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抗栓治疗分析

2019-01-08 17:09:59 来源: 作者:admin
摘要:目的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可显著增加患者发生脑卒中和血栓栓塞的风险。 以华法林为代表的口服抗凝药治疗早已证实可显著降低上述风险[1-6] 。 此后多分析并探讨华法林联合氯吡格雷在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抗栓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确诊的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12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予观察组给药华法林联合氯吡格雷,予对照组给药阿司匹林联合氯毗格雷。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心脏事件、不良终点事件、肾功能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不良
临床实际中,房颤常与 ACS 并存。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是常见的临床心血管疾病,该合并症可致患者丧失心房收缩功能,进而在心脏内形成血栓,据相关研究报告,超过1/3的心房颤动患者都合并有冠心病[1]。即便是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其预防房颤脑卒中的效 果依然显著劣于华法林为代表的口服抗凝药治疗。 因此,ACS 患者合并房颤,在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需联合抗凝治疗。心脏内血栓一旦脱落,就会导致患者身体各处出现栓塞风险,进而引发患者中风或出现肢体动脉栓塞等并发症,严重危及患者人身安全[2]。因此,对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进行抗栓治疗尤为重要。在本院尝试收治确诊的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给予华法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效果显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确诊的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120例,心房颤动持续 1 年以上,药物 转复失败或转复后不能维持,无慢性肝、肾功能不全,消化道溃疡、甲亢、抗栓药物过敏,无凝血机制异常及心脏瓣膜病等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所有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观察组60例男女分别为27例、 33例,年龄57.2至78.8岁,平均年龄为(64.7±5.4)岁,冠心病病程在3.3~14.5年,平均病程为(8.4±1.2)年;对照组60例男女分别为34例、26例,年龄55.5~77.4岁,平均年龄为(63.2±3.1)岁,冠心病病程在6.4至12.6岁,平均病程为(6.7±2.3 )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基线 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用药前,对两组患者进行INR(国际标准化比值)测定,同时进行超声检查及化验室常规检查。观察组患者给予华法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每晚口服氯吡格雷75 mg,口服华法林片2.5 mg,用药三天后复测INR,常规抗凝强度,INR 2.0~3.0,根据INR值重新调整华法林片用药剂量;对照组患者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每晚口服氯吡格雷75 mg,阿司匹林300 mg[4]。
1.3 观察指标 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为期一年的总随访,每三个月定期随访一次。随访过程中,观察记录患者心脏事件与不良终点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分析各组脑卒中、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比较各组出血的发生率,包括 消化道出血、皮肤出血、牙龈出血。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 2 检 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不良终点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根据随访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缺血性脑卒中以及短暂性脑局部缺血发作、出血、死亡等不良终点事件的发生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不良终点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n(%)]
组别 缺血性脑卒中 短暂性脑局部缺血发作 出血 死亡 |
观察组 3(6.8) 4(0.14) 9(34.3) 1(4.7)
对照组 8(23.4) 11(32.2) 17(54.3) 6(16.9)
P <0.05 <0.05 <0.05 <0.05
|
2.2 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随访结果表明,对照组患者再次重建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脏事件上的发生数量显著高于观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n(%)]
组别 急性心肌梗死 血运再次重建 |
观察组 7(24.7) 5(18.0)
对照组 15(47.7) 13(38.7)
P <0.05 <0.05
|
3 讨 论
心房颤动属于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现象,房颤可分为瓣膜病性和非瓣膜病性两种[5]。其发病几率会随着人的年龄增长而增加。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30岁至85岁人群在心房颤动上的总患病为0.70%左右,其中80岁 以上高龄群体的心房颤动患病率更是高达7.5%以上[6]。在临床上,冠心病是引起心房颤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心房颤动与冠心病之间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心房颤动患者中15%至 35%左右的患者都合并有冠心病[7]。
不同于冠心病血栓形成的机制,当患者出现心房颤动时,血液在心房腔室壁内瘀滞,其心房会丧失生理功能,同时血液流动层的层流效应发生改变,再加上患者心房膜 结构的不完整,使得患者体内的内源性凝血途径被激活, 因此心房颤动患者体内形成的血栓含有丰富的纤维蛋白成分,所以针对心房颤动的抗栓治疗,应当以抗凝为主要任务,单纯服用阿司匹林并不能很好的预防心房颤动引起的卒中。然而,引起冠心病血栓的原因则主要是斑块破裂激活血小板形成或冠脉内膜损伤,冠心病。患者体内的血栓 通常含有大量的血小板成分,所以,抗血小板是冠心病患 者的主要治疗办法[8]。一旦发生缺血性脑卒中,致残和致死率均较高,给患 者带来巨大的躯体痛苦和精神负担,给家庭带来巨大 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几年来,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临床上主要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或者华法林联合氯吡格雷的治疗方法。其中,华法林对抑制肝脏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 Ⅱ、Ⅶ、Ⅺ与抗凝蛋白C的合成具有抑制作用,对Ⅱ、Ⅶ、 Ⅺ、等凝血因子的Y送花造成了阻碍,让凝血因子前体特质 不能被有效激活,同时也降低了患者血清中的D-二聚体温表,最终实现抗栓[9]。据有关研究表明,华法林抗栓被应用于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治疗时,要达到INR的最佳治疗效果,其范围应当控制在1.6~2.5之间。当 INR3.0 时出血事件增 加,INR>5.0 时出血事件急剧增加,因此,在使用华法 林过程中必须严密监测 INR,随时调整剂量,以便观 察疗效及出血等副作用。作为抗血小板的基础药物,阿司匹林虽然抗栓治疗中被广泛使用,然而同华法林相比,阿司匹林在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应用并不能很好的减少卒中的发生。氯吡格雷作为一种常见的抑制血小板聚 集药物,可显著减少新的缺血性事件的发生。
本次研究通过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华法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良终点事件明显低于实施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对照组患者,且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 对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采用华法林联合氯吡格雷的预防栓塞治疗,其用药安全性及疗效与均优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有着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罗羽慧,崔 坤,梅 霞.高龄老年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抗栓 策略选择[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2(12):1686-1688.
[2] 刘新兵,黄红漫,冯六六,龚冰璐,王琳琳,梅 香,许其倓,周明 成.高龄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不同强度华法林抗凝 治疗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8(02):132-135.
[3] 孙慧灵.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并发脑栓塞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 医药,2015,6(29):161-162.
[4] 邝植雄,陈盛开,容文明.1例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高血压患者的 药学服务[J].医药导报,2015,34(03):416-419.
[5] 马长生.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误区[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2,32(10):729-733.
[6] Stroke Prevention in Atrial Fibrillation Study.Final results.Circulation,1991,84(2):527-539.
[7] 侯红梅.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抗凝治疗的护理[J]. 当代护士(下旬刊),2014,8(12):26-27.
[8] 庞 强.二联抗栓治疗在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的临床应用分析 [J].当代医学,2013,2(19):108-109.
[9] 曾秋棠,彭昱东.目前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的观点和焦 点[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5,15(04):370-3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