通,等.手辅助腹腔镜技术在乙状结肠造口还纳术中的应用观察[J].山东医药,2021,61(12):54-56.
[6]马浚仁,刘慧慧,林心怡,等.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经预防造口切口娩出标本的安全性与可行性[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22,14(10):12-14.
[7]易礼俊,黄君.保护性回肠造口在腹腔镜辅助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23):62-63.
[8]池元龙,林葆,陈春明.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经预防性回肠造口取出标本与另行辅助切口的对比研究[J].福建医药杂志,2020,42(4):76-78.
[9]陈海德,陈龙林,陈钦盛.预防性回肠造口对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12):27-29.
[10]王雁军,沈志玲,郭志朋,等.腹腔镜直肠癌Dixon术两针式预防性回肠造口的方法和效果[J].河南外科学杂志,2020,26(2):41-42.
[11]吕亮,王爱丽,潘志辉,等.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回肠双腔、单腔造口效果对比观察[J].山东医药,2019,59(20):50-52.
[12]王俊英.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附加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的护理[J].天津护理,2019,27(1):8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