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中的诊疗效果分析论文

2024-10-28 14:33:50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目的评估胆囊结石(Gallstone,GS)伴慢性胆囊炎(Chronic Cholecystitis,CC)患者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诊疗效果。方法选取京山市人民医院于2022年1—12月收治的88例GS伴CC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4例。
[摘要]目的评估胆囊结石(Gallstone,GS)伴慢性胆囊炎(Chronic Cholecystitis,CC)患者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诊疗效果。方法选取京山市人民医院于2022年1—12月收治的88例GS伴CC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inilaparotomy Cholecystectomy,MC),观察组给予LC,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炎性因子、肝功能、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围手术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27%)低于对照组(1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80,P<0.05);术前,两组炎性因子、肝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 d,观察组炎性因子、肝功能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GS伴CC患者实施LC,可以减少并发症,减轻炎症反应,优化围手术期参数,加之不易损伤肝脏功能,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
胆囊结石(Gallstone,GS)是常见病症,并且具有排石不通、溶石困难等特征,容易造成胆汁淤滞、胆囊排空受阻、胆囊黏膜局部溃疡等,进而引起慢性胆囊炎(Chronic Cholecystitis,CC)[1-2]。CC是胆囊慢性炎症性疾病,并且与结石、胆固醇代谢紊乱、细菌感染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与GS互为因果,容易加重病情,提高治疗难度。现阶段临床常对GS伴CC患者进行药物、手术等治疗,其中药物疗法包括解痉止痛、利胆、消炎等,尚无法根治,复发率较高,并且容易出现毒副作用,而外科手术以切除胆囊为主,并且在术式选择方面尚有争议[3-5]。近年来,腹腔镜技术及设备均有所进步,使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被广泛用于多种胆囊疾病诊疗过程,对于改善患者预后结局做出较大贡献。本文选取京山市人民医院于2022年1—12月收治的88例GS伴CC患者为研究对象,就LC应用在GS伴CC患者中的诊疗效果展开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本院收治的88例GS伴CC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分组,各44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23例;年龄30~76岁,平均(53.3±6.5)岁;多发结石9例,单发结石35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20例;年龄27~77岁,平均(52.7±7.1)岁;多发结石10例,单发结石3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京山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审批号:2022-10-13)。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参照《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8年)》[6],基于体格检查(如右上腹压痛)、超声(如胆囊内强回声、后方声影)、临床表现(如腹痛、嗳气、恶心)等确诊;②存在手术指征;③无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④患者或家属了解研究,同意参与。
排除标准:①生殖、内分泌、呼吸等严重系统性疾病者;②精神、沟通、智力、意识、视听障碍者;③近1周接受相关治疗者;④哺乳、妊娠者;⑤腹部手术史者。
1.3方法
入院后患者均完善肝功、影像学、尿淀粉酶等检查,常规监测生命体征,维持有效血容量、酸碱及电解质平衡,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结合各项检查结果综合评估病情、手术风险、手术难度等,手术时取仰卧位,行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给予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inilaparotomy Cholecystectomy,MC):切口位置为右肋缘下部或右上腹直肌,切口长约5 cm(纵行切口),逐层切开,实施解剖操作,离断结扎胆囊动脉、胆囊管,酌情处理结石,并且在胆囊浆膜纤维组织间切除胆囊,切除时采用顺逆结合法,电凝止血,关闭切口,常规引流。
观察组给予LC:切口位置为脐孔下缘,置入Veres气腹针,建立CO2气腹(压力12~15 mmHg),完成探查操作,在内镜监视下,在解剖Calot三角区、腋前线、腹正中剑突下方右侧2 cm、脐周,凭借电凝钩分离血管与胆囊管,处理胆囊动脉、胆囊管,将胆囊从剑突下穿刺孔切除且取出,电凝止血,冲洗腹腔,引流管放置在胆囊窝,处理切口。
1.4观察指标
围手术期指标:观察且记录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
炎性因子:对比术前、术后1 d的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方法:采血(3~5 mL空腹外周静脉血)、静置20 min、离心(半径13.5 cm,时间10 min,转速3 000 r/min),置于-20℃冰箱,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TNF-α、IL-6,以免疫比浊法检测CRP。
肝功能:对比术前、术后1 d的丙氨酸转移酶(Alanine 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
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肝内胆汁淤积、腹腔感染、切口感染。
1.5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围手术期指标、炎性因子、肝功能为计量资料且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为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率(%)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观察组围手术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比较
术前,两组TNF-α、IL-6、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 d,观察组TNF-α、IL-6、CR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术前,两组ALT、AST、TBI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 d,观察组ALT、AST、TBI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2.4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GS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容易损伤胆囊黏膜,引起胆囊功能障碍,或是因胆囊管梗阻而造成肠道细菌逆行感染,从而诱发CC,而GS伴CC通常表现为腹胀腹泻、上腹部钝痛等,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需要及时治疗[7-8]。目前临床针对症状不明显的GS伴CC患者,多采用开腹手术、MC、腹腔镜治疗,其中传统开腹手术因术野清晰度不高,导致手术时间偏长,出血风险较高,MC是在传统开腹手术的基础上一种改良术式,切口从原先的10~15 cm降至5 cm左右,可以降低感染风险,不过容易因术野狭小而导致临床应用受限。腹腔镜技术自20世纪后期应用于临床,其后因兼具术后疤痕小、疼痛感轻、创伤轻等优势,逐渐在腹部外科手术中占据了重要地位[9]。
本研究呈观察组围手术期指标更佳(P均<0.05),并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27%)低于对照组(13.64%)(P<0.05),与罗登等[10]学者的报道一致,其将70例GS伴CC患者纳入研究,并且对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MC,对3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LC,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6%)低于对照组(20.0%)(P<0.05),分析原因:LC视野比MC更加开阔,便于手术医师精准、快速地明确病灶,亦有助于缩短手术及康复时间,此外,较之MC,LC在密闭空间完成手术操作,可以减少脏器暴露,防止细菌入侵,减少并发症。因此,LC更有助于优化围手术期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本研究呈观察组炎性因子(TNF-α、IL-6、CRP)更低(P均<0.05),监测及控制手术患者炎症反应具有必要性,本次监测两组TNF-α(常见炎性因子,直接参与炎症反应,促进IL-6等炎症因子分泌,级联放大炎症反应)、IL-6(可以促进炎症进展)、CRP(敏感度较高的炎症指标,若是机体出现炎症反应,则CRP呈异常高表达)[11-12],而从研究结果来看,MC、LC均会引起炎症反应,促进TNF-α、IL-6、CRP表达,但是采用LC时上述因子较低,LC更有助于降低TNF-α、IL-6、CRP水平[13-14]。
本研究呈观察组肝功能(ALT、AST、TBIL)更低(P均<0.05),分析原因:相关研究认为LC术中建立气腹可能会改变肝脏血流动力学,减少门静脉血流、
肝动脉血流,损伤肝功能,而本次监测两组ALT、AST、TBIL,结果发现MC、LC均会损伤肝功能,并且LC的损伤程度更轻,可能是因为:观察组在实施LC时将气腹压控制在12~15 mmHg,气压较小,不易干扰肝功能。因此,LC更有助于保护肝功能。
综上所述,由于LC既能改善GS伴CC患者围手术期指标,也能减少并发症,亦有助于缓解炎症反应、减轻肝脏损伤,具有临床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佘明豪,杨文辉,余洋,等.三步法EST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分析[J].罕少疾病杂志,2022,29(11):56-57.
[2]王全良.保留胆囊对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恢复的影响[J].罕少疾病杂志,2022,29(2):60-62.
[3]李雪松,夏云,王震,等.PTGD联合择期LC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应用[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1,42(12):95-100.
[4]陈海军,巫锦春.不同入路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的效果[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38(4):92-94.
[5]胡永鑫,王康.胆囊后三角入路与胆囊前三角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贵州医药,2021,45(10):1545-1546.
[6]中华消化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疾病协作组.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8年)[J].中华消化杂志,2019,39(2):73-79.
[7]朱朋,刘罗海,张瑾.不同Calot三角解剖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1,20(16):1730-1733.
[8]何清雄.不同胆囊三角解剖入路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的效果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0,24(19):118-120,128.
[9]杨聿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四川解剖学杂志,2020,28(1):73-74.
[10]罗登,赖习华,刘首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治疗效果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2021,24(2):276-279.
[11]方利霞,李平,王水元,等.不同入路腹腔镜手术治疗对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免疫应激反应的影响[J].河北医学,2022,28(11):1865-1869.
[12]郑峰,李彦荣,罗卫军,等.经胆囊后三角入路和经胆囊三角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J].实用肝脏病杂志,2023,26(4):580-583.
[13]俞卫铿.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临床疗效[J].医学信息,2022,35(17):110-113.
[14]彭朝忠,孙玉洁,李啸,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效果探讨[J].系统医学,2022,7(10):121-124,1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