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效果论文

2024-10-26 16:15:36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113例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6例和观察组5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水平、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113例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6例和观察组5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水平、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49%(55/57),高于对照组的82.14%(4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AMP水平高于对照组,cGM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BI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改善血清学指标水平,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效果优于单纯常规康复训练治疗。
【关键词】卒中;偏瘫;针刺;康复训练;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卒中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起偏瘫,使患者丧失运动功能。常规康复训练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但康复周期较长,临床疗效欠佳。针刺特定穴位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改善患者感觉、运动等功能。本文观察针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113例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纳入标准:符合卒中后偏瘫诊断标准;经磁共振成像、脑部CT等检查确诊;首次发病。排除标准: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其他脑部疾病;卒中前存在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存在针刺治疗禁忌证。患者及家属均知情本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20-科-001)。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6例和观察组57例。对照组男30例,女26例;年龄50~80岁,平均(71.36±3.01)岁;体质量指数18~25 kg/m2,平均(21.15±0.65)kg/m2;病程10~30 d,平均(20.35±5.56)d;偏瘫侧:左侧38例,右侧18例。观察组男30例,女27例;年龄50~78岁,平均(71.31±2.99)岁;体质量指数18~24 kg/m2,平均(21.12±0.61)kg/m2;病程12~30 d,平均(20.42±5.59)d;偏瘫侧:左侧37例,右侧2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1)良肢位摆放。①仰卧位:患侧肩部、臀部下垫薄枕;患侧肩关节外展、外旋,伸肘、伸腕,掌心向上,手指伸直并分开;患侧髋关节稍内旋,下肢伸直。②健侧卧位:保持颈椎向患侧侧屈,头略前屈;患侧上肢上举,且肩关节前屈90°,伸肘、伸腕,掌心向下,手指伸直并分开;健侧下肢平放于床上,稍伸髋、屈膝,于健侧下肢上放一垫枕,患侧下肢置于枕上,呈迈步状,稍屈髋、屈膝,避免患足悬空。③患侧卧位:患侧肩关节前屈90°,腕背伸;健侧髋、膝稍屈曲,并用垫枕支撑,患侧下肢伸髋、稍屈曲。(2)被动训练。上肢:将患肢伸直,并向上轻提10~20次,将患肢置于上举外展位,向背侧适度施加压力;下肢:协助患者完成患侧髋、膝、踝关节的屈伸和内收运动,各10次。(3)主动训练。指导患者主动翻身,进行上下肢伸展运动、踝泵运动、抗阻力运动等,15~20 min/次,2次/d。(4)平衡及步行训练。指导患者站立时向不同方向做上抬腿、迈步等动作;借助助行器进行直线行走、转弯、上下楼梯等,15~20 min/次,2次/d。(5)日常生活训练。根据患者情况指导其做日常生活动作,20 min/次,2次/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头部选取百会穴、风池穴、神庭穴;上肢选取肩髃穴、后溪穴、手三里、神门穴、内关穴、曲池穴;下肢选取丰隆穴、血海穴、三阴交、足三里、悬钟穴、环跳穴。采用0.3 mm×0.75 mm的一次性毫针,常规消毒穴位处皮肤,百会穴、神庭穴、悬钟穴进针0.5寸,风池穴进针0.8~1.2寸,肩髃穴、手三里、曲池穴进针1.0~1.5寸,神门穴进针0.3~0.5寸,后溪穴、内关穴进针0.5~1.0寸,足三里进针1.0~2.0寸,丰隆穴、血海穴、三阴交穴进针1.0~1.5寸,环跳穴进针2.0~3.0寸,采用快速捻转补泻手法,得气后留针40 min,1次/d。
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显效:症状明显改善,且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善≥50%;有效:症状有所改善,且FMA、NIHSS评分改善15%~49%;无效:未达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水平。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常规离心后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水平。(3)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FMA评估患者运动功能,选取上肢运动(0~66分)、下肢运动(0~34分)2个部分,总分0~100分,评分越高表明运动功能越好。采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总分0~42分,评分越高表明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4)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估,总分0~100分,评分越高表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49%(55/57),高于对照组的82.14%(4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cAMP、cGM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AMP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cGM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FMA、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M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偏瘫是卒中患者常见的后遗症,可导致肢体功能障碍,影响日常生活。常规康复训练可改善肌肉活动和关节运动,但治疗周期较长,患者依从性较低,效果并不理想。
中医学将卒中后偏瘫归属于“中风偏瘫”范畴,因气滞血瘀、脉络瘀阻导致,应以舒经活络、活血化瘀为治则。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和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常规康复训练通过良肢位摆放、主动训练、被动训练和日常生活训练等,能避免关节痉挛,增强肌力。针刺头部、上肢和下肢穴位,具有醒脑开窍、疏通经络的功效。因此,针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cAMP可促进钙离子内流,有助于脑细胞修复;而cGMP可扩张血管,增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加重脑损伤。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治疗后,观察组cAMP水平高于对照组,cGMP水平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针刺头部穴位可调节中枢神经的电生理活动,促进受损脑细胞修复;针刺上肢和下肢穴位可通过机体反射机制刺激大脑皮层,促进神经通路重建,提高脑细胞的代谢活性,增强神经元的连接强度,从而调节cAMP、cGMP水平。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后,观察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针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肢体功能,进而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综上所述,针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改善血清学指标水平,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效果优于单纯常规康复训练治疗。
参考文献:
[1]谭春凤,郑全成,徐琼,等.补阳还五汤配合温阳针灸法治疗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3,41(7):230-234.
[2]金丽华.早期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22,51(8):942-944.
[3]刘生发,王晓琼,安彩莲,等.针灸结合倒走训练治疗脑卒中膝过伸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23,14(3):9-12.
[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康复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等.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7,50(6):405-412.
[5]陈祥林,马骏.针灸治疗脑梗死后偏瘫的临床研究进展[J].新疆中医药,2022,40(5):107-110.
[6]肖敏,周海英,刘莉.偏瘫综合训练联合针灸对脑卒中患者躯体功能障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18(5):134-138.
[7]蔡书敏,黄家辉.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对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运动障碍的康复效果观察[J].实用糖尿病杂志,2021,17(1):35-36.
[8]王林香,丛文杰,傅莹,等.针刺与推拿分别联合康复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22,20(10):1760-1762.
[9]田涛涛,王媛,马凤翘,等.“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早期缺血性脑卒中对远期致残率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3,41(8):93-96.
[10]刘雪锋,陈高伟,刘悦.针灸联合康复运动应用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J].临床研究,2022,30(3):125-128.
[11]周昕俐,付磊.针灸联合康复锻炼对脑卒中偏瘫恢复期临床效果和脑血流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21,11(1):110-113.
[12]陈安,曹霄,张慧林,等.针灸辅助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炎性因子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2,25(3):331-335.
[13]秦龙江,徐乐义,王孝义.针灸联合偏瘫肢体康复训练对老年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2,42(5):1071-1074.
